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女裝制圖符號及成衣規格

一、服裝結構制圖符號

表1?9列出了服裝結構制圖中的各種符號,表1?10中給出了服裝結構制圖代號。

表1?9 繪圖、裁剪、縫紉符號

續表

表1?10 服裝結構制圖代號

續表

二、專業術語解讀

(一)服裝專業術語

(1)直絲 一般與布邊平行方向的絲縷為經紗向,裁剪中直絲與衣片長度方向平行。

(2)橫絲 一般與布邊垂直方向的絲縷為緯紗向,裁剪中橫絲與衣片圍度方向平行。

(3)斜絲 一般與布邊呈45°角的裁剪方向。具有很強的拉伸性,常用于服裝的包邊及裝飾等部位。

(4)門幅 指面料門幅的寬度,有寬幅、窄幅之分。

(5)驗色差 檢查原料、輔料的色澤差,按色澤的差異級別分別歸類。

(6)查疵點 檢查原料、輔料的疵點。

(7)查緯斜 檢查原料的紗線垂直度。

(8)復米(碼) 復查每匹面料、輔料的長度。

(9)(表層)畫樣 用樣板或漏畫板按不同規格在原料上畫出衣片裁剪線條。

(10)復查畫樣 復查表層畫樣的數量和質量。

(11)排料 在裁剪前,按照面料用量定額,有計劃地進行樣板排序操作。

(12)鋪料 按照排料的長度、件數等要求,將面料平鋪在裁床上。

(13)縫份(縫頭) 指兩層裁片縫合后被封住的預留的余縫。

(14)凈縫 按所得規格比例繪出的衣片輪廓線。

(15)毛縫 實際裁剪面料時要在凈縫的外側加上適當的外放量,用作縫合成衣的縫份。

(16)電動開剪 服裝生產線裁剪中按畫樣線條用電動裁剪工具裁片。

(17)鉆眼(扎眼) 用電鉆在衣片上做出縫制標記。

(18)打粉印 用畫粉在裁片上做出縫制標記,一般作為暫時標記用。

(19)編號 將裁好的各種衣片按其裁床的順序、鋪層的順序、規格號型、顏色等編印上相應的號碼,同一件衣服的號碼必須保持一致。

(20)配零料 配齊一件衣服的零部件材料。

(21)釘標簽 將有順序號的標簽釘在衣服上。

(22)驗片 檢查裁片的質量。

(23)分片 將裁片分開整理,按序號配齊或按部件的種類配齊。

(24)段耗 指坯布經過鋪料后斷料所產生的損耗。

(25)裁耗 鋪料后坯布在畫樣開裁中所產生的損耗。

(26)成衣坯布制成率 制成衣服的坯布重量與投料重量之比。

(27)縫合、合、緝 均指用縫合兩層或以上的裁片,俗稱緝縫、緝線。為了使用方便,一般將“縫合”“合”稱為暗縫,即在產品正面無線跡,“合”則是縫合的縮略詞;“緝”稱為明縫,即在成品正面有整齊的線跡。

(28)绱 亦稱裝,一般指部件安裝在主件上的縫合過程。如绱領、绱袖、绱腰頭、绱拉鏈、上松緊帶等。

(29)打刀口 亦稱打剪口、打眼刀、剪切口,“打”即剪的意思。例如在绱袖、绱領等工藝中,為了使袖、領與衣片吻合準確,而在規定的裁片邊緣剪0.3cm深的小三角缺口作為定位標記。

(30)包縫 亦稱鎖邊、拷邊、碼邊,指用包縫線跡將裁片毛邊包光,使織物紗線不易脫散。

(31)手針工藝 運用手工縫制衣料的各種工藝技術。

(32)裝飾手針工藝 兼有功能性和藝術性,并以藝術性為主的手針工藝。

(33)針跡 織縫針刺穿縫料時在面料上形成的針眼。

(34)線距 縫合衣片時相鄰縫線之間的縫線距離。

(35)線跡 指縫制物上兩個相鄰針眼之間的縫線形式。

(36)縫型(縫子) 指縫紉機縫合衣片的不同縫紉形式。

(二)結構制圖術語

(1)基礎線 在制圖中控制長度和寬度尺寸所使用的橫向線和縱向線。

(2)輪廓線 指部件或服裝外部造型線條。

(3)輔助線 協助輪廓線繪制所采用的線條。輔助線在制圖時要比輪廓線細。

(4)省道 簡稱省,依據需要將衣片折疊后,按省的造型及位置緝縫起來,以使衣片具有立體感,滿足人體立體曲線的要求。例如,女襯衫和旗袍的胸省、西褲和一步裙的腰省等。

(5)褶裥 根據造型需要,把衣片的折疊處縫合起來,且下端開放不合,上端縫合在一起。例如,褲子前片的左右褶裥、裙子的腰部褶裥、男襯衫后片過肩處的褶裥等。

(6)疊(搭)門 衣片門襟左右兩邊重疊在一起的部位,是鎖扣眼和釘扣的位置。鎖扣眼的一面叫門襟,釘紐扣的一面叫里襟。此處男女裝有別,女裝衣片右片為門襟、左片為里襟;男裝衣片左片為門襟、右片為里襟。疊門的寬度隨著扣子的大小而變化。

(7)掛面 衣片門襟內側另有一層比疊門寬很多的貼邊,有助于增加前門襟挺括度,由于掛在衣服的前面又稱前襟貼邊。

(8)貼邊 亦稱折邊,是服裝翻折的部分。如上衣的下擺折邊、袖口折邊、袋口折邊、褲子的腳口折邊等。

(9)止口 門襟、領子、腰頭、兜蓋等結構的外邊緣處。

(10)覆肩 襯衫肩部前后分割后相拼形成的部分,也稱過肩。

(11)復勢 又稱復肩,指某些款式在肩部覆蓋一層,形成肩部雙層的效果。如襯衫背部。

(12)克夫 袖口或底擺處的雙層的接縫部分。

(13)育克 指服裝上端,如胸部或背部上端做出分割造型的部分。由于風衣、雨衣的育克做法還有擋雨的作用,故又有雨擋之稱。

(14)袖窿深 指肩點到腋下的直線距離。

(15)掛肩長度 一指肩端點到胸寬點的直線長度;二指前后袖窿弧的長度。

(16)大開門 袖叉上層有寶劍頭的部位,一般寬度為2.2~2.5cm,用于鎖眼。

(17)小開門 指袖叉下層部位,一般寬度為1~1.2cm,用于釘紐扣。

(18)起翹 指線條的延伸,主要指褲子后腰、上衣底邊等與基礎線拉伸的距離。

(19)胖勢 亦稱凸勢,指為適應人體凸出的部位,服裝相應做出凸出的曲線造型,使服裝整體圓順、飽滿,滿足人體形體需求。例如,上衣的胸部、褲子的臀部等,都需要有適當的胖勢。

(20)脅勢 亦稱凹勢,指為適應人體凹陷的部位,服裝相應做出凹陷的曲線造型,使服裝整體圓順、飽滿,滿足人體形體需求。例如,西服上衣腰圍處、褲子后襠以下的大腿根部位等,都需要有適當的脅勢。

(21)困勢 褲子后片襠縫比前片襠縫傾斜的程度,傾斜程度的大小影響著困勢的大小。

(22)彎勢 輪廓曲線與繪制該曲線所做的輔助線的彎曲程度稱之為彎勢。

(23)竄高 制圖時上衣后片的上平線比前片的上平線高出的部分。竄高的大小通常與人體背部的厚度有關。

(24)駁頭 衣服領子上部隨衣片向外翻轉,掛面上段裸露在外的部分。如西裝領向外翻折的部分。

(25)駁口線 也稱翻折線或翻駁線,指的是駁頭翻折部分的直線。繪圖時注意要用雙點畫線繪制。

(26)串口線 與領子原型相切,與駁口線相交的一條直線。

(三)縫制操作術語

(1)燙原料 將要裁剪的面料熨燙其面料上出現的褶皺。

(2)刷花 在裁剪繡花部位上印刷花印。

(3)修片 按標準樣板修剪毛坯裁片。

(4)打線釘 一般制作高檔服裝(如毛呢服裝),在服裝對位部分(兜位、省位、紐扣位等)用白棉紗線在裁片上做出縫制標記。

(5)剪省縫 將毛呢服裝上因縫制后的厚度影響衣服外觀的省縫剪開。

(6)環縫 將毛呢服裝剪開的省縫,用環形針法繞縫,以防止出現紗線脫散現象。

(7)緝省縫 將省縫折合并按省的造型緝縫在一起。

(8)燙省縫 將省縫倒向一面熨燙,或劈開熨燙。

(9)歸拔 運用高溫定型,通過拉伸和歸攏的手法使平整的面料變得立體起來。

(10)緝襯 將襯布緝縫在衣片上。

(11)燙襯 熨燙緝縫好的胸襯,使其形成符合人體胸部的造型。

(12)敷(胸)襯 在前衣片上敷胸襯,使衣片與襯布貼合一致,且衣片布紋處于平衡狀態。

(13)納駁頭 亦稱扎駁頭,用手工或機扎駁頭。

(14)敷止口牽條 將牽條用手針工藝或高溫熨燙粘貼在止口部位。

(15)敷駁口牽條 將牽條用手針工藝或高溫熨燙粘貼在駁口部位。

(16)敷掛面 將掛面敷在前衣片止口部位。

(17)合止口 將衣片和掛面在門里襟止口處機緝縫合。

(18)扳止口 將止口毛邊與前襯布用斜針扳牢。

(19)扎止口 在翻出的止口上,手工或機扎一道臨時固定線。

(20)疊暗門襟 暗門襟扣眼之間用暗針縫牢。

(21)定眼位 按衣服長度和造型要求畫準扣眼位置。

(22)鎖扣眼 在指定的位置上,將扣眼毛邊用扣眼線鎖光。一般分機鎖和手工鎖眼。

(23)開袋口 將已緝好袋嵌線的袋口中間部分剪開。

(24)封袋口 將已開好的袋口兩端緝倒回針封口,也可用專業的縫結機封口。

(25)敷背衩牽條 將牽條布縫在后背衩的邊緣部位。

(26)封背衩 將背衩上端封結,一般有明封與暗封兩種方法。

(27)扣燙底邊 將底邊折光或折轉熨燙。

(28)繰底邊 將底邊與大身繰牢,有明繰與暗繰兩種方法。

(29)敷袖窿牽條 將牽條布縫在后衣片的袖窿部位。

(30)繰袖衩 將袖衩邊與袖口邊繰牢固定。

(31)倒鉤袖窿 沿袖窿用倒鉤針法縫扎,使袖窿牢固。

(32)疊袖里縫 將袖子面、里緝縫對齊扎牢。

(33)收袖山 抽縮袖山上的松度或縫吃頭。抽縮時以袖山頂點兩側居多。

(34)滾袖窿 用滾條將袖窿毛邊包光,增加袖窿的牢度和挺度。

(35)繰袖窿 將袖窿里布固定于袖窿上,然后將袖子里布固定于袖窿里布上。

(36)疊肩縫 將肩縫份與襯布扎牢。

(37)做墊肩 用布和棉花或中空纖維等做成衣服墊肩。

(38)裝墊肩 將墊肩裝在袖窿肩頭部位,使其最厚部位位于人體肩線上。

(39)包底領 底領四邊包光后緝縫。

(40)包領里 將西服、大衣領面外口包轉,用三角針與領里繃牢。

(41)倒鉤領窩 沿領窩用倒鉤針法縫制。

(42)拼領襯 在領襯拼縫處機緝縫合。

(43)拼領里 在領里拼縫處機緝縫合。

(44)敷領面 將領面敷上領里,使領面、領里復合在一起,領角處的領面要寬松些。

(45)繰領鉤 將底領領鉤開口處用手工繰牢。

(46)翻門襻 門襻緝好后將正面翻出。

(47)绱門襻 將門襻安裝在褲片門襟上。

(48)绱里襟 將里襟安裝在里襟上。

(49)绱腰頭 將腰頭安裝在褲片腰口處。

(50)绱拉鏈 將拉鏈裝在門里襟或側縫等服裝需要安裝的部位。

(51)绱松緊帶(橡皮筋) 將松緊帶裝在袖口底邊等服裝需要安裝的部位。

(52)封小襠 將小襠開口機緝或手工封口,增加前門襟開口的牢度。

(53)鉤后襠縫 在后襠縫彎處用粗線做倒鉤針縫,增加后襠縫的穿著牢度。

(54)抽褶 又稱收細裥,是縫紉制作中一種常用工藝。用縫線抽縮成不規則的細褶。

(55)里外勻 亦稱里外容,是服裝縫紉工藝常用的技藝手法,將兩片外層大、里層小的部件或部位均勻地合成等大,會由于外層松、里層緊而形成自然卷曲狀態。其縫制加工的過程稱為里外勻工藝,如鉤縫袋蓋、駁頭、領子等。

(56)吃勢 亦稱層勢。吃指縫合時使衣片縮短,吃勢指縮短的程度,多用在里外勻工藝上。

(57)回勢 指被拔開部位的邊緣處呈現荷葉邊形狀,亦稱還勢。

(58)借勢 借勢是指在兩層衣片的縫紉過程中,發現有長短不齊的現象時,需要采取一些工藝措施來把它借平或借齊。如將長出的一層做稍微的放松層進,或將縮短的一層做適當的拉緊。

(59)耳朵皮 指西服或大衣的掛面上部有像耳朵形狀的結構,可有圓弧形和方角形兩類。方角耳朵皮須與衣里拼縫后再與掛面拼縫;圓弧耳朵皮則與掛面連裁,緄邊后搭縫在衣里上。西服上衣里袋開在耳朵皮上。

(60)定型 結合面料特征,采用一定的工藝手法使裁片或成衣形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工藝過程。

(61)塑形 指將裁片加工成所需要的形態。

(四)成品質檢術語

(1)起殼 指服裝的面料與襯料不貼合,即里外層不相融。

(2)反翹 在服裝縫制過程中,由于里外勻未處理好,產生里松外緊的現象,造成起翹。根據服裝縫制的工藝要求,不論是衣領的領角或袋蓋、門襟止口等,只能略向里彎曲,成圓弧的窩勢,不能向外上翹彎曲,向外彎曲即稱反翹,這是不合質量要求的。

(3)起皺 又稱起綹。在縫紉過程中,由于上下兩層衣片的松緊沒有掌握好,造成一層緊一層松,松的部位就會出現皺起不平服的現象。不論是衣片起皺還是衣縫起皺,都是縫紉時出現的弊病,都有損服裝的外形美觀。一般起皺指衣片或衣縫的橫向皺起,起綹指衣片或衣縫的斜向皺起。

(4)極光 熨燙時裁片或成衣下面的墊布太硬或無墊布蓋燙而產生的亮光。如華達呢、嗶嘰較容易產生極光。如想消除極光需在有極光處蓋水布,用高溫熨斗快速輕輕熨燙,趁水分未干時揭去水布自然晾干,此種方法稱為起燙。

(5)起吊 指使衣縫皺縮、上提或成品上衣面、里不符,里子偏短引起的衣面上吊、不平服。常見的有褲子襠縫起吊、上衣的背縫起吊、袖縫起吊等。對某些有夾里的服裝,由于夾里太短或過緊,也會引起面料起吊。

(6)止口反吐 指將兩層裁片縫合并翻出后,里層止口超出面層止口。

(7)座勢 指兩層衣片縫合翻出時,衣縫沒有翻足,還有一部分卷縮在里面。

(8)不勻 是指在縫紉過程中,對衣片和縫紉機的速度控制不當,造成衣片的縫紉速度忽快忽慢、輕重不一,導致衣片的吃勢不勻、波浪不勻、針碼不勻等。

(9)翹勢 主要指小肩寬外端略向上翹。

(10)雙軌線 又稱接線不齊。在縫紉時由于斷線等原因導致需要重新接線,如線跡接不好,原先只需一道針跡縫線的變成雙道縫線針跡,俗稱“雙軌線”。

(11)眼皮 亦稱掩皮,指衣片里子邊緣縫合后,為避免里層不外露,將里層向內均勻收緊,尺寸控制在0.1~0.2cm。如帶夾里的衣服下擺、袖口等處都應留眼皮,但如在衣面縫接部位出現眼皮則是弊病。

(12)水漬印 指燙熨時熨斗漏出的水點或蓋水布熨燙不勻而出現水漬。

(13)對稱 是指服裝成品的左右衣片、造型、線縫、衣料的條格、圖案紋樣等都是對應一致的,這種對稱是所有中開襟服裝(包括褲和裙)的主要質量要求之一。

(14)圓順 不論是服裝成品的外形輪廓,還是具體的衣縫線條,都要求自然、流暢。如對女士服裝來講,造型要求彰顯服裝的飄逸、舒展感,忌生硬、呆板或出現打煞凹(即突然地伸出或凹進)的現象。

(15)平服 是指成衣平整、不起翹,不會出現因縫紉后而出現的起吊、起皺現象。

(16)窩勢 又稱窩服。當兩層或兩層以上面料縫合時,表層面料不可露出止口縫合線,且要有立體感,呈現正面略凸、反面凹進的卷曲的弧狀。

(17)戤勢 在正規西服或各類男式上衣的后衣片和袖窿的交合部位,應有一定余量的寬出,形成起伏的波浪,稱“戤勢”。寬出的余量越多戤勢就越足。戤勢一般在1cm左右。

(18)方整 就男式服裝而言,要求服裝成品的外形輪廓或衣縫線條平直挺括、整齊端莊、氣派。

(19)登立 與癟含義相反,即要求服裝成品具有立體感。如上衣的后背要求登立,登立不能成為曲形。

(20)平薄 各類毛呢服裝的止口如門襟止口、領止口等在縫制時要求平薄。有時因毛呢衣料較厚,在縫制時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如用熨斗熨燙等,使之做薄。

(21)飽滿 西式毛呢外衣,前胸部位都附有襯料,因此在做襯和敷襯時,應通過一定的工藝處理,使胸部圓順有立體感。

(22)回口 衣服的橫向邊緣或斜向衣片邊沿,由于沒敷黏合襯或是縫制的時候拉伸過大,使得部位出現松弛現象。如領子弧度是否平順、斜插袋是否平整等,均是服裝檢查的重點。

三、服裝號型與規格

服裝規格尺寸,除了有量體裁衣外還有國家標準的服裝號型規格,標準號型規格是通過測量我國人口的大數及各種體態特征人群而得來的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的統一的規格型號。它為服裝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消費者選購服裝尺碼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我國第一部國家統一號型標準是在1981年制定的。經過十多年的運用,體現出它的不足,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更為標準化的修訂。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7年頒布了GB/T 1335—1997《服裝號型》標準,并于1998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2008年對該標準進行了修改,改變了過去我國服裝規格和標準尺寸只注重成衣號型而不注重人體尺寸的弊端。號型分為成年男體、成年女體和童體三大類。

(一)號型的定義

(1)“號” 人體的身高,以厘米為單位表示,是設計和選購服裝長短的依據。它控制著長度方向的各種數值。如頸椎點高、坐姿頸椎點高、腰圍高、全臂長等,它們會隨著“號”的變化而變化。

(2)“型” 指人體上體胸圍或下體腰圍,以厘米為單位表示,是設計和選購服裝肥瘦的依據。它控制著圍度方向的各種數值。如臀圍、頸圍、肩寬等,它們會隨著“型”的變化而變化。

(3)號型表示方法 如上裝160/84A、下裝160/68A。其中“160”就為“號”,“84”和“68”就為“型”。此處提到的“A”為“標準體”的代碼,后面將會給大家詳細介紹人體體型的分類。

(4)號型應用 如165/88A適合身高153~167cm、胸圍86~89cm、胸腰差14~18cm的人穿著。

(二)人體體型的分類

為了更標準地區分體型,服裝號型還以人體的胸圍和腰圍的差額為依據進行區分,將人體劃分為Y型、A型、B型、C型四大體型。表1?11、表1?12給出了我國人體女子體型分類和全國及分地區女子各體型所占的比例。

表1?11 我國人體女子體型分類

表1?12 全國及分地區女子各體型所占的比例單位:%

(三)號型系列

(1)5·4系列 按身高5cm跳檔,胸圍或腰圍按4cm跳檔。

(2)5·2系列 按身高5cm跳檔,腰圍按2cm跳檔。5·2系列一般只適用于下裝。

(3)檔差 跳檔數值又稱為檔差。以中間體為中心,向兩邊按照檔差依次遞增或遞減,從而形成不同的號和型,號與型進行合理的組合與搭配形成不同的號型,號型標準給出了可以采用的號型系列。表1?13~表1?18是女裝常用的號型系列。


表1?15 5·4、5·2?女子Y號型系列腰圍單位:cm

表1?16 5·4、5·2?女子A號型系列腰圍單位:cm

表1?17 5·4、5·2?女子B號型系列腰圍單位:cm

表1?18 5·4、5·2?女子C號型系列腰圍單位:c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县| 水富县| 夏河县| 巨鹿县| 克东县| 肃宁县| 当涂县| 林芝县| 内丘县| 金平| 芮城县| 宿松县| 宿松县| 厦门市| 大连市| 衢州市| 义马市| 许昌市| 江陵县| 团风县| 南昌县| 滁州市| 正蓝旗| 高邑县| 银川市| 云浮市| 乌鲁木齐县| 抚松县| 抚远县| 澎湖县| 富民县| 巴东县| 耿马| 金溪县| 泽州县| 博爱县| 永登县| 大宁县| 贵溪市| 沅陵县|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