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殺不殺江政?
- 大明:我差點被朱元璋斬了
- 航空艦艇
- 2033字
- 2021-12-10 17:16:09
“秦皇征百越,為中華開拓南疆,乃萬世之功,漢武北伐匈奴,擴土千里,威懾天下,乃萬世之功,唐宗西討西域,北征漠北,擴土萬里,諸夷尊稱天可汗,乃中華之榮耀!”
“而陛下呢?不可否認陛下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功,可陛下的大明,疆土并無漢之廣,唐之闊,雖推翻元庭,然元庭依舊在北漠茍延殘喘,時刻威脅著大明江山和子民!”
“陛下要想成就萬世之功,超越秦皇漢武唐宗,那么就必須要蕩滅北漠,使大明徹底統治北漠,將蒙古人徹底變成大明的子民!”
“草民也知道,陛下正在試圖蕩滅北漠,這從陛下六次北伐就可以看出,然而蒙古族作為游牧民族,明軍鐵騎一至則一散而逃,使明軍數次北伐不得利,且蒙古騎兵依然驍勇,大明要想剿滅北元,徹底統治漠北,難度如登天!”
“可只要陛下不殺草民,草民有信心讓陛下徹底剿滅北元,統治北漠,建立萬世之功,受后人仰視!”
“哼!”朱元璋冷哼一聲,“憑你?咱幾十萬大軍都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難道就靠你制造的火器嗎?”
“是又不是,草民現在制造的火器雖然強悍,但對付蒙古鐵騎稍有力不從心,可草民可以制造出更厲害的火器,比如射程超過上千步,一息之內能連開十幾槍的連射火槍,還有射程十幾里遠的火炮,若明軍有此利器,那么大明就真能做到日月所知,江山所至,皆為明土!”江政神情肅穆的說道。
“大言不慚!”
朱元璋根本不相信火器能有江政說的這么厲害,一息之內十幾槍的連射火槍?射程十幾里遠的火炮?簡直是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吹牛逼!
“陛下不相信?”江政問道。
朱元璋不假思索道:“當然,除非你現在就把你說的厲害火器造出來,那樣咱就信!”
“草民現在造不出來?!苯f道。
大明目前的工業水平只能造燧發槍,還造不出更先進的武器,不過只要給江政一點時間,提高大明工業水平,他就能造出來。
“造不出來你還說什么,來人,把他拖下去千刀萬剮!”朱元璋失去耐心,揮手示意將江政拖出去剮了。
“慢著!”江政連忙伸手制止錦衣衛的動作,然后對著朱元璋說道:“陛下給草民一點時間,草民一定可以造出來,十年,就十年,十年之內,若草民無法助陛下蕩滅北漠,草民自刎謝罪!”
“十年?”
“十年太長,咱等不起!”
朱元璋毫不猶豫的拒絕,他已經六十歲了,六十歲已屬于高齡,指不定再過幾年就駕崩了,根本等不起十年。
“五年!”江政后退一步。
“太長!”朱元璋還是覺得太長。
江政伸出三根手指,喊道:“三年,三年總行了吧!”
朱元璋沉默下來,眉宇間流露出思索之色。
江政見朱元璋不說話,便知有戲,自己還能再次搶救一下,于是便繼續說道:“若是三年內大明沒有掃滅北漠,草民甘愿被陛下處死!”
朱元璋思索片刻,方才沉嚀道:“將他押入大牢!”
江政聞言松了一口氣,心中懸著的石頭落了下來,總算保住命了。
江政很明白,老朱已經心動了,也開始考慮留下自己的命,要不然就不是將自己押入大牢,而是直接處死。
看來要想在老朱手下活命,不能想著自己是大才就以為老朱不會殺自己,得讓老朱明白留住自己的命能為他創造什么萬世功績。
萬世功績啊,那個皇帝能忍住這種誘惑?
很快,江政便被錦衣衛帶走,江政也沒有反抗,乖乖的跟著錦衣衛離開。
而在江政走后,朱元璋一旁的朱婳便略有不解道:“爺爺,此人口出狂言,說的話每一句靠譜的,您為何還要留他?”
朱元璋沒有回答朱婳的話,而是說道:“你先回去吧,天色不晚了。”
“好吧,那孫女告退?!?
朱婳不敢多問,告退一番便邁步離開....
朱元璋背靠龍椅,眼睛閉上,看似是在閉目養神,實則正在回憶江政剛才說出的話。
陛下之功不如秦皇,不如漢武,亦不如唐宗....
這句話很刺耳,很難聽,氣的他差點親手持劍殺了江政,但不得不承認說的有幾分道理,要知道大明雖大,但現在的疆土都是繼承以往漢人疆土,還未開得新的疆土,甚至西域和大興安嶺行省都還沒有收回來。
皇帝功績在于治國、擴疆,擴疆之功大于治國之功....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胡扯,應該是治國之功大于擴疆之功,可事實上,擴疆之功的確大于治國之功。
就拿漢武帝和漢景帝來說,后者治國之功比前者大的多,若不是后者,豈有前者北伐匈奴之壯舉,可天下人只知漢武不知漢景,很明顯,相對于治國能君,天下人更喜歡、更關注開疆之君。
朱元璋也十分認可擴疆之功大于治國之功,要不然他也不會時不時北伐,前前后后發動了六次北征沙漠之戰,并且前段時間他還準備發動第七次北征。
江政那句‘大明要想剿滅北元,徹底統治漠北,難度如登天’,這句話讓人聽的很憤怒,然事實確實如此,大明每次北伐都只是討到一點便宜,占不到大便宜,反而消耗了不少國力。
照這么下去,洪武一朝斷然無法征服漠北,洪武一朝無法征服漠北,那他這個洪武皇帝就得不到征服漠北的功績。
江政,該不該留呢?
殺了,萬一他真能造出所說的強大火器,那自己和大明可就虧大發了。
不殺,萬一他是吹牛自保,欺騙自己,那自己這個皇帝的臉可就丟完了。
朱元璋陷入糾結之中,遲遲無法做出決定,想殺但又不想殺,想放但又不想放。
......
“陛下,工部左侍郎秦達求見!”
不知過了多久,一名太監走到御下稟報。
朱元璋睜開眼睛,身子向前傾,輕聲道:“宣。”
“遵命!”太監告退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