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喜歡賣弄,是修養不高的表現

音頻更精彩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稱:稱呼。
尊長:長輩。
勿:不要。
名:名字。
見:顯現,表現。
能:才能。
古文今譯
稱呼長輩的時候,不可以直呼其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能。
趣味鏈接
《公羊傳》:“《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釋義:《春秋》一書為尊貴的人避諱,為親人避諱,為賢能的人避諱。

五更叔叔說
對待長輩什么時候都不能直接稱呼名字,這是我們的文化。
首先,在古代,帝王的大名肯定是高壓線,所有人都要避諱。舉個例子,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而每年農歷的第一個月叫正月,就因為“正”的發音與“政”相同,那個時期正月就改成了“端月”,厲害吧?
其實,不僅皇帝,隨便一個當官的都可以要求百姓避諱自己的名號。北宋時期,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于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的字,都要用其它字來代替。有一年元宵節,依照以往的慣例,城里要點三天花燈慶祝一番。州府衙門要提前貼出告示,這可讓寫告示的官員犯了難。怎么寫呢?用上“燈”字,要觸犯太守,如果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清楚。想了半天,干脆把“燈”字改成“火”字。于是告示貼出來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的規矩。關于封建社會留下的糟粕呢,我們沒必要多講。但從子女對父母恭敬這一點來講,無論如何,小朋友們都不能對父母直呼其名。講到這兒,有的小朋友肯定說了,在外國,孩子是可以叫父母名字的啊!那是人家外國的文化,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被中國文化滋養大的,該守的規矩還是得守啊!
關于“對尊長,勿見能”,我講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叫晏嬰,也叫晏子。晏子剛當上相國時,雇了一個車夫為自己駕車。這個車夫非常年輕,能給這么大的領導駕車,覺得很了不起。人啊,一旦心里開始驕傲了,就會在行為中表現出來。有一天,這個車夫駕車路過自己家門口,他的妻子驚訝地發現:坐在車上的晏子,態度很謙恭。而自己的丈夫趕著車,臉上卻呈現出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樣子。于是,等車夫回到家里,妻子就很嚴肅地對他說:你看看相國,有才華,有智慧,有名氣,還事事處處謙恭有禮;你再看看你自己,只不過是個駕車的,卻如此張揚!
聽了妻子的批評,車夫當即就臉紅了,向妻子承認了錯誤,改掉了傲慢的態度,變得謙卑起來。晏子看到了他的改變,覺得很奇怪。車夫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講了一遍。晏子覺得小伙子不錯,是可造之材,就提拔了他。這就是“對尊長,勿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