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今墨對藥醫案選
- 祝肇剛 祝勇
- 7字
- 2021-12-17 22:48:01
一、傳染性疾病
(一)傷寒
今人所謂之傷寒,即腸熱病也,日人名之曰傷寒,但與仲景傷寒論所說之傷寒病因不同,近世諸家皆習用之,本書亦從大眾習慣,故亦名之為傷寒,至于我國舊說之傷寒病,自有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治法詳瞻,無庸贅述。
本病為我國法定傳染病,病原體為傷寒菌,由于飲食不潔,傳染而來,病菌進入胃腸,侵入淋巴腺道,再進入血行,最易侵犯淋巴裝置,尤以腸濾泡為甚。
腸管變化,分有四期
(1)第一周腸黏膜充血,孤立結節呈髓樣腫脹,是名為髓樣腫脹期,在此時期,體溫為階梯狀上升,上午稍降,下午增高,頭痛,食欲缺乏,煩渴,口內干燥,舌苔污厚,舌尖開始脫褪,呈三角形,大便秘結,脾臟于第一周末期,即行腫脹。
(2)第二周此種腫脹部,形成痂皮,是名為痂皮形成期,在此期間,體溫稽留于高度,胸腹部發生薔薇疹,腹部稍膨滿,壓迫回盲部,發生雷鳴,大便或下利,或秘結,患者神倦嗜眠,昏睡時有譫語,并有神經性重聲,脈搏數減少,普通多不超過八十至一百跳,如超過一百二十跳,則為危險之證,第二周末期及第三周之初期,為本病最緊要時期,調治不善,常致腸出血,或腸穿孔,此時體溫突降,脈搏頻數,顏貌蒼白,四肢厥冷,心臟麻痹,因之死亡。
(3)第三周痂皮脫落,形成潰瘍,是名為潰瘍形成期,在此期間體溫呈弛張性熱,心臟功能衰弱,呼吸氣促,兼發氣管炎,第三周易致腸出血,宜多注意。
(4)第四周以后潰瘍治愈,遺留瘢痕,是名為清潔期,在此時期,體溫乃漸渙散,熱度下降,但甚遲緩,早晚相差甚多,或有發熱持續數周者,名為遲延性傷寒。第四周雖為病退時期,但極易傳染他癥,尤以穿孔性腹膜炎,最為危險。
本病療法,初期以退熱法,繼投以解毒、清熱、消腫、防腐劑,末期再用善后調養法。
醫案
陳君二十余歲,發熱已六日,體溫三十九度二,口干而渴,大便不下已八日,神倦嗜眠,頭痛,苔垢,舌尖苔脫褪呈三角形,是為傷寒癥。
鮮茅根一兩,鮮葦根一兩,生石膏五錢,竹葉二錢,山梔衣二錢,條黃芩三錢,天花粉四錢,桑枝六錢,桑葉二錢,炒香豉四錢,薄荷梗一錢半,赤芍藥三錢,赤茯苓三錢,知母(米炒)二錢,青連翹三錢,真川連一錢半。
方義
高熱口渴為白虎湯癥,本方即以此為主,加以葦根、茅根、山梔、豆豉、桑葉、赤芍,諸退熱藥,增助其力;竹葉、花粉、條芩、赤苓,退熱,利水,止渴;連翹、薄荷,治頭痛;川連退熱,且能防止腸壁腐壞。
二診
前方服兩劑,晨間熱退,入暮增高,此為傷寒病應有之現象,口仍干渴,大便未通,小便赤黃,頭痛已止。
原方加紫雪丹二錢,沖服,再服兩劑。
三診
加紫雪丹后,熱少降,但能安枕,大便一次,口渴少止。
鮮生地五錢,鮮茅根五錢,赤芍藥二錢,赤茯苓三錢,生石膏五錢,肥知母(米炒)二錢,真川連二錢,條黃芩二錢,淡竹葉二錢,天花粉四錢,佩蘭葉三錢,山梔衣二錢,甘草梢一錢。
局方至寶丹一丸,白開水化服。
方義
退熱防腐藥,均與前方同,另加佩蘭,芳香去垢也,局方至寶丹為治傷寒之特效藥。
四診
體溫降至三十八度一,舌苔漸退,大便通暢色黑。再服局方至寶丹二丸,分兩日服。
五診
體溫晨間三十七度四,入暮三十八度,大便微溏,咽癢欲咳,現已入于痂皮脫落時期,更宜注意。
鮮生地五錢,鮮茅根五錢,赤芍藥三錢,赤茯苓三錢,粉丹皮二錢,真川連二錢,條黃芩二錢,炙白前一錢半,炙前胡一錢半,白杏仁二錢,白薏仁四錢,炒紫菀二錢,廣皮炭三錢,苦桔梗一錢半,海浮石三錢,旋覆花二錢同布包,佩蘭葉三錢,生麥芽三錢,生谷芽三錢。
方義
生地、茅根、赤芍、丹皮、川連、黃芩,退熱,防腐;前胡、白前、桔梗、紫菀、杏仁、廣皮、海浮石、旋覆花,治咳,祛痰;佩蘭、谷芽、麥芽,生發胃氣。
六診
前方服兩劑,體溫最高至三十七度六,仍咳有痰,氣弱心跳。
炙白前一錢半,炙前胡一錢半,海浮石三錢,半夏二錢同布包,旋覆花二錢同布包,黛蛤散三錢,苦桔梗一錢半,白杏仁(去皮尖炒)二錢,白茅根四錢,赤芍藥二錢,焦遠志三錢,西洋參一錢半,佩蘭葉三錢,代代花一錢半,玫瑰花一錢半,生麥芽三錢,生谷芽三錢,炙廣皮一錢半,炙紫菀一錢半,真川連一錢半,條黃芩二錢。
方義
退熱防腐藥仍用茅根、赤芍、條芩、川連,治咳祛痰用前胡、白前、桔梗、杏仁、紫菀、廣皮、旋覆花、海浮石、半夏、黛蛤散,開胃用玫瑰花、代代花、佩蘭葉、生谷芽、生麥芽、西洋參、焦遠志,則略助體功。
七診
體溫已正常,咳亦減少,略進飲食,身弱氣短,擬用治咳,祛痰,開胃,強心,善后方。
浙貝母二錢,川貝母二錢,北沙參二錢,南沙參二錢,炙白前一錢半,炙紫菀一錢半,化橘紅一錢,焦遠志三錢,西洋參二錢,佩蘭葉三錢,代代花一錢半,玫瑰花一錢半,苦桔梗一錢半,生麥芽三錢,生谷芽三錢,半夏二錢,枇杷葉二錢去毛同布包,白杏仁二錢。
方義
本方改用川貝母、浙貝母、南沙參、北沙參,可增助肺氣,治咳收功,余藥與六診方同。
按 傷寒一癥,頗為難治,稍不慎用,能致死亡,本病總計診治七次,服藥十四日,不足半月,竟然大愈,實為師門診查細心,用藥精密之故也。
【解析】
腸傷寒一病,屬于國家乙類傳染病,目前由于衛生狀況較前好轉,現已很少見到,西醫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及治療雖進步很多,但基礎病變及治療原則并無太大變化,與祝諶予先生當初闡述相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專業書籍,此處仍就該驗案進行解析。
該患者青年發病,病程比較典型,初期(相當于西醫分期的初期、極期)以發熱為主,伴有便秘,由于傷寒桿菌內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倦嗜眠,頭痛”,體征可見“傷寒舌”(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祝老所述“苔垢,舌尖苔脫褪呈三角形是為傷寒癥”。在無化驗檢查的當時,診斷如此準確,實屬不易。診斷既明,此案辨證用藥符合施今墨先生一貫主張的分階段用藥及“×清×解”治療原則,處方中薈萃了白虎湯、梔子豉湯等名方。患者發熱六日而渴,伴有便秘,表證未盡,熱邪已入中焦,且出現“神倦嗜眠,頭痛”等癥,有入下焦的趨勢,病變急驟,三焦彌漫。施今墨先生以鮮蘆根(即原方中之“鮮葦根”)、鮮茅根配合白虎湯、梔子豉湯生津退熱,此為施今墨先生獨特退熱經驗;再予黃芩、黃連清燥中焦濕熱,所謂黃連有“厚腸”之用,即其可以殺菌,保護腸道;竹葉、薄荷輕清解表并治頭痛;連翹、天花粉均有清熱解毒作用,施今墨先生善用連翹于各類溫病初期,用天花粉止渴生津;桑枝、桑葉,施今墨先生善用其治療外感關節酸痛;赤芍藥、赤茯苓為施今墨先生用于治療血熱夾瘀所致小便黃赤量少或不利之對藥,此處通過用藥可以推斷出祝諶予先生記述癥狀的省文。初診后熱勢稍減,大便仍不通,雖初診利小便給邪以出路,但熱勢乖張,此時必須通腑泄熱,施今墨先生果斷加用紫雪丹通腑退熱,局方至寶丹為施今墨先生經驗用藥,對治療傷寒有特效;此后病勢出現轉機,體溫漸退,大便通暢,“色黑便溏”不除外消化道出血可能,說明此時進入結痂脫落期,病情似安,其實更加兇險,隨時有穿孔大出血的可能,故祝諶予先生諄諄教誨“更宜注意”。用藥稍有變化,以清血分熱和胃腸積熱為主,并加入止咳祛痰和顧護中焦脾胃的藥物,其中佩蘭、玫瑰花、代代花施今墨先生常用其芳香醒脾,谷芽、麥芽生發胃氣,啟脾開胃,施今墨先生常用于病癥后期體質虛弱,調理增進飲食之用;此處用西洋參、焦遠志有強心的功用,且施今墨先生習用焦遠志,認為遠志炒焦則避免遠志皂苷刺激胃黏膜誘發惡心等不適。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施今墨先生用藥治療腸傷寒初期仍以“×清×解”為法,并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前期以清熱解毒祛邪為主,并注重給邪以出路,后期隨著病情逐漸好轉,逐漸減少清熱解毒及通利之品,加入顧護脾胃藥物,最后補益脾肺收功。但全程緊緊抓住病機,注意保護腸道,防止危重癥的發生,用藥不僅緊扣中醫病機,也符合西醫治療原則,體現了施今墨先生高超的辨證論治和中西醫結合水平。施今墨先生在中醫用藥比例“定量”方面做了探索,也為中醫治療烈性傳染病積累了經驗,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