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9章 朝堂傾軋

其實高后這個時候把司馬光召回來實屬強人所難了,因為到了元豐八年,無論司馬光還是王安石都已經是遲暮的老人,年紀實在太大了,根本無力承擔繁瑣的朝政。高后同樣明白這個道理,但她別無選擇,想要推翻新法恢復舊法,必須讓司馬光在晚年拼一拼了。

明著讓司馬光回來主持朝政肯定會被司馬光拒絕,高后很聰明,一開始只是派人通知司馬光神宗駕崩的消息,召他回來奔喪。

司馬光名氣實在太大了,一回到京城,老百姓蜂擁而至,新法施行的幾年里確實給很多百姓造成了不小負擔,知道司馬光反對新法,老百姓都堵在司馬光進宮的路上,讓司馬光留在京城不要回洛陽了,救救老百姓。

司馬光是個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在儒家文化里,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天下百姓,讀書人可以不愛財可以不做官,可以三番五次的拒絕皇帝給的高官厚祿,可絕不能置萬民于不顧。

神宗喪事結束后司馬光準備離京,高后派人專門捎來口信,問接下來的朝政應當如何開展?

司馬光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詳細的寫了一道奏疏呈上,這封奏疏洋洋灑灑寫了很多內容,我給濃縮了一下,只有四個字:廣開言路。

這就是被高后和老百姓寄予厚望的司馬光的政治水平,廣開言路顧名思義,就是鼓勵大家多上疏,多對朝政發表看法議論,作為一種開明的政治思想,廣開言路和之前都被說爛了的修賢德來遠人、進賢退不肖、勸農桑這些說法一樣,屬于正確的廢話。

什么叫正確的廢話,就是你問我如何才能考進清華北大?我告訴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考進清華北大。

錯了嗎?沒錯,不好好學習肯定考不進清華北大,可誰不知道考清華北大要好好學習呢?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且有價值的建議呢?是根據你的學習成績來制定措施,如果你常年全校第一名,那就繼續保持爭取能穩定在會考全市前十名的水平,這樣你可以通過正常的高考進入清華北大。

如果你成績很好但不足以穩定在全校第一的水平,那可以嘗試參加理科奧賽,全力拼奧賽拿到一等獎,這樣可以憑奧賽成績保送清華北大。

如果你的成績僅僅是中等水平偏上,在全校都不算拔尖,那你可以培養清華北大能夠單獨招生的特長,比如跳健美操,奶茶妹妹當年不就是靠跳健美操跳進清華的嗎?

如果你的成績不怎么好甚至有些差,那就去全力訓練出一項競技體育項目,在大型體育賽事上拿到名次,可以通過體育特招進入清華北大,楊倩、柯潔都是這樣。

如果你什么都不行,那還是趁早放棄沖擊清華北大的念頭,踏踏實實學習,盡可能的考一所好大學。

回到當時的情景里,司馬光就是讓你好好學習就能考上清華北大的,王安石就是給你列出一大堆方案并告訴你這些方案如何高效執行的。

就執政水平而言,二人相比,高下立現。

留下了一堆正確的廢話后,司馬光動身回到洛陽,其實關于是否回京任相?司馬光內心已經動搖了,當年王安石搞新法,神宗支持新法,故而神宗要提拔他當樞密副使他始終不肯,現在王安石和神宗都不在了,回朝任相又有何不可呢?需要的只是一個時機而已。

高后想讓司馬光回來,同樣也需要時機,元豐八年五月,首相王珪病逝,宰執班子空缺出一人,司馬光的機會來了。

上一次是進京奔喪,這一次高后下詔,司馬光進京述職。

一把年紀的老頭子進京述什么職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讓司馬光回朝當宰相呢,像王安石一樣屢屢辭官的司馬光來到了命運最后的十字路口,這次也像王安石一樣,沒有過多的推辭,進京赴任。

就在五月當月,司馬光就任門下侍郎,終于進入宰執班子。

解釋一下門下侍郎,元豐年間為了裁撤冗官,神宗曾經主導過一次官制改革。改革之后的宰執名稱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正宰相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我們簡稱同平章事,改革后正宰相叫尚書左仆射和尚書右仆射。

原來的副宰相叫參知政事,改革后把副宰相用三省對應起來,分別叫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和尚書右丞。

樞密院那邊,樞密使的稱呼全部改為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全部改為同知樞密院事。

改完之后名字比較亂,為了方便以后就按照宋人自己的叫法,東府這邊就叫宰相,西府那邊就叫樞相。

司馬光雖然進入宰執做了副宰相,可宰執班子里好幾個都是新黨,接替王珪出任首相的蔡確、樞相章惇,都是當年王安石的鐵桿親信。

新黨把持中央?高后自有妙計,司馬光剛回朝不久,高后就下詔,任首相蔡確為山陵使,去給神宗修墓去了。山陵使去修墓都要離開京城,到北宋皇陵的河南嵩山一帶,而且根據傳統,山陵使完成任務回朝之后都要主動辭職,這么一來,新黨的首相就不動聲色拿下了。

首相走了,次相韓縝是首相蔡確的政敵,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韓縝對高后和司馬光沒意見,副宰相曾公亮是出了名的舊黨,兩個人都是司馬光的盟友,中書舊黨三比一占優勢。

搞定了兩位正宰相,可還有樞相章惇呢,這位可是強硬的新黨,也不好對付。

沒關系,國家政策法規都是從東府出的,樞密院只負責軍事,大不了商量國家大事背著章惇不就行了?

于是,在司馬光進入中書第一件事就是倡議廢除所有熙寧、元豐年間頒布施行的新法,全面恢復到神宗即位之初的舊法令制度。

舉朝嘩然。

在封建社會的傳統孝道中,兒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中父母以前立下的規矩是不能變的,想要改變的話要等三年守孝期滿才可以。對于皇帝來說,那就是先皇駕崩三年之后才能推行改革。

神宗搞熙寧變法,就是在英宗駕崩三年后的熙寧二年才開始搞,而且一開始只是在幾路進行試點,效果達到預期之后才逐漸推廣全國。

要知道無論是中書的決議還是高后的決定,最終形成的詔令是需要哲宗簽發的,哪怕哲宗再小再不懂事,程序不能缺。可哲宗畢竟是神宗兒子,諫官紛紛上疏,稱廢除新法的詔令是以子改父,違反孝道,想廢可以,等三年以后隨便怎么都行,不要給哲宗落個不孝的惡名。

跟司馬光來這一套?司馬光就是諫官老大出身,會害怕辯不倒你?司馬光隨即親自在朝會上解釋,廢除新法并非哲宗以子改父,而是太皇太后憐憫百姓疾苦,以母改子廢除的新法。

哲宗這個兒子不能不孝順爹,那神宗這個兒子也不能不孝順娘吧,現在娘來了要廢除新法,你說怎么辦吧?司馬光以彼之術還施彼身,強大的詭辯能力獨步朝堂,把反對派噎的啞口無言。

詭辯終究是詭辯,司馬光知道,雖然能駁斥百官,但新法根基太深,不可能一蹴而就,得先穩一穩局勢。

喊最強硬的口號,做最穩妥的措施,向來是成熟政治家的一貫作風,新法中保甲法爭議最多,很多農民因為保甲法被迫訓練影響生產,邊境州縣訓練完之后還要被抽調參軍,老百姓苦不堪言,既然都說不好,那就先廢保甲法。

接著,在司馬光的主持下,朝廷又下詔廢除方田均稅法。

這個就有意思了,當年神宗朝方田均稅法施行時也曾遭遇巨大阻力,可這些阻力基本都來自地主、土豪、某些與朝中官員沾親帶故的地方鄉紳。方田均稅法因為測量田地嚴格征稅觸及了這些人的利益,遭到強烈抵制,但并未對農民造成任何額外負擔。

接著又相繼廢除市易法、保馬法,然后又提拔了一名叫鮮于侁的官員任京東路轉運使。在緊接著,把當時已經被貶到河東路的呂惠卿一貶再貶,連貶三次。

值得注意的是,鮮于侁是舊黨,而且曾是司馬光洛陽休閑群的群成員,哥兒幾個曾一起在洛陽聚會交游。

而呂惠卿這就不用說了,新舊兩黨得罪過來一遍。可問題是,呂惠卿早在神宗朝因為背叛王安石已經被神宗外放貶謫,說難聽點兒,神宗已經打過屁股了,你高后、司馬光上臺之后再接著翻舊賬深挖,是不是有點兒過了?

高后和司馬光展開的這一系列活動起了一個非常壞的頭兒,就是為了黨爭可以不顧底線,凡是舊黨一律提拔重用,凡是新黨一律打擊到底。

在之前無論是慶歷新政還是熙寧變法,新舊兩派僅限于執政思想的斗爭,無論哪一派占上風,只要對方的政治理念有可取之處統統照常任用,根本不計較對方的派別。

但是從哲宗即位,元祐年間開始,北宋政壇徹底進入黨同伐異的狀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司馬光的廢新法行動執行了半年多,到了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二月,廢除新法行動暫停,因為首相蔡確回來了。

蔡確是個堅定地新黨,而且一直追隨王安石推行變法,從基層地方官做到諫官又到制置三司條例司,一路提拔上來。既然是堅定的新黨那就有著跟王安石類似的性格,強硬。而且蔡確跟之前歷屆山陵使不一樣,人家修陵任務結束了要主動提出辭職,蔡確不提,而是接著回來主持中書運行。

畢竟是首相,首相不在的時候司馬光可以直接給哲宗上奏疏然后高后代哲宗同意接著下詔頒布命令,但首相回來了,這事兒就不能這么辦,哪怕宮里頭高后哲宗再怎么支持司馬光都不行。

在這里我們簡要說一下宋朝的政令制度,因為之前朝中雖然有不同意見也有對抗,但總體上大家還是共同秉持一顆公心,不搞黨爭。可元祐年間開始不一樣了,激烈的黨爭使得朝廷分裂嚴重,有時候政令的發出就非常有講究,誰來發、怎么發,這些都在反映斗爭的走向。

凡大政方針要下達,必須是皇帝下詔,詔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嚴肅正規的,叫做制書;另一種是相對靈活的,叫做敕書。

制書又分兩種,一種叫內制,由翰林學士在皇帝的授意下起草,然后直接發布,一般用于后妃、親王、宰相、樞相、三公、節度使這種高級人員的任命。本來在這個自留田皇帝是可以完全獨斷專權的,但得益于宋朝寬厚的政治環境,皇帝也不敢完全拋開群臣,比如仁宗想給張貴妃伯父封個節度使都被包拯噴了半天,最后也沒封成。

還有一種叫外制,是除內制以外的日常國家大事,由宰相們授意,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顧名思義,就是宰相的直接下屬,有專門的辦公地點叫中書舍人院,就在中書隔壁。

中書舍人編制一共六人,每個人都有起草誥命的責任。但由于這個崗位要求高工作重壓力大,常常缺編,這時候就會有其他官員兼任其職能,就叫知制誥。

外制的發布需要由宰相或皇帝先給知制誥一個大體意見,叫做詞頭,知制誥根據這個詞頭來起草外制的制書,然后由宰執們和皇帝共同簽署發布。

民主至上的宋朝給了知制誥一個特權,如果知制誥認為宰相們或者皇帝的意見不合理,可以不執行,把詞頭封駁。

真是民主到家了,在宋朝,無論是中書舍人還是其他官員任知制誥的,都是朝廷重點提拔對象,很多閣臣都曾當過知制誥然后繼續升遷,按說在這個位置上把上級交辦的任務做好那可定就是仕途坦蕩,可就有很多強硬的知制誥就是認死理,不妥協。

比如富弼、王安石就都曾經封駁過領導的詞頭。后來的知制誥們有模學樣,熙寧變法時王安石任命的新黨官員制書都給封駁了回來,搞得王安石最后急了去館閣又挑了幾個新黨過來把知制誥統統換了一遍。

以上是制書的內制和外制,除此之外,就是敕書。敕書是由宰執們和皇帝商量好,共同簽署不經過翰林學士也不經過知制誥就直接發布的詔書,原本只是針對特殊情況,但在北宋中后期也大量運用,也成了發布詔令的重要方式。

所有詔書的下發,需要由一個機構來統一辦理,這個機構前期叫發敕院,中后期叫通進銀臺司,這個機構很有意思是歸樞密院管,常常由樞密直學士任長官,在詔書的發布的最后一個步驟,通進銀臺司必須再最后進行把關審核,如果發現詔書不合理仍然可以封駁,管你皇帝宰相,命令拿回去重擬。

皇帝、中書、翰林學士、樞密院各有職權而又互相制約,看似腐朽的封建帝國其實有著極其科學的運行機制。

回到元祐元年,蔡確回朝之后,司馬光就算皇帝支持班子成員支持也沒用,因為蔡確還在中樞,任何制書、敕書蔡確不簽字,那就是廢紙。

身為新黨核心人物,蔡確有著極強的個性,你司馬光不是要復辟舊法嗎?我回來了,所有詔令我一律不簽字,你什么也辦不成。而且我跟前任的首相們都不一樣,山陵使任期結束按慣例要辭任首相,我就不辭職,我就要在中書待著。

蔡確不按常理出牌確實很讓司馬光頭疼,但不需要司馬光出馬,對于蔡確這種出格的行為,諫官們先跳出來了,紛紛彈劾他山陵使任期內怠慢了神宗靈柩,護送靈柩途中還敢離開靈車睡覺不夠嚴肅等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小事歸小事,諫官的意思就是你當首相的就要守規矩,所有的小事放到首相身上就是大事。隨著諫官火力越來越猛,蔡確只好自請外放,高后正好順水推舟,把蔡確貶出京城。

蔡確被貶后,司馬光升任首相,接著就提拔了舊黨的呂公著、呂大防、李清臣三人進入中書擔任副宰相,舊黨的實力大增。可原本司馬光以為將要順利的廢除掉其余新法時,卻又有人站出來阻攔了。

樞相章惇反擊了,極力反對司馬光免役法的廢除。

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這就有大量涉及樞密院管理的業務了,必須有樞相參與商議。蔡確被貶,新法接連被廢,章惇知道,自己再不反抗就沒有機會了,但章惇沒有像蔡確一樣跟司馬光硬剛,而是跟司馬光分析業務。

新黨骨干們除了強硬,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業務能力強,司馬光對于恢復差役法的提議是全面恢復到熙寧變法之前的百姓差役方式,即每個人還按照之前定額當差,不再折成錢交給地方政府。

章惇上疏,當年免役法施行之前朝廷曾經專門對服役百姓進行過統計,按照每家每戶的家庭構成進行劃分,其中獨子戶、寡居戶、婦女戶等弱勢群體免除服役責任,也不用交免役錢。如果要恢復差役法,那么反而又要加重這些弱勢群體的負擔,這就是恢復舊法的初衷嗎?

面對章惇句句在理的奏疏,司馬光完全無力對線,于是司馬光找到呂公著,批評對方當上副宰相之后一直沉默不發聲,并告誡他,朋黨之爭,不是我們贏,就是他章惇贏。

司馬光說辭雖然客氣,但呂公著何等聰明,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在宰執集團對于免役法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新舊兩黨在三月的一次朝會上再次爭吵起來,章惇逐條陳述司馬光廢免役法的不妥之處越說越激動。

呂公著這時候就反駁章惇,一心只想駁倒對方,卻連一點兒宰執的嚴肅形象都沒有,不像話。

像不像班主任批評你批評的不對,你反駁了,他卻問你什么態度?

呂公著這話說的非常有水平,一句話引導了輿論,不僅高后也覺得章惇胡亂噴素質差,而且朝會過后諫官們也紛紛彈劾章惇心術不正道德太差,終于沒過多久,章惇也被貶出京城。

接著,范純仁進入宰執任副樞相,文彥博也回到宰執,新黨被全部逐出宰執,舊黨徹底勝利。

再也沒有人擋路了,在司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詔全面廢除免役法。

沒想到舊黨內部居然有不同聲音,詔令剛一下,舊黨著名刺兒頭、中書舍人蘇軾第一個上疏反對。

說起來,蘇學士離開京城已有十五年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乌拉特后旗| 江陵县| 准格尔旗| 怀宁县| 舟山市| 陕西省| 龙门县| 廊坊市| 邹平县| 高淳县| 茶陵县| 河曲县| 五河县| 鄂托克旗| 永康市| 建昌县| 卓资县| 富顺县| 阜阳市| 锦屏县| 庆云县| 中超| 得荣县| 平遥县| 涟源市| 台东市| 溆浦县| 泗水县| 油尖旺区| 新建县| 潮州市| 乐亭县| 岢岚县| 搜索| 定远县| 清新县| 大同县| 嘉善县| 鹤壁市|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