-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1408字
- 2021-12-29 15:54:49
動機決定一切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諺語還有一層含義:種下善的種子,才能結出好的果實;埋下惡的信念,只能自食惡果。
1995年元旦,劉一川在《員工工作手冊》中寫下這樣一句話:
企業是社會的企業,資本是社會的資本,將企業的發展融于社會發展之中,不斷對當地社會發展做貢獻,不斷回饋社會,是企業的宗旨和歸宿。
在我看到的國內眾多企業的員工工作手冊中,能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把企業本質講清楚的,豐林是第一家。
1946年,德魯克調研大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后,出版了《公司的概念》一書。同年,劉一川在中國出生。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對之后企業影響巨大,即公司在尋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必須自動履行社會義務,公司只有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共同目標的實現,才有存在的意義。
不謀而合的是,德魯克對企業本質的思考,被劉一川濃縮成《員工工作手冊》中第一句話,這在劉一川創業的那個機會主義時代頗為罕見。
“融于社會發展之中”“對當地發展做貢獻”“回饋社會”,這些理念的提出,相較于當時很多機會主義創業者而言,在辦企業的動機上可謂涇渭分明。很多人把辦企業看作致富的手段,并沒有像劉一川這樣,把回饋社會看作企業的歸宿。
被稱為“中國第一商販”的“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九,談起當年賣瓜子說,只為了換回糧食吃飽飯。和年廣九同時列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的同時代其他創業者,幾乎都是從吃飽飯的生活需求出發。
即便帶著一定資源下海的創業者,對于財富同樣充滿一股原始的狂熱之氣。1992年,從石油部門辭職下海,投身房地產的潘石屹,談起20世紀90年代創業成功的經驗說,就是要膽子大,要勇敢。
話只對了一小半。20世紀90年代創業那波浪潮,當時流行著“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的說法,但動機不良的膽大、毫無方向感的勇敢,反倒會讓人走向窮途末路。
一些民營企業主創業的動機無他——飽受貧窮之后對財富的極度渴望,抱著“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心態,蹚進了改革開放的大潮。
劉一川和同時代的海歸創業者們有一個共同點:帶著國外現代公司治理的理念,夢想著在市場競爭中闖出不一樣的天地。不同點則是,20世紀90年代歸國創業者多數選擇了互聯網、金融等在國內尚屬空白且收益快的現代服務業,劉一川則選了看似門檻不高但競爭異常激烈的實業——人造板。
從1992年創業伊始,豐林和很多創業公司一樣,為未來成長埋下含有不同生命基因的種子——責任。這顆種子,決定了企業能否做強,能否走遠。
在劉一川經營企業過程中留下的近百萬字的文章、會議發言記錄里,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責任”二字,幾乎每篇文章和發言中都有提及。
在創業初期,劉一川不斷自問:一個企業何以長期立足,何以長遠發展?
我一個企業何以立足,何以發展?無疑須依賴企業自身的技術、人才、經營管理等諸多因素。但一個企業何以長期立足,何以長遠發展?那么除了上述諸多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和所依賴的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任何一個企業本身都是社會的企業,它的生產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與發展,只有將企業的發展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融為一體,不斷地對社會有所反饋,承擔起不斷推動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將“發展一方,為富一地”作為企業發展的宗旨,企業才具有不斷發展的動力,具備長遠發展的基礎。
——劉一川,《公司簡訊》發刊詞之《發展一方,為富一地》,1995年3月
在邁出第一步前,企業就要想好接下來的路,要走多遠,能走多遠。動機決定一切,但恐怕這是很多熱血創業者至今都不以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