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玄宗奠定開元世,鬼谷再傳賈敦詩。喪亂太祖令牌出,衛公李靖已先知!
畫外音:大唐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秋八月戊寅日,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李隆基出生之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當時豫王李旦雖被立為睿宗皇帝,名為大唐國主,又年富力強,卻只能居于別殿,不許聽政。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皆由她專斷。武則天在鎮壓徐敬業揚州叛亂之后,興告密之風,冤獄迭起,唐宗室諸王及朝臣中擁李派皆受迫害。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鏡頭推出,垂拱三年。
李隆基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其后武則天命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
又過兩年,李隆基五歲。生父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天授二年,楚王李隆基年僅七歲開始出閣,建置官屬。
左羽林大將軍薛訥入閣署輔佐楚王,受其先父薛仁貴遺命,將鬼谷門文治武功絕技及兵法秘籍傳授給李隆基,并授以創派太祖王詡親傳“太祖令”,使為鬼谷掌門。
武則天因擔心李旦復辟,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家人及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余年。
便在這十余年間,李隆基懸梁刺骨、廢寢忘食,將鬼谷門各項絕藝皆學得精透,且文彩飛揚,才藝雙絕。
西元六九二年,武則天稱帝,改元長壽元年,李氏國祚中斷。
二年臘月丁卯,李隆基被降封為臨淄王。其母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厭蠱咒詛,次年正月與劉妃一起被秘密殺死于宮中,不知埋在何處。
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這場災難。
十二年后,李隆基任尚輦奉御。
張柬之等朝臣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于中宗。
李隆基目睹政變,其后出鎮潞州。
景龍四年,西元七一零年。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使盡為自己所用。
武則天去世,中宗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落到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復唐功臣宰相張柬之被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中宗亦終被二人合謀毒殺。
李隆基于是趁機而起,聯合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子薛崇簡,與苑總監鐘紹京,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七月二十一日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羽林軍,并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于三更會師于凌煙閣。
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內宮衛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
太平公主命于全城搜捕韋氏集團,將成年男子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大事底定,李隆基將政變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當日,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嫡長子宋王李成器堅辭太子之位,李隆基因消滅韋黨有功,終被立為太子。
字幕: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之后,與太平公主矛盾日益加劇。
睿宗感到不安,遂頒詔命太子監國。
景云三年,西元七一二年。李旦不顧太平公主反對,毅然將帝位讓給李隆基,改元先天。
太平公主大怒,遂與心腹重臣合謀,勾結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薛稷、李晉、李猷、賈膺福、唐晙、常元楷、李慈、李欽、胡僧惠范等,準備以御林軍、南衙兵合力起兵奪權,并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中下毒。
李隆基聞之,與王琚、張說、崔日用商議,召集弟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內兄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將軍李守德等,商定率先行動。
次年春,太子與公主武力相向。
李隆基命王毛仲率家兵三百余騎,自己親率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李守德等親信十余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太平公主親信賈膺福及李猷,殺宰相岑羲、蕭至忠,逼令尚書右仆射竇懷貞自裁。
太平公主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終被賜死家中。
李隆基終掌大權,得以親政。父親睿宗遂以帝位讓與太子,自己退為太上皇。李隆基于是正式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年號為開元,表明勵精圖治,再創偉業決心。
唐玄宗天縱聰穎,且具宏圖大志,又掌鬼谷門安邦治國奇策,于是選賢任能,終締造千年難遇之“開元盛世”。
李隆基所選任賢能之士甚多,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者,便有賢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其余文武濟濟,更不足論。
字幕:張說,字道濟,洛陽人,科舉時策論天下第一。
張說就任宰相重職,裁減二十萬邊防軍,將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又改革宰相機構,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中書省權力。在張說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極致。
開元十三年,西元七二五年,唐玄宗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普天同慶。其后又換了幾任宰相,到嶺南張九齡為相時,皆以品德才干任官,公正選才,量才使用。
只因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至此天下大才,皆入朝班。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盛世之后,免不得漸漸暴露本性,開始自我滿足,沉溺于享樂。先是放棄勵精圖治,繼而拋卻節儉之風。
賢相張九齡等人先后罷官,佞臣李林甫爬上相位。
至開元二十五年,西元七三七年。李隆基聽信寵妃武惠妃讒言,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親生之子先后廢殺,改立三子忠王李玙為太子。
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不顧人倫及朝臣物議,又強奪武惠妃子壽王李瑁妻楊玉環為妃,從此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君王再不早朝。
自從有了楊貴妃,李隆基奢侈之風大盛,滿朝大臣勛貴及宗室爭投楊貴妃所好,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更是平步青云,以不學無術之身做上宰相高位。
楊貴妃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余兄長也各有封賞,皆做了朝中高官。
楊國忠與李林甫朋比為奸,權勢熏天,無人能比,自此大唐王朝小人日進,賢人漸遠。李隆基因耽于后宮享樂,將朝中大事皆付于楊、李二奸,故此導致朝政混亂。
便在江河日下,繁華未退之時,有位奇人通過科舉,進入盛唐朝堂,拉開本書序幕。
鏡頭轉換,滄州南皮,冀州故地。
大唐開元十八年,此地生出一個奇童,乃是曹魏太尉賈詡嫡傳二十一世孫。此人名喚賈耽,字敦詩,父名賈琰之,燕居不仕。
賈耽生自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況且聰悟過人,具一目十行之才,有過目不忘之能。從小就喜讀地理書籍,又愛騎馬射獵,按察各處地形,虛擬何處可以野戰,何處可以伏兵。
天寶十年,賈耽二十二歲,免不得到長安京師逢科應試。
三場經論策考罷,賈耽果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只拿出三五分才能,便以兩經登第,自此走上仕途。
此時大唐朝中,正是楊、李二奸用事。
賈耽因朝中無人,又不肯委屈求全,攀龍附鳳,免不得仕途蹭蹬,直在不緊要的清水衙門胡混了七年之久,直到乾元元年,方才出任貝州臨清縣尉。
卻因上疏議論時政,為楊國忠不喜,又被左遷為絳州正平縣尉。
賈耽器重識高,涵泳萬頃,頗得太原尹王思禮賞識,除授度支判官,后轉試大理司直、監察殿中侍御史。
便在此期間,胡兒安祿山出場,將欲播亂乾坤,顛覆大唐李氏江山。
鏡頭閃回,唐睿宗景云二年,西元七一一年。
賀拔延嗣因其戰功,被擢升為涼州都督,兼充河西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之稱。
至唐玄宗開元年間,乃于中原各州郡之外,復在周邊四境設立十鎮,分屬九個節度使,及一個經略史管轄。
哪十鎮,哪十使,各管何方?開列如下,看過便知:其一安西節度使,治所龜茲城,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二萬四千;其二北庭節度使,治所北庭都護府,屯伊州、西州二州境上,統兵二萬。
以上兩鎮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南北兩路諸國。
其三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統兵七萬三千,防御吐蕃、突厥。其四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統兵六萬四千七百;其五河東節度使,治所太原府,統兵五萬五千。
以上兩鎮互相應援,專對突厥。
其六范陽節度使,治所幽州,統兵九萬一千四百;其七平盧節度使,治所營州,統兵三萬七千五百。以上兩鎮專對東北奚族、契丹。
其八隴右節度使,治所鄯州,兵七萬五千;其九劍南節度使,治所益州,兵三萬九百。
以上兩鎮專對吐蕃,并兼顧南撫國內各少數部族。
其十嶺南五府經略使,治所廣州,統兵一萬五千四百,綏靖境內各少數部族。
如此便是所謂“十鎮九節度”,分管天下兵馬,鎮守八方。
九大節度使及嶺南五府經略使受命之時,皆是由朝廷恩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威儀極盛。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兼達四鎮。
天寶五年之時,王忠嗣一身兼為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掌握天下勁兵,威權之重,朝廷莫敵。
畫外音:唐朝初立之時實行府兵制,屯兵之所喚作折沖府。天下共置折沖府六百三十四個,其中有二百六十一個位于關中,以保衛京師長安,故此彼時全國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朝廷有足夠兵力保衛京師。至如今唐玄宗設置十鎮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則各鎮軍力日漸強大,共計大軍近五十萬,便為內輕外重之局。朝廷中央能夠直接調派兵力,此后則不滿八萬人。十鎮節度使之立,終至外重內輕尾大不掉,漸有凌駕中央之勢。
閃回結束。當此天寶年間,李林甫拜相攬政。
李林甫熟悉十鎮歷史,恐再有大臣由節度使任上因戰功取得高位,入朝中與自己分庭抗禮,于是上奏唐玄宗道:以陛下雄才大略,而四方夷狄未被剿滅者,皆因文官為將,不敢親冒矢石身先士卒之故也。陛下不如任用蕃將,其雄健驍勇,且能效死,此所謂以蕃制蕃,則夷狄何愁不滅,朝廷何愁不安!
玄宗因偏信于他,故而準奏,因令安思順代為統領節度,提拔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胡人為各鎮節度使,使掌兵權。
李林甫奏請胡人為大將者,無非是因胡人沒有入朝為相資格,不能與其爭位奪權。其小人自私之心,竟至于斯!
字幕:安祿山本名扎犖山,生于遼東營州,父乃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巫婆。
安?山父親早死,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母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
開元初年,突厥族破落離散。扎犖山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安孝節、安波注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
安祿山長大成人,通曉六國語言,故為牙郎。
開元二十年,安祿山偷羊被抓,幽州節度張守珪欲亂棍打死。
安祿山高叫道:大人不欲消滅二蕃族耶?為何要殺斗士!
張守珪見其形體魁梧,語言豪壯,遂命釋之,使與同鄉史思明為哨兵,并收為義子。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三十八歲,始任平盧兵馬使。
天寶元年,唐玄宗在平盧設置節度,任命安祿山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可到朝廷上奏議事。此時安?山已經四十歲,方才得入朝堂。
天寶三載,安祿山四十二歲,接替裴寬任范陽節度使。
采訪使張利貞、黜陟使席建侯常受其賄賂,屢在玄宗駕前為其美言,說其公正無私;裴寬離職,李林甫又極力推薦安祿山之能,玄宗愈加寵信。
安祿山乃投玄宗所好,請為楊貴妃養子,玄宗大喜準奏。此后安祿山每次進宮朝見玄宗,都必先拜望楊貴妃。
唐玄宗奇而問之,安祿山則答:臣乃胡人,便依胡人規矩,向來母前而父后也。
玄宗聞奏愈加高興,乃命楊铦以下楊家兄妹,皆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天寶六年,安祿山提拔為大夫,呼李林甫為十郎,奉之如神。
安祿山肥胖,體重三百三十斤,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動若旋風。玄宗到勤政樓理事,每于座旁豎金雞羽屏,左置木榻令安祿山寬坐,類若二圣同朝。
天寶十載,安祿山進宮朝拜唐玄宗,請任河東節度,唐玄宗準奏,又以皇太子之女嫁與其長子安慶宗為妻。
于是安祿山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借助楊貴妃之寵,所有奏請無有不應。
右相楊國忠妒忌安祿山奪寵,以為不能共存,于是多次進言,說安祿山定會叛亂。
天寶十二年,玄宗派中官輔趚琳去范陽,偵察安祿山反狀。趚琳受了安祿山賄賂,回來后大講安祿山忠心耿耿。
楊國忠不肯甘心,又對唐玄宗奏說:陛下若召祿山進京,定不會來。
玄宗下令召見,安祿冊卻早已得到信息,昂然進宮面圣。屢次三番下來,玄宗遂對楊國忠起了疑心,不信其奏。
次年正月,安祿山到華清宮見駕,乘機哭道:臣本外族,蒙皇上越級提拔,以致為國相所忌,欲要殺我。
此一著以退為進,果使玄宗上當,遂封安祿山左仆射,縱其回到范陽。
安祿山又自請為閑廄使、隴右群牧,命心腹吉溫為武部侍郎、兼中丞,奪取張文儼馬牧之職,暗選好馬良驥,以充精騎,只待起兵反唐。
此后只要有人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定會將進諫者捆綁起來,送交范陽。
安祿山本有反心,又被宰相楊國忠所逼,為求自保,且受部下蠱惑,遂于天寶十四年起兵范陽,扯旗反唐。
字幕:天寶十四年,仲冬十一月,初六日。
安?山借口奉玄宗密旨,討伐逆臣楊國忠,征發大軍十五萬,祭旗出征。
三聲炮響,一通鼓罷,半夜行軍,黎明吃飯,一天前進六十里,出于范陽城外扎住大營。次日擊鼓升帳,分兵遣將,決定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骨干,分撥職責已畢,向南逶迤而行。
當時大唐建國近一百四十年,天下承平日久,滿朝文武不習戰事,百姓不聞征鼓之聲,徒聞安祿山叛亂爆發,朝廷一片動蕩懼怕。
玄宗李隆基初聞邊報,以為又似楊國忠前番蓄意誣諂好人,猶自不信。
這一日黃門監忽報,有河北使者司兵參軍李平自平原郡而來,奏報軍情重事。
玄宗急命宣進,李平跪倒丹墀,山呼萬歲:末將奉平原太守顏真卿大人之命,特來密報陛下,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已反。河北郡縣大都被叛軍攻陷,只有平原城被顏真卿大人嚴防固守,尚且未失。請陛下急發各鎮兵馬,前往平叛為要,勿使叛軍渡過黃河,危及兩京!
玄宗聞說河北諸郡俱失,不由嚇了一大跳,復又細覽奏表,大怒道:河北二十四個郡,便是十日陷一鎮,也需要八個月方能俱下。除此顏太守外,難道就再無一個忠臣乎?
李平聞此,無言可答。
玄宗又問眾臣:孤不知顏真卿竟如此忠貞體國,膽色過人。其乃何等人耶?
便有吏部郎官奏道:顏真卿字清臣,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人,祖籍瑯琊郡臨沂縣。乃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開元二十二年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不能勝任,被貶為平原太守,以至于今。
一邊說著,卻偷偷看了宰相楊國忠一眼,便此打住。
玄宗由此猛悟:何謂不能勝任?必是顏真卿得罪了國舅權相楊國忠,方被貶黜外任。
于是又問李平:卿且詳細奏來,那顏太守既在安祿山轄區為官,又怎生籌備城防以抵御叛軍,而被逆賊不覺耶?
李平奏道:平原郡本屬范陽節度史轄區,顏太守固然不敢公然修整戰備,以抗反賊。當時安祿山謀反跡象已顯,顏太守不欲從賊,便假托境內陰雨不斷,多處城垣坍塌,報與節度使司;一邊以此為借口,乃暗中加高城墻,疏通護城河,招募壯丁,儲備糧草。表面上卻每天與賓客駕船飲酒,以此麻痹安祿山。安賊信以為真,認為顏太守乃是個書生,不足憂慮。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之時,平原郡本有三千靜塞兵,太守又增招士兵萬人,派錄事參軍李擇交統領,任用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人為將,分別領軍。安賊叛軍南來,太守在城西門犒勞士兵,慷慨流涕陳詞,全軍感奮。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韋、鄴郡太守王燾亦各領軍前來歸附相助,故保城池不失。
玄宗點頭慨嘆,即命李平速回平原。同時下詔,遣使赍往渤???,命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渡河援助平原郡。
李平叩拜謝恩,與信使同出殿外,各自上馬分頭而去。
玄宗遣使出京,余怒不息,復下詔令,誅殺安祿山在京長子安慶宗。并命打開府庫,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為將,一路招募商販為軍,出京東出洛陽,抵抗叛軍。
那些商販走夫及無賴少年,眼里只有金銀綢緞罷咧,濟得甚事?一路搖搖擺擺出城,一個個盔歪甲斜,便是長安百姓沿街看了,也忍俊不止,搖頭嘆息。
挨到這年十二月,告急文書雪片般報到朝廷。
先說安祿山叛軍已渡過黃河,整備攻城器械,三面攻打陳留郡。又說范陽叛軍個個驍勇善戰,官兵難以抵敵,不則一日,州城失守,河南節度張介然殉難,守城將士皆降。
朝廷上下及京城內外一時人心悚懼,個個驚慌,處處皆聞念佛禱告之聲。
洛陽城內時有安祿山幼子安慶緒,看到長兄安慶宗被殺布告,急逃至河北,哭告其父安祿山。安祿山時在戰車之上,聞報不由號啕大哭:我兒有何罪過,要被皇帝殺死!
陳留城前來迎降守軍不禁婉爾,暗自忖道:興兵造反乃是誅九族大罪,還說你兒并無罪過?這可真是奇談怪論,莫名其妙至極。
安祿山因痛徹肺腹,以至狂亂憤怒,見迎降唐朝官軍擠滿大路兩邊,以為是在看自己笑話,便即下令,命其自相砍殺,否則一律活埋。
因見胡人個個張弓搭箭以待,唐軍不敢不從,為了自保性命只得相互斫斬,直殺死六七千人,安祿山才率大軍進入陳留城。
陳留太守郭納無力抵抗,只得赤膊懸印,出府投降。
叛軍既下陳留,乘勝追擊,大軍開到滎陽。滎陽太守崔無诐雖率城中軍民奮力抵抗,但因寡不敵眾,終至州城失守,崔太守與數千將士殉難。
叛軍得了滎陽,繼續向洛陽進發,當日駐扎在泥水罌子谷。
唐軍大將荔非守瑜領軍設伏,射死叛軍數百人,并親自射中安祿山戰車。安祿山繞道泥水罌子谷南而過,對唐軍形成合圍,荔非守瑜箭盡,投河自盡。
安祿山怒氣沖沖,氣勢昂昂,率領部隊一路向西,浩浩蕩蕩向洛陽挺進。
鏡頭轉換,早有伏路細作將叛軍行程探明,飛速報到唐營。
新任范陽節度使封常清急令整備迎敵,率六萬募兵東討。
封常清雖然是個能征慣戰的名將,但靠著以金銀綢緞招募來的六萬烏合之眾,如何與邊鎮鐵騎交鋒?真是大軍未交,勝負已定。
封常清兵至洛陽,先命斬斷北部河陽橋,然后布置軍力,在洛陽堅守。
安祿山早已搭浮橋渡河,攻陷陳留西來,先鋒已到葵園,兵鋒更銳。封常清派遣騎兵與叛軍交戰,殺死叛軍前鋒數十百人,小勝一場。
次日叛軍主力大至,封常清戰之不利,只得引眾退入上東門。叛軍鼓噪而至,如蟻附城,只用半日之工,便從四個城門擁入,瘋狂殺掠城中人吏。
封常清與叛軍展開巷戰,先敗于都亭驛,再退守宣仁門,連連失敗。
眼見得叛軍如潮水般涌入,無力遏止,只得從提象門而出,令后軍砍倒樹木,以阻叛軍。封常清便借著叛軍兵鋒稍滯之機退至谷水,一路向西奔至陜郡,向高仙芝告以失敗之由。
高仙芝明知不敵,遂與封常清合兵退守潼關,一邊遣人進京,向朝廷告急。
鏡頭閃回,敘述高仙芝來歷。
字幕:高仙芝,高句麗人。
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二十歲時被授予將軍。后任都知兵馬使,受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節度,出軍時身邊僅帶數十隨從,皆都衣甲鮮明。
封常清時在夫蒙靈詧門下為小軍,因羨慕高仙芝才華風度,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愿為鮮衣隨從驍騎。
但封常清形貌差強人意,不但身材細瘦,而且斜眼短腳跛足。
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勝其煩說道:我侍從已足,卿其休矣。
封常清發怒道:末將仰慕將軍高義,誠愿甘心侍奉,將軍何拒人于千里之外!將軍以容貌取人,必錯失子羽,望將軍思之。
高仙芝勉強錄為侍從,此后便隨軍征戰,倏忽多年。
天寶初年,達奚諸部叛亂,自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長安震動。唐玄宗詔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二千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邀擊叛軍。
高仙芝派細作將叛軍動向探聽明白,乃命軍將兼道而進,先于途中埋伏,以逸待勞。
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馬皆疲,果然進入高仙芝埋伏圈內,盡為唐軍所殺。封常清因親自參與此戰,故不待高仙芝吩咐,大戰過后已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呈遞高仙芝。
高仙芝見書中所云盡是自己心中所想,毫無遺漏,不由大為吃驚,便馬上采用,一字不易,呈送節度使大營。
夫蒙靈詧親出大帳迎接慰勞,厚賞其功。
節度府中判官劉眺、獨孤峻爭問高仙芝:此前捷報是何人主筆所書?將軍帳下怎有此般人才,我等竟不知者!
高仙芝洋洋得意答道:是我侍從封常清信筆為之。
劉眺等人大為吃驚,嘆道:胸藏錦繡,真乃奇才!
于是節度府中群僚,此后再也不敢以相貌取人,皆謂高仙芝軍中藏龍臥虎。由是封常清便被高仙芝重用,累遷鎮將、果毅、折沖將軍,一路高升。
開元年間,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幾番對外用兵。東突厥及突騎施衰落,唐朝遂與吐蕃開始爭奪蔥嶺以南。
蔥嶺上有兩個番國,分別喚作小勃律、大勃律;小勃律都城孽多城,大勃律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為唐屬國,位居吐蕃通往安西四鎮交通要道。
吐蕃贊普圖謀安西四鎮,便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
小勃律國于是歸附吐蕃,因此西北二十余國皆臣吐蕃,斷絕對唐朝朝貢。
唐玄宗自然憤怒,遂先后命數任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屢次派兵討伐,皆因小勃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吐蕃發兵援助,唐兵皆無功而返。
字幕: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三月。
唐玄宗下詔以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吐蕃。
高仙芝領命,準備軍需糧秣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又經十余日至握瑟德、再經十余日至疏勒,隨后揮軍南下,踏上蔥嶺。
蔥嶺高達兩千余丈,青嶺幾入云端,行軍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保障輜重,盡揀平闊山間谷地行軍。
經蔥嶺守捉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麓到播密水,再達特勒滿川,凡行軍百余日。
高仙芝乃升帳聚將,兵分三路,會攻吐蕃連云堡。左路軍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三千騎兵從北谷而進,右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領主力,從護密國南下。
三路兵馬行前,約于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云堡下會合。
軍令如山,三路兵按時出發,果然都如期抵達連云堡,在城北聚齊。
那連云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軍,又在城南十五里處因山為柵,立有營寨,屯有吐蕃兵八九千人,與連云堡互為犄角之勢,遙相聲援。
三路唐軍到達城外,見婆勒川蜿蜒流過,河水暴漲,并無舟橋。三軍無法渡河,諸將無不大憂。高仙芝仔細看了地勢,又抬頭看天,已有計較。
乃下令沿河扎營,命三軍偃旗息鼓,不許升火,以免被堡中番兵發現預為防范。
當時安營已畢,朔風突起,雖是初秋時節,已似寒冬,又不許升火,一萬唐軍說不盡一夜苦處。諸將怨嘆,咒罵老天,高仙芝卻是頓展愁眉,大喜不已。
于是連夜以三牲祭祀河神,令諸將選好兵馬,命兵士自備三天干糧,次日清晨渡河。
將士聞命,皆都奇道:在此河水暴漲之時,又無舟楫,卻令我等如何渡河?
高仙芝喝令道:我已祝告蒼天,明日河水必涸,渡河易如反掌。眾將何敢疑我,在背后喋喋不休?若有怠我軍令者,定斬不饒!
諸將無奈,只得依照軍令,各自回營準備。
次日清晨,眾軍披甲援戈出營,果見婆勒川河水低緩,清可見底,其水最深處亦剛沒馬膝而已。諸將無不驚異道:將軍竟能號令異域河神,真乃天人也!
高仙芝也不答言,微微一笑,號令唐軍迅速渡過婆勒川,以至人不濕旗,馬不濕韉,片刻間已在連云堡城下濟而成列。
高仙芝興奮不已,對宦官監軍邊令誠說道:若番兵待我半渡而擊,我匹馬難回長安矣。如今既已渡河并且列陣城下,此乃上天賜破賊良機,且是大唐天子洪福所致也。
諸將聽了,齊呼萬歲,斗志高漲。
高仙芝馬上遣將,命兩千軍佯攻連云堡,親率八千唐軍登山,攻打其城外半山營柵。
吐蕃守軍做夢也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忽然遭到攻擊,無不大為驚駭,慌亂中只能分別依山拒城而戰,以滾木擂石阻擋唐軍攀山登城。
高仙芝見山徒路險,三軍攻之不上,乃傳令軍中,有愿充任先鋒敢死隊者,戰后皆封百戶,賞奴隸二十名。
當即選出一千名陌刀手為敢死隊,任命郎將李嗣業為將,并向其下令:我等行軍半載,離中原萬里之遙,已為孤軍。今此一戰,勝則功成千古,敗則尸骨無歸。我一萬兵馬性命,盡在將軍身上。午前定要打敗敵人,攻進城去,否則將軍先死,某將繼之!
李嗣業熱血沸騰,手持令旗先行,領陌刀手離開山路,繞行險處先登,奮力破開鹿角寨柵,放起火來,向營內殺去。
自辰時戰至巳時,大敗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俘虜千余人,余眾皆逃入山谷。正當午時,唐軍悉數入營,正趕上午飯辰光。
高仙芝命令檢點戰果,報說繳獲戰馬千余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大喜,率得勝之軍回身再來強攻連云堡,亦一鼓而下,全殲堡內千名守軍。
唐軍首戰大勝,一萬將士無不斗志高昂,熱情萬丈。
高仙芝冒險成功,這時才松下一口氣來,便在堡中大排筵宴,與諸將賀功。
諸將在席間問道:我軍被阻婆勒川之時,河水暴漲,我等皆謂兵不得渡,惟將軍下令準備三日干糧,來日清晨必要渡河。次日渡河之時,果然大水皆退,莫非將軍身有異術,能似蜀漢丞相諸葛武侯一般,能驅六丁六甲之神乎?
高仙芝哈哈大笑道:豈有此理。凡為將者,當識天時地利,尤其天時。此時雖剛入秋,暑氣未退,若在我神州之地,斷然沒有河流干涸之理。但在這高插云端的蔥嶺高原,只要一陣朔風刮起,河水之源冰雪凍結,則河水必涸。我見前日夜間刮起西風,便知來日必定河干水枯,軍馬得渡也。
眾將聽了,無不心服。當夜酒宴既罷,盡歡而散。
次日升帳,高仙芝便欲乘勝追擊。邊令誠卻因連日艱苦行軍,被嚇破了肝膽,認為孤軍深入敵境過遠,懼不敢進。
高仙芝冷笑不已,遂命邊令誠率不服高原氣候之老弱士卒三千,留守連云堡。自己親率七千大軍,繼續前進。臨行之前,卻叫過二十名親軍,暗加囑咐,使其依照密計先行。
親軍領了計策,悄悄離營而去,人皆不知。
當日準備馬匹軍需,次晨大軍出發。唐軍疾行三日,到達坦駒嶺上。高仙芝與諸將立馬高山,見那坦駒嶺長達四十余里,山口險峻無比,嶺下平坦之處便是阿弩越城。
不一時,前軍探馬來報:若從此下去攻打阿弩越城,須先沿冰川而上,登臨坦駒嶺山口,別無其它蹊徑。自此向前有兩條冰川,皆二十里遠近,其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墻,裂縫如網,人馬極難行進。若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掉進冰川裂縫喪生。
眾軍聽罷,無不大駭,心生退意。(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