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炸沖擊傷原理與實踐
- 王正國 蔣建新
- 1716字
- 2021-12-17 22:59:13
前言
無論是戰時,還是平時,爆炸沖擊傷均呈現高發、群發、難防的特點,并且危重傷多,感染發生率高,救治難度大,死亡率高。由于作戰樣式的變化以及各種爆炸性武器的大量應用,爆炸沖擊傷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傷類,占比高達70%以上。平時,恐怖爆炸和各種爆炸事故頻發,造成大量傷員。“9?11事件”以來,全球恐怖爆炸活動日趨猖獗,發生數量居高不下,造成數百人傷亡的嚴重惡性事件呈明顯的增多趨勢,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是世界安全的頭等大事。因此,加強爆炸沖擊傷研究,提升其防護和救治水平,具有深遠的軍事和社會意義。
爆炸沖擊傷,顧名思義是各種爆炸引起的機械性損傷。它的出現與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關系密切。早在西漢初年,我國已發明黑火藥。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煉制丹藥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火藥。大約在10世紀初的唐代末年,火藥開始在戰爭中使用。初期的火藥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來縱火。13世紀火藥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隨后傳入歐洲。19世紀60年代,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發明了現代使用的黃色炸藥,即硝化甘油炸藥。火藥和火藥武器的廣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使人類由冷兵器時代進入到熱兵器時代。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時代,不僅爆炸性武器將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殺傷威力更大的各種新型爆炸武器也將層出不窮,成為打擊敵方力量的制勝武器。
盡管早在19世紀人類戰爭就已步入熱兵器時代,但真正開始爆炸沖擊傷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45年8月,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導致廣島和長崎數十萬人死傷,整座城市化為廢墟,令全球震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擔心核戰爭的出現,美國軍方率先在國際上啟動了爆炸沖擊傷研究。我國沖擊傷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王正國院士是我國沖擊傷研究的奠基人,早期沖擊傷研究主要是在核爆炸試驗中進行。通過大量動物現場試驗,他先后總結并撰寫了?核武器對人員損傷及其防護??核爆炸沖擊傷?等有關專著,為后期沖擊傷的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1984年,原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今國際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生物激波管實驗室,由此開啟了可以在實驗室內開展沖擊傷研究的新紀元。盡管我國沖擊傷研究晚于美國和原蘇聯,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沖擊傷研究發展迅速,解決了沖擊傷救治領域內系列世界性難題,一舉成為國際上沖擊傷研究的領跑者。在20世紀80年代,王正國院士撰寫了國際上首部?沖擊傷?專著。
近幾十年來,隨著各種爆炸事件頻發及其日益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爆炸沖擊傷已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人們對各種爆炸引起的損傷及其救治均有一定研究和深入認識。為了更好地應對各種爆炸事件醫療救援需求,進一步提升爆炸沖擊傷防治的全民意識和救治水平,我們組織了創傷外科、野戰外科、煤礦醫學、反恐醫學、爆炸物理學等領域內61位全國知名專家,編寫?爆炸沖擊傷原理與實踐?一書。本書是?沖擊傷?專著的更新和拓展,全書系統總結了30多年來我國沖擊傷研究的系列成就和國際沖擊傷救治的新進展,不僅包括了現代戰爭中常見的各種常規爆炸武器傷和核爆炸傷,也系統總結了平時各種爆炸事故(如煤礦瓦斯爆炸、化學爆炸)和恐怖爆炸所引起的傷害;既系統介紹了爆炸沖擊波相關知識、致傷理論,也系統總結了各類爆炸沖擊傷及其并發癥的防治,是迄今國際上唯一一部系統論述平時以及戰時各類爆炸沖擊傷的專著,反映了當今國際上爆炸沖擊傷研究和救治的最高水平。本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實用,大部分篇幅闡述了各類爆炸沖擊傷的發生原因、防護和救治措施,不僅是我軍現代戰爭衛生勤務保障的重要依據和技術支撐,對于平時防災、減災和救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對于促進世界一流軍隊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軍事和社會意義。
值此?爆炸沖擊傷原理與實踐?付梓之際,衷心感謝參與本書編寫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專家,正是由于他們的鼎力支持和辛勤撰稿,本書得以問世。同時,衷心感謝人民衛生出版社對本書的指導和把關。由于本書涉及面比較廣、內容比較復雜,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提出寶貴的批評和建議。

201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