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王國斌學術思想

第一節 五臟相關論

王國斌教授“五臟相關論”的學術思想,即在診療疑難雜癥的過程中,五臟兼顧,主次分明,棄一不可。“五臟相關論”是對中醫五行學說整體統一論思想的總結與升華,同時又是中醫診斷學整體審察原則的具體體現。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接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脈等構成的有機整體,中醫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五臟的五行屬性歸屬,不僅用于闡釋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來闡釋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即五臟之間存在著遞相資生、遞相制約的關系。例如,心火生脾土,可用以說明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心火為脾土之源,故補脾土之時,必兼補心火,以求“源足則流長”。腎水生養肝木,用以說明腎精化生肝血,腎水為肝木之源,補肝血之時,必補腎精,以求“精血互化”。五臟之間生克異常會導致病理的傳變,例如,在腎虛時,可能影響到腎精與肝血的互資互化,而致肝腎精血不足,也可因腎陰不足,不能滋充肝陰,而致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水不涵木”之證。一般認為由于肝氣郁結,影響到脾胃運化功能,出現胸脅滿悶,脘腹脹痛,口苦吞酸,噯氣泛惡,大便溏泄等癥狀,稱作“木旺乘土”,以上均說明了五臟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制約的關系。

整體觀思想還體現在中醫診斷的過程中,即整體審察。由于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內在的臟腑與體表的形體官竅之間構成了人體自身的統一性,而且也與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了統一關系。整體審察,一方面是指通過四診收集病人的臨床資料時,必須從整體上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現。要從整體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動狀況,不僅應對局部的病狀進行詳細的詢問、檢查,而且要通過寒熱、飲食、二便、睡眠、精神狀況、舌象、脈象等,了解全身的情況,同時還要了解病史、體質、家庭、環境、氣候等對疾病有無影響。另一方面是要求對病情進行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不能只注意到當前的、局部的、明顯的病理改變,而忽視了時間、地點、疾病的特殊性,還要從疾病的前因后果、演變趨勢上加以考慮。

王國斌教授將該思想應用于臨床實踐,對疾病的辨證論治起到了全面科學的指導作用。具體陳述如下:

一、“治肝當固腎”

王國斌教授認為,肝為“雙刃劍”,肝既為人之先天也為人之后天,因為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腎同源,化生精血,同時肝又有助于后天脾胃的消化功能。在治療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方面,王國斌教授認為,“治肝尤當固腎”

臨床治療乙型肝炎大多重視其橫傳規律(肝→膽→脾→胃),即在治療乙肝的同時,只顧護其脾胃功能,而忽視了肝臟有病,亦可傷腎的縱向傳變,不能及時顧護腎臟功能,尤其慢性乙肝,失治誤治,每致腎臟受損,才予以顧護,可此時多屬乙肝晚期。從肝腎的生理特性而言,肝藏血,體陰而用陽,然陽性往往易動易亢;腎藏精,宜封藏,而不宜泄,但精氣往往易泄易損。因此,臨床上多見肝腎陰虛之證。王國斌教授經過多年肝膽病防治研究發現,肝腎陰虛為肝炎后肝硬化的基本病機,于是他將一貫煎作為治療肝炎后肝硬化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虛的基礎方,并通過加減化裁,研制出軟肝寶片,臨床療效十分顯著。

二、“治心當理脾胃”

生理上,心屬火,脾(胃)屬土,火能生土,俗稱母子關系,二者彼此為顧,關系緊密。需注意的是,正是二者生理上的密切關系,規定了其病理上的相關性。脾胃升降當關乎全身,心機運作亦不例外,心病多由心氣心陽不足或心陰心血虧耗、脈道不通、心神失養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則諸病叢生,心氣、心血失養,心病乃生。故中醫有“脾心痛”之病。王國斌教授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臟有病可傳及他臟。心雖主血脈,但只有脾(胃)運化與升清正常,血的化生充足,心脈得養,血質正常,無濁痰濕熱之邪潴留于內,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動正常,所謂“子助母氣”之說;反之則脾胃病累及于心,所謂“子盜母氣”之論。所以,王國斌教授提出“治心當理脾胃”

王國斌教授治療心病擅用丹參飲。丹參飲由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組成,本方為血瘀氣滯之心胃諸痛而設。故方中重用丹參味苦而性微寒,直走血分,活血化瘀止痛而不傷氣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之運行,有賴氣之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故方中又伍用辛溫芳香之檀香、砂仁。檀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理氣調中,散寒止痛而善通結滯。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擅醒脾氣而能化濕行氣止痛。二藥共為臣藥,合君藥丹參,共奏活血行氣止痛之功。全方藥味雖簡,但配伍得當,能行氣、活血、行津,藥性平和,重在活血化瘀,稍佐以行氣之品,氣血并治,重在理血,剛柔相濟,實為祛瘀行氣止痛之良方,使瘀化氣暢則疼痛自止,為治療胃脘疼痛之名方。例如,王國斌教授用生脈飲合丹參飲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臨床療效甚佳。丹參飲的使用體現了“治心當理脾胃”的學術思想。

三、“治脾當治心腎”
1.“治脾當治心”

心脾兩臟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亦常互相影響,如思慮過度,不僅可以耗傷心血,也可引起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出現納呆、腹脹等癥;若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或勞心過度,血液耗損過多,最終均可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面色無華等癥。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統血功能障礙,均可引起血液運行失常。王國斌教授認為,“治脾當治心”。

脾主思而統血,心藏神而主血,思慮過度,則勞傷心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衰血少,而心失所養,心虛則神不守舍,故見心悸、失眠等癥。所以當心脾同治,但重點在于治脾,因為脾是氣血化生之源,補脾即可以養心,且脾氣得補,則血液得以統攝,方能血行脈中,故常以歸脾湯加味治療而療效斐然。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甘草之甘溫補脾益氣;以棗仁、遠志、茯神寧心安神,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用木香行氣舒脾,以期補而不滯,得以流通,更能發揮其補益之功。

臨床上胃腸動力不足癥,病人多表現為食后腹脹、排便不暢、噯氣等,在香砂六君子湯基礎上加用生脈飲,或用人參配赤芍、丹參、桃仁,病人服后腹脹豁然減輕,大便暢通,此所謂強心氣,以促脾運之意也。“治脾亦治心”

2.“治脾當治腎”

脾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具有固攝的作用,若傷及脾胃,則會導致脾失運化,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而反成濕濁,清濁不分,混雜而下,發為泄瀉;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司二便,腎陽受損,則溫煦無權,蒸騰氣化作用減弱,司二便之功能失常,出現泄瀉。所以治療上要注意補脾益腎。王國斌教授認為“治脾當治腎”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之一,主要特征包括:便秘、腹瀉、腹痛、腹脹,且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其中腹瀉多見于晨間或早餐后,便后腹痛、腹脹消失,大便每日一次或多次,偶見一日腹瀉二十余次者;腹痛多見于右上腹,無放射痛;腹脹多伴有呃逆或胃腸氣體增多等。中醫無此病名,但根據IBS的臨床表現與特征,可將其歸屬于中醫“腹痛”“泄瀉”“便秘”“腸癖”等范疇,腸易激綜合征病位雖在腸腑,卻與脾、腎、肝等關系甚為密切。

王國斌教授認為,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所表現的泄瀉多爆發于早飯后,理當責之于脾失健運、濕聚不化所致。脾腎陽虛,脾虛清陽不升反下,腎虛關門不利反開,所以泄瀉爆作,終致久泄不愈,反復發作。遵照《內經》:“辛散理用,酸甘治體”“六腑以通為用”“腎司二便”等原則用藥,故方選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另加藿香、煨葛根。參苓白術散起到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的功效;四神丸能夠溫暖脾腎,固腸止瀉;藿香芳香化濕,為治濕濁中阻之要藥;葛根升脾胃清陽之氣而止瀉。如是標本兼顧,方藥配伍得當,常獲滿意療效。

四、“治肺當理脾”

咳嗽的發生,常因外邪侵襲,肺衛郁閉,肺氣不得宣發而引起;也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累及肺臟,肺氣失其清肅之性而發生。脾為生痰之源,為氣機升降之樞,肺為貯痰之器,功主一身之氣,足見二者關系密切。清·陳復正《幼幼集成》謂:“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于肺,繼動脾濕也”,可見咳嗽的發生與肺脾二臟功能失調關系最為密切,盡管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之論述。王國斌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咳嗽的發生與肺脾功能失調有關,故倡“治肺當理脾”之說。

王國斌教授尤強調痰在咳嗽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咳嗽之成因,乃痰飲之作祟,故指出無痰則不咳,只不過痰多痰少、易咳難咳而言。正如景冬旸《嵩崖尊生全書·咳與嗽異論》謂:“有聲無痰曰咳,非無痰,咳費力,痰不易出,病在肺,肺主聲,故聲先痰后;有痰無聲曰嗽,非無聲,痰隨嗽出,聲不甚響,病在脾,故痰出嗽止。”這一點再次印證了王國斌教授治療咳嗽從脾肺論治的可行性與科學性。王國斌教授在運用宣肺化痰、理氣止咳之法的同時始終不離調理脾胃之藥,常將健脾消積之法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之中,提倡“肺脾同治”。因為脾肺為母子之臟,故健脾運脾,消積導滯,子病治母,杜其生痰之源是治療咳嗽的重要法則。

在選方用藥上,善用蘇葉、蘇子、炙麻黃、杏仁、炙枇杷葉、前胡等宣肺解表,降氣化痰之藥及化橘紅、法半夏、厚樸、萊菔子等行氣化痰、消積寬中之品,脾氣一轉,運化如常,水谷得運,津液得輸,痰化積消,氣暢咳止。另外,王國斌教授治療咳嗽習慣于用太子參、枳殼、厚樸等兼入脾肺經的藥味,常獲一舉兩得之功。且以姜棗為引,取益氣健脾,顧護中焦,培土生金之意。綜上所述,在王國斌教授“治肺當調脾”的思想指導下,辨治咳嗽療效顯著。

五、“治腎亦治脾”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古代文獻中并無此病名,但根據臨床癥狀,當屬于中醫學之“腰痛”“痹癥”范疇。王國斌教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提出“治腎亦治脾”論。

早在《素問》中就提到:“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從總體上說,椎間盤的病變系脊柱的病變,《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者,應也。意即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應卻在脊柱。王冰對此釋云:“以脊應土,言居中爾。”脊柱本為骨屬系統,何以言其應在土呢?這里有兩層涵義:其一,因為脊柱居于人體中央,恰與土位中央相應,以所居之位相當,故言脊應土也,此亦《素問·太陰陽明論》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其二,脊為骨屬,骨之合腎也,《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故脊之主者,亦為脾也。這就說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來決定的。脊柱骨系的病變之所以與脾土關系密切,是因為脊柱的病變雖多,如常見的脊椎錯位、椎間盤突出等,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生理位置的偏離,如椎體生理位置的偏離,即為脊柱錯位綜合征,椎間盤髓核生理位置的偏離,則為椎間盤突出癥。位在中央則不病,偏離中央則病,此為脊柱疾病的共同特征。而為什么會出現上述這個偏離呢?這顯然與“治中央”的這個機制失調有關。因此,不論西醫學從何種角度去認識這個問題,無論是何種因素導致上述這個“偏離”,在中醫看來,都與脾相關,都與土相關,都與治中央的這個機制相關。因此,椎間盤突出癥以及其他錯位性的脊柱病變的共同病機都應非脾胃莫屬。故王國斌教授認為,從肝、腎、瘀、痹論治此病,只是看到了本病的表象,并未抓住其基本矛盾。

根據長期的臨床觀察,本病雖然常出現腰痛,但腎虛癥狀不著,故以補腎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似較單一。根據本病的突出癥狀腰腿疼痛常于休息后減輕,勞累即加重之臨床特征,說明氣虛才是本病的內在因素,應從“脾”論治,辨為內傷中氣,中氣不足,濕邪下注,流入經絡而發為本病。因此,王國斌教授治療椎間盤突出癥主張從“脾”論治為主,同時兼顧肝腎。

王國斌教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自擬經驗方“益椎方”,一則補其虛,祛其邪,加速病變的康復;二則調節好機體的氣血陰陽,有效防止病變的復發,臨床常獲良效。

以上均體現了五臟相關論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阳朔县| 海门市| 安仁县| 舟山市| 德州市| 肃南| 浦县| 交城县| 台北县| 乐清市| 安乡县| 拉萨市| 德昌县| 电白县| 化德县| 万盛区| 牡丹江市| 拉孜县| 星座| 开平市| 隆林| 北安市| 武城县| 三门县| 宿迁市| 郎溪县| 湘潭县| 堆龙德庆县| 宝应县| 仙桃市| 高要市| 饶河县| 呼伦贝尔市| 寻甸| 鲁甸县| 慈利县| 福建省| 平定县| 同德县|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