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化妝品原料與配方工藝手冊
- 余麗麗主編 姚琳副主編
- 1143字
- 2021-12-30 15:20:17
2.1.2 皮膚的特征
(1)皮膚的面積與厚度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膚的總面積為1.5~2m2,新生兒皮膚總面積約0.21m2,新生兒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大于成人。人體皮膚的總質量約占人體總體重的5%~8%,若包括皮下組織,其質量可達總體重的15%。不含皮下脂肪,人體皮膚平均厚度為0.5~4mm。皮膚的厚度與部位有關,軀干背部及臀部的皮膚較厚,約為2.23mm,眼瞼和耳后的皮膚較薄,僅為0.5mm;對同一個體,皮膚厚度呈現內薄外厚的特點,例如大腿內側皮膚厚度約為0.95mm,而外側皮膚厚約為1.13mm。此外,各部位表皮的厚度也存在較大差異,手掌和足跖為0.8~1.4mm,肘窩處則為0.3mm,而眼瞼表皮厚度小于0.1mm。真皮的厚度一般為0.4~2.4mm,背部真皮的厚度是表皮的30~40倍。年齡、性別、職業等因素會使得皮膚的厚度產生差異。
(2)皮膚的表面結構 皮膚表面并不光滑。皮膚上具有致密的多種走向的溝紋稱為皮溝(skin grooves),皮溝是由于皮膚附著于深部組織,隨真皮纖維束的排列和張力牽引而形成的。皮溝深淺不一,在活動部位最深,例如面部、手掌、陰囊等處。皮溝將皮膚表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細長而較平行且略隆起的皮嵴(skin ridges)。皮嵴的下面具有真皮乳頭,真皮乳頭的形狀和樣式決定了皮嵴的狀態。皮嵴上凹陷的斑點為汗孔的開口。較深的皮溝將皮膚劃分為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區域,稱為皮野(skin field)。由皮膚表面上肉眼看不見的溝、嵴、粗紋和肉眼不易見的細紋共同組成了皮膚的標志,統稱為皮線(skin lines)。皮嵴以指(趾)末端屈面最為明顯,在手掌、足跖和指(趾)屈側分布著許多細嵴和淺溝,這些細嵴和淺溝平行排列,構成了一些特殊的圖樣。手、足表面的嵴和溝構成的圖樣稱為指(趾)紋。指(趾)紋的樣式是在胚胎發生早期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指(趾)紋圖形可分為四形,即拱形(弓形)、袢形、渦形和混合形。無論是哪種圖形,皮嵴的形狀、位置、數目等都各不相同,特別是手指球部的渦狀形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獨特的,且在一生中穩定不變,因此常作為個體鑒別的依據之一。
(3)皮膚張力線(langer line) 皮膚張力線又稱朗氏線。1861年,Langer使用圓錐形的長釘隨意刺穿皮膚,發現其形成的皮膚菱形裂縫的長軸以固定方向排列,將其連接起來所呈現的皮膚裂線圖即皮膚張力線(朗氏線)。皮膚張力線是對不同部位皮膚裂線的一種形象思維的體現,皮膚張力線肉眼并不可見。真皮內彈力纖維成束排列,纏繞著膠原纖維,二者使皮膚保持一定的彈性和張力。由于機體不同部位彈力纖維的排列順序不同,因此各部位皮膚的張力有其固定的方向。皮膚張力決定了皮膚裂線的走向,皮膚張力線對外科手術切口方向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沿皮膚張力線或皺紋方向切口,寬度較小,形成的瘢痕纖細且不明顯。由機體面部表情肌運動所形成的垂直于表情肌收縮方向的表情線和由機體屈伸運動在頸部、軀干及四肢形成的皮膚松弛線共同構成了皮膚最小張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