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白是家里的大哥,有個小不點弟弟。母親是個性要強的女人,父親退伍后進了一家不錯的機械公司。
雖然,母親出生在農村,卻擔任村里的婦女隊長。自古美人,不是溫雅秀美,便是嬌艷姿媚,洛白的母親卻是美麗之中,更帶著三分英氣,三分豪態,同時雍容華貴,自有一副端嚴姿態,令人肅然起敬,不敢逼視的女人。
六十年代末,母親與父親經他人介紹認識。那時,經濟還待復蘇,他們婚后生活較為拮據,唯有一間小屋片瓦遮頂。母親與婆婆都是急性子,又都是鄉里出了名的能干人。她們之間總為了一些瑣事磕磕碰碰。父親忙于工作,回家的時間不多。婆婆與媳婦之間的“戰爭”父親向來充耳不聞。洛白自小老擔心她們之間會發生不好的事,故而時刻盯緊母親,一旦有摩擦出現,他小小的身子立即站在母親一邊。記憶里弟弟榆舟出生后,洛白被送到姨母家之前,就有母親好幾次尋死覓活的鬧騰。當時洛白只有抱著母親的大腿哭泣。
去姨母家是因為母親工作太忙,忙著掙公分補貼家用。姨母是一名小學教師,也是個美人,白凈的臉像一朵綻開的白玉蘭,笑意寫在臉上,嘴角有上揚的美麗弧度。白玉蘭優雅的開,沉靜的落,它的綻放是那么的安靜,寵辱不驚,每一朵花都渲染一份心情,一份雅致而又寂靜的心事。
姨母家有個姐姐和妹妹,姐姐已經念一年級,妹妹還是小小的人兒。姨母帶著洛白,成天帶在學校轉悠。那年洛白五歲,但特別喜歡學校里的孩子。于是,姨母就把他安排到自己上課的班,成了理所當然的“旁聽生”。可他沒有書本,也不鬧,認真的聽老師講課。一學期完了,他悄悄對姨母說自己也要考試。姨母驚愕,以為自己聽錯。要知道洛白才五歲,普通的孩子還在田邊街頭玩泥巴。姨母不信,就憑他課上那點時間,竟要學大孩子考試?但出乎意料他這一考竟考了雙百分。
姨母深知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和不斷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一個人如果光靠天賦而不靠后天的努力也是難以成才的。所以立即給洛白交了學費,讓他成了一名一年級的正式學生。
雖然洛白年紀小,但很懂事。他深知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一定要努力學習才對得起姨母。小學五年,初中三年,最終十三歲就以優異成績考上縣重點高中。
高中時期洛白有位同桌子楚,家庭條件不錯藏書也多。熟悉之后,洛白開啟了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武俠夢,還有瓊瑤阿姨的青春夢。唐代孟郊有詩云: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記得前段時間看過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么武俠小說會那么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
故而,八零年代起就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爭看武俠小說狂潮。正如金庸先生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與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所以,魯迅先生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誠然,一個真正有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這是后話,洛白當年也不懂金庸先生故事里的深意。他只看到書中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不過,因洛白喜歡古詩,對金庸小說行文時夾用的詩詞、歌賦、聯句;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他覺得特別新奇。例如: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再說《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云生死/此身何懼/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于細微處峰回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
他就此迷上了金庸先生寫的每一部小說,故事里的語言不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將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這致命的吸引,為他快節奏的人生注入了一股活力。在那浪漫主義建構的藝術畫廊里,是喬峰大戰少林、聚義莊之時;是郭靖華山論劍之日;是令狐沖揮舞獨孤九劍之間;是楊過攜手小龍女的剎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瞬間;是韋小寶腳底抹油的頃刻……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金庸武俠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在于此。
洛白雖癡迷于先生的武俠世界,但他也沒忘掉自己的學業。三年勤奮,參加高考,換得一紙金榜題名-成都建工學院,那年洛白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