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音頻學弟子規
- 五更叔叔編著
- 1095字
- 2021-12-10 22:44:14
12 面對父母的錯誤,你會怎么做?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過:過錯。
諫:規勸。
更:更改,改正。
怡:和悅的樣子。
色:臉色。
柔:柔和,溫和。
古文今譯
父母有了過錯,做子女的應該耐心勸說,讓他們改正。勸諫的時候,一定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
趣味鏈接
《左傳》:“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釋義: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只要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最好的了。

五更叔叔說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為人父母者,當然也會犯錯。作為小孩子看到父母做錯了,也不能不管不問,而是要積極地給父母指出來。爸爸,您不能再抽煙了,您看您都咳嗽成這個樣子了!媽媽,您下次過馬路的時候,千萬不要翻越護欄了,多危險啊!……
也許有的小朋友要問了:指出父母的錯誤是不是不孝順呢?孝順是不是應該所有事情都要順著父母?問得好!關于這一點,曾子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孔子:為人子女,是不是一切事情都聽父母的,就可以稱之為孝順了呢?孔子回答:一個天子如果有七位敢直言進諫的大臣,那么天子縱然有過錯,也不會失去天下;一個諸侯如果有五位敢于直言進諫的部下,那么他即使有過錯,也不會失掉國家;同樣的,做父親的,如果有子女指出他的過錯,就不會陷父親于不義。所以,我們怎么能說,凡事都聽父母的就是孝順呢?
聽完曾子和孔子的這段話,我們就明白了:上到天子,下到諸侯,小到一個家庭的家長,無論是誰,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所以,如果父母犯了錯,我們就應該“諫使更”,耐心地勸說爸爸媽媽改正。只不過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應當注意自己的態度——怡吾色,柔吾聲,輕聲慢語,態度要好。
古時候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在外求學,他的妻子在家里一邊種地,一邊照顧婆婆。有一天,鄰居家的雞闖入了樂羊子家的園子里。婆婆見了,就逮住這只雞殺了,做成了一盆香噴噴的雞肉。樂羊子的妻子看到了這一切,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面對著香噴噴的雞肉,卻不動筷子,而是坐在那兒暗自落淚。婆婆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兒媳婦:孩子,你這是怎么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面對香噴噴的雞肉,怎么沒有食欲呢?樂羊子妻就說了:婆婆,我心里難過不為別的,只是覺得家里太窮了,沒有好吃的,所以我們的飯菜里邊才有了別人家的雞。婆婆聽完,非常慚愧,知道自己做錯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樂羊子妻在看到自己的婆婆做錯事情之后,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婆婆一個錯字,最終卻使婆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才是做子女應有的態度。
現在的社會有一種怪現象,那就是人們普遍對陌生人很客氣,對自己的親人卻說話不客氣、大嗓門,不考慮親人的感受,這是不對的。對于父母的一些你認為錯誤的做法,你是可以指出來的,只不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沖父母發脾氣,使性子。他們是世界上你最親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