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農業面源氮磷遷移轉化過程及其污染特征
- 來雪慧
- 526字
- 2022-01-13 14:52:41
2.1.2 社會經濟現狀
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三江平原在我國糧食安全體系建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三江平原在農業開墾以前,由于其人煙稀少,地處偏遠,是我國有名的“北大荒”,因此農業開發較晚。到1949年,三江平原耕地面積達到78.7×104hm2(張苗苗,2007)。1949年以后,大批知識青年、專業官兵和農民進入三江平原,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平均人口密度從1949年的12.84人/km2增加到2005年的80.35人/km2(劉殿偉,2006)。1949~2005年間,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和三江平原的人口分別增長了1.79倍、2.71倍和5.24倍。由此可以看出,三江平原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東北地區和黑龍江省。
三江平原的自然條件為糧食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隨著農業的發展,三江平原的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三江平原的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根據各行政市的統計數據,計算三江平原的GDP和人均GDP。由圖2-3可以看出,三江平原的GDP在1980~2010年增加了1802.5億元,平均增長率接近10%。到2010年,人均GDP達到21187.1元。在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顯著提高的情況下,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和農業生產引起了區域氣候變化、土壤理化性質下降、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

圖2-3 三江平原GDP及人均GDP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