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黑臭水體治理

根據黑臭水體的形成原因,黑臭水體治理應遵循“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的技術路線。外源減排和內源清淤是基礎與前提,水質凈化是階段性手段,水動力改善技術和生態恢復是長效保障措施。

一是外源阻斷技術。包括城市截污納管和面源控制兩種情況。針對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統的水體,通過建設和改造水體沿岸的污水管道,將污水截流納入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對尚無條件進行截污納管的污水,可在原位采用高效一級強化污水處理技術或工藝,避免污水直排對水體的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術主要包括各種城市低影響開發(如海綿城市)技術、初期雨水控制技術和生態護岸技術等。水體周邊垃圾的清理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二是內源控制技術。即清淤疏浚技術,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抽干湖/河水后清淤;另一種是用挖泥船直接從水中清除淤泥。后者的應用范圍較廣。清淤疏浚能相對快速地改善水質,但清淤過程因擾動易導致污染物大量進入水體,影響到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

三是水質凈化技術。城市黑臭水體的水質凈化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曝氣充氧、絮凝沉淀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生態浮島、穩定塘等。德國薩爾河、英國泰晤士河、澳大利亞天鵝河、中國的蘇州河等治理中都采用了曝氣增氧的方法。

四是水動力改善技術。對于納污負荷高、水動力不足、環境容量低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該技術效果明顯。但調用清潔水來改善河水水質應盡量采用非常規水源,同時在調水的過程中要防止引入新的污染源。

五是生態恢復技術。包括城市河道富營養化的控制(關鍵在于磷的控制)技術、藻類生長人工控制技術,以及水生態修復技術。

在我國景觀水體修復中應用最廣泛和有效的是人工復氧技術。

針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型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

物理型技術主要包括截污、調水、清淤等水利工程。這三種物理型技術都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三種技術都受相關條件的限制,從而影響治污效果。如“截污”需要具備完善的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調水”需要有充沛的水資源,“清淤”需要實現外來污染源的有效控制避免后續淤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环县| 八宿县| 柘荣县| 桃江县| 遂平县| 新丰县| 淮阳县| 西乡县| 长白| 鄄城县| 珲春市| 霍邱县| 右玉县| 陆良县| 诸暨市| 静宁县| 黄石市| 安龙县| 乐安县| 二手房| 铜梁县| 岚皋县| 教育| 孙吴县| 噶尔县| 武川县| 通山县| 咸阳市| 大港区| 密山市| 樟树市| 烟台市| 贺州市| 田林县| 阳信县| 博爱县| 定远县| 象山县| 余干县| 新和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