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女裝制板與縫紉入門
- 何歆 張靈霞主編
- 11366字
- 2021-12-24 20:27:43
第一節?女性人體結構特征
一、人體比例、骨骼、肌肉的生理狀態
骨骼、肌肉和皮膚是構成人體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決定人體體型特征的基本因素。人體骨骼由206塊不同形狀的骨頭組合,組成人體的結構框架。骨骼由關節連接在一起,既對體內器官起到保護作用,又能在肌肉伸縮時起到杠桿原理作用。骨骼決定著人體的外部形體特征,制約著人體外形的體積和比例。人體區域通常由人體中相對穩定的部分組成,形成大的體塊。這些體塊由關節或支撐點連接著,我們把連接體塊的部分叫作連接點,連接點運用在結構設計時,強調的是結構的內在功能性。骨骼的外面是肌肉,其作用是配合不同功能的骨骼在關節的作用下做屈伸運動。人體的肌肉中,許多表層肌和皮膚連接,直接表現為人體外形,一些深層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外形特征。因此,研究肌肉連接系統的構成特征,對服裝造型結構的理解和設計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基本紙樣的分割片、省縫和結構線的設計都是依此進行的。皮膚則是作為保護層覆蓋人體,形成人體的體表,一般不會造成人體表面形體的大起大落,但是皮下脂肪的增多或減少會影響人體正常的外部特征,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人體的比例關系
服裝結構對人體比例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標準化的人體比例加以說明。它是集中了各種人體優良的因素,形成理想化的體型,因此標準的人體比例不等于具體某個人的比例,但它又適合于每個具體的人。
人體的比例包括人體總體長、總體寬比例和各部位間的相關比例,這些比例是構成人體體型特征的重要因素。服裝結構設計中的有關比例設計,都以人體比例為基準,掌握人體比例是很有必要的。人體各部比例,一般以頭高為單位計算。但因種族、地域、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劃分為兩大比例標準:亞洲型七頭高的成人人體比例和歐洲型八頭高的成人人體比例。因為這是正常成人體型的標準比例,所以這兩大比例關系應用最為廣泛。
1.七頭高人體比例關系
七頭高比例關系是黃種人的最佳人體比例,根據地域、種族等因素的不同稍有差異,如日本和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人體比例標準不足七頭,而我國東北地區的人體比例接近八頭比例。因此在應用七頭比例時不能絕對化,同時可以依此比例推出作用于紙樣設計的比例關系和范圍。
七頭高人體比例的劃分,從上至下依次為頭部的長度、頜底至乳點連線、乳點連線至臍孔、臍孔至臀股溝、臀股溝至髕骨、髕骨至小腿中段、小腿中段至足底。在七頭高比例中,人體直立,兩臂向兩側水平伸直時,雙手指尖端點間的距離約等于身高,也就是七個頭長。這種比例關系亦適用于歐洲型八頭高的人體比例,即兩臂水平伸直,雙手指尖端點間的距離等于八個頭長。人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時,肘點和尺骨前點大約分別與腰節和大轉子相重合。另外,肩寬為兩個頭長,即兩肩點間的距離等于兩個頭長;從腋點至手指端點約為三個頭長;下肢從臀股溝至足底為三個頭長(圖1?1)。

圖1?1 七頭高人體比例
每個年齡段的比例特點是不同的,上面所提的這種比例是指成年人的標準人體比例,應用范圍最為廣泛。如果對成年以前年齡階段有所選擇,則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比例特點(圖1?2)。

圖1?2 兒童至成人的人體頭長比例對比
2.八頭高人體比例關系
八頭高人體比例是歐洲人的比例標準,劃分從上至下依次為頭的長度、頜底至乳點連線、乳點連線至臍孔、臍孔至大轉子連線、大轉子連線至大腿中段、大腿中段至膝關節、膝關節至小腿中段和小腿中段至足底。八頭高人體比例是最理想的人體比例,這是因為八頭高比例的人體和黃金比有著密切的關系。八頭高比例并不是在七頭高比例人

圖1?3 八頭高人體比例
體的基礎上平均追加比值的,而是在腰節以下范圍內增加了一個頭的長度。八頭高人體的比例關系,上身與下身之比是3∶5;下身與人體總高之比是5∶8,這兩個比值與黃金比值相吻合(圖1?3)。
3.人體比例與結構設計的關系
在亞洲型七頭高比例體型中為了有效地美化人體,在外衣的結構設計中提高腰線是通用的改善上身與下身接近黃金比例的修正手法。
(1)上、下身比例 以臍孔為界,上下身比例應為5∶8,符合黃金分割定律。
(2)肩寬 約等于胸圍的一半減4cm。
(3)頸圍 頸的中部最細處的尺寸與小腿圍基本相等。
(4)胸圍 約為身高的一半。
(5)腰圍 比胸圍小約18cm。
(6)臀圍 比胸圍大約6cm。
(7)大腿圍 比腰圍小約15cm。
(8)小腿圍 比大腿圍小約20cm。
(9)足頸圍 比小腿圍小約10cm。
(10)上臂圍 約等于大腿圍的一半。

圖1?4 人體四大區域劃分
(二)人體四大區域劃分
人體由頭部、軀干、上肢和下肢四大區域構成。在各區域中又可分別劃分出主要的組成體塊,這些體塊呈現固定狀態,并由連接點連接,形成依據人體構造和運動規律所制約的動態體(圖1?4)。
1.頭部
頭部在服裝紙樣設計中涉及的比較少,只在帽子或連衣帽衫款式,如一些功能性很強的雨衣、羽絨服、防寒服、風衣等需加帽子的款式設計中才加以考慮。在帽子結構設計時不注重研究頭部的細部,只需要考慮頭部的形狀和體積等因素便可。頭部的形狀為蛋形,因此,頭部結構只需在從平面到球體的設計原理過程中考慮。
2.軀干
軀干是由頸、肩、胸、腰、臀五個局部組成。其中胸、腰、臀三大塊是人體的主干區域。胸、腰、臀的差額變化直接影響結構設計的變化以及服裝造型的變化。因此,它們是影響紙樣變化的最大因素,在紙樣設計中使用的機會也最多。
(1)頸部 頸部是人體軀干中最活躍的部分,將頭部與軀干連接在一起。在服裝結構設計中圍繞其一周的結構形式決定服裝領窩線。
(2)肩部 肩部屬立方體軀干部的上面,以頸的粗細與手臂厚薄為基準,與胸部沒有明確的界線。在服裝結構設計中肩線部位尤為重要,決定造型的形態風格。
(3)胸部 解剖學中的胸部包括前后胸部,服裝結構設計中稱胸部的后面為“背部”,前后胸的分界以脅線為基準,脅線即身體厚度中央線。乳房因種族、年齡、發育等因素,導致形態各不相同,它是服裝結構設計中需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4)腰部 腰部除后面的體表有脊柱之外無其他骨骼,服裝結構設計中腰圍線在此部位確定。
(5)臀部 腰線以下至下肢分界線之間的軀干部位。服裝結構設計中對臀溝的處理與人體該部位的形態及舒適性有直接關系。
胸部和臀部是以腰線劃分的,胸部和臀部雖是固定的體塊,但由于腰節的屈動,使軀干形成以腰節為連接點的運動體。因此,作用于軀干的結構就不單是靜態造型,還要考慮腰部的活動規律。不僅如此,由于胸部與上臂連接著,當上衣設袖子時,亦要注意肩關節的活動規律。
3.上肢
上肢是由對稱的上臂、前臂和手三部分組成。上臂和前臂為固定體塊,中間由肘關節連接,臂部的形態特征與服裝結構設計有較大關系。手腕到手指尖為手部。當上肢自然下垂時,其中心線并不是直線,從人體側面觀察,前臂呈向前略有傾斜的狀態;當手心向前時,下臂向外側略有傾斜;整個上肢自上而下逐漸由粗變細形成兩個柱狀相連的運動體。上肢與肩部的區分是以袖窿弧線為基準線,袖窿弧線為通過肩端點、前腋點、后腋點并穿過腋下的曲線。整個上肢可以前后擺動、側舉和上舉,活動范圍較大。上臂與前臂之間可以屈伸,前臂還可以180°轉動。因此在服裝結構設計和制作中,除要注意上肢的靜止形態,還要了解運動中的形態特征,掌握上肢活動的規律以便更好地運用在服裝結構設計中。
4.下肢
下肢由對稱的大腿、小腿和足組成。大腿和小腿之間由膝關節相連,自由活動。小腿與足之間由踝關節連接,自由活動。腿部的形體特征為上粗下細,近似于倒錐形體塊。大腿肌肉豐滿、粗壯,小腿后側形成“腿肚”。從正面觀看,腿部的大腿從上至下略向內傾斜,而小腿近于垂直狀;從側面看,大腿略向前弓,小腿略向后弓,形成“S”形曲線。腳踝以下為足部。
(三)人體骨骼與服裝結構設計
人體的骨骼是以人類自然生長的秩序組合成適應人類生存的人體骨架,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其具備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功能。人體骨骼的大小決定著人體外形的大小和高矮,骨骼構造極其復雜而獨特。在進行結構設計時,為了使服裝更加適合人體,滿足人體的基本活動量,掌握其運動規律是十分重要的。人體的骨骼非常復雜,以下只對作用于服裝結構產生影響的骨骼和骨系關系加以說明(圖1?5)。

圖1?5 人體基本骨骼構造
1.頭蓋骨
人體的頭蓋骨可以近似看作是一個橢圓球體,其圍度寬和高度長分別是確定帽寬和帽長大小的依據。
2.脊柱
脊柱是人體軀干的主體骨骼,是由頸椎、胸椎、腰椎三部分組成。頸椎接頭骨,腰椎接髖骨,因為脊柱是由若干個骨節連接而成,因此脊柱整體都可屈動,且整體呈“S”形曲線。對服裝結構產生影響的主要有兩處:一是頸椎,頸椎共有七塊,第七頸椎點即后頸椎點是服裝結構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它不僅是頭部和胸部的連接點,也是這兩部分的交界點,是測量背長、頸圍的基準點;二是腰椎,腰椎共有五塊,第三塊為腰節,是胸部和臀部的交界點,因此,常常作為服裝結構的腰線標準,也是測量腰圍線的理論依據。
3.胸部骨系
胸部骨系是構成胸廓骨架的骨骼系統,主要有鎖骨、胸骨、肋骨、肩胛骨等。
(1)鎖骨 位于頸和胸的交接處,在胸部前面的上端呈一對略像“S”狀稍帶彎曲的橫聯長骨。它的內側與胸骨相連,外側與肩峰相連。在服裝結構中,為服裝頸窩點的標準。鎖骨的外端與肩胛骨、肱骨上端會合構成肩關節并形成肩峰,也就是服裝結構中的肩點。端肩或溜肩的體型均是由鎖骨與胸骨連接角度的狀態決定的。
(2)胸骨 胸骨是肋骨內端會合的中心,位于兩乳之間。由于女性胸乳呈隆起而下墜狀態,造成胸骨呈現微伏的“淺灘”狀態。
(3)肋骨 肋骨共有12對24根,在人體前面和胸骨相連,后端全部與胸椎相連,前端與胸骨連接構成完整的胸廓。胸廓形狀近似于蛋形,上小下大。前面上半部明顯向前隆起,后部弧度較小,在成年女性中,從第2到第6或第7個肋骨間是乳房的底面,第5和第6個肋骨間是乳頭,包含有乳房的胸廓形狀,對服裝構成有直接關系。這一特點的認識對服裝胸背部的造型是極為重要的。
(4)肩胛骨 位于背部上端兩側,呈對稱狀態,形狀為倒三角形的扁平骨。其三角形的上部凸起為肩胛棘,它是構成肩與背部的轉折點,在紙樣設計中常作為后衣片肩省和過肩線設計的依據。在肩胛棘的外前方,有較大扁平的突起稱為肩峰,肩峰是決定肩寬的測定點。
4.上肢骨系
上肢骨系呈現左右對稱狀態,由肱骨、尺骨、橈骨和掌骨構成上肢的骨系。
(1)肱骨 為上臂骨骼。上端與鎖骨、肩胛骨相接形成肩關節,并形成肩凸,這是上衣肩部造型的依據。下端與尺骨和橈骨相連。其表面形狀是渾圓、豐滿的狀態。
(2)尺骨和橈骨 均為前臂的骨骼。當人體手掌自然朝前時,兩根骨頭是并列的,形成內為尺骨、外為橈骨的狀態。它們的上端與肱骨前端相接形成肘關節,肘關節的凸點是尺骨頭,肘關節只能前屈。前端與掌骨連接構成腕關節。腕關節的凸點也是尺骨頭,它主要作為基本袖長的標準。且在手臂自然下垂時,手臂呈一定的彎曲,在服裝結構設計中作為設計袖身造型的重要依據。
(3)掌骨 掌骨由10塊骨頭組成,加上指骨的38塊骨頭,形成完整的手部骨骼。各塊骨骼之間由關節相接而成,可完成復雜、靈活的運動。
5.骨盆
骨盆是由兩側髖骨、恥骨、骶骨和坐骨構成。骶骨連接腰椎,故也稱骨骶椎,它下方兩側是髖骨與下肢股骨連接,呈臼狀,稱為大轉子,它是測定臀圍線的標準。由于骨盆介于軀干和下肢之間,因此,無論是上裝還是下裝的結構設計都應考慮其運動的功能性。骨盆在人體的骨骼中是最能體現男女性體型差異的部位。
6.髖骨
由上部的髂骨、下部的坐骨、前部的恥骨三塊骨頭結合構成。髂骨在外側與大腿骨連接成為股關節,其活動范圍很廣,在制作裙子、褲子時要充分考慮股關節的構造與運動。
7.下肢骨系
下肢骨系由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組成。
(1)股骨 為大腿的骨骼,是人體中最長的骨頭。上端與髖骨連接構成股關節,下端與髕骨、脛骨、腓骨會合成膝關節,在外上側有突出的大轉子,是下裝制作重要的測定點。
(2)髕骨 通常所說的膝蓋骨,形狀似龜甲,正置于股骨、脛骨和腓骨會合處的中間,組成膝部關節,該關節只能后屈。它是決定裙長的一個重要基準點。
(3)脛骨和腓骨 均是小腿骨骼,脛骨位于內側,腓骨長在外側,脛骨和腓骨的上端與髕骨、股骨會合,下端與踝骨相接,形成踝關節。腓骨與踝骨會合處的凸起點為腓骨頭,它是褲長的基本點。
(4)足骨 足骨由26塊骨頭構成。腳踝骨居于外側突出點,是測量褲長的基準點。
(四)人體關節與服裝結構設計
人體由頭部、胸部、臀部、上臂、前臂、手、大腿、小腿、足九大體塊構成,體塊間的連接點即關節,它決定人體的運動特點與運動范圍。關節既有靜態的形狀和尺寸,又有動態的形狀和尺寸。

圖1?6 人體各體塊間的連接點
關節的種類可以大體上分兩種:一是如同頭蓋骨那樣,骨與骨之間連接緊密,幾乎處于不動狀態下的不動關節;二是由肌肉等連接組成的可動關節。根據運動狀態來分,關節從上至下分別為頸椎關節、肩關節、腰椎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大轉子、膝關節和踝關節(圖1?6)。它們起著控制和改變人體運動的范圍與方向的作用,也是決定人體的重心和保持平衡的重要部位。
了解各關節的基本構造與變化規律及可動范圍后,對制作出機能性很強的服裝很有用處,對服裝的部位造型與松量的確定也有很大幫助。
1.頸關節
頸關節是頭部與胸部的連接點。它是一個造型略向前傾的不規則的圓柱體,整體呈上細下粗的造型。它的活動范圍較小,領型設計更注重頸關節的靜態結構,在領型設計時要注意在領上口與頸圍之間留出足夠的間隙。
2.肩關節
肩關節是胸部與上肢的連接點。它的活動范圍很大,主要以向上和向前運動為主。袖窿形狀的橢圓形造型取材于肩關節的橢圓形截面。作為袖山和袖窿的結構設計,要特別注意腋下和后身的余量,而前身由于活動余量較小和造型平整的緣故,尺寸要保守和嚴謹。在服裝結構袖窿與袖山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后袖窿與背部的松量。
3.腰關節
腰關節是胸部與臀部的連接點。它的活動范圍較大,前后左右都有其一定的活動范圍。在日常行為中,腰部以前屈為主。因此,當服裝設計中出現通過腰部部位時都應作動態結構處理,加以相應的放松量。如褲子的后腰翹就是為此而設計的,同時對于上衣腰線的設計或下裝中連腰式或高腰式造型,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4.肘關節
肘關節是上臂和前臂的連接點。它的活動范圍是向前運動,形成以肘為凸點的袖子結構,特別是貼身袖的設計,都以肘點作為基點確定肘省和袖子的分片結構。
5.腕關節
腕關節是前臂和手的連接點,既是測量袖長的重要基準點,也是測量人體腕圍的基準點,腕圍是影響袖口設計尺寸的重要參考值。
6.大轉子
大轉子是臀部和下肢的連接點。它的運動幅度很大,特別是前屈,同時由于運動的平衡關系,左右大轉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使人體的伸展空間更加大。因此,對服裝部位的要求更加嚴格,如裙子的下擺尺寸部分。裙擺越小,其結構的運動功能就越差。
7.膝關節
膝關節是大腿與小腿的連接點。它的運動方向與大轉子相反,活動范圍也小于大轉子。正常情況下以后屈為主要運動方向。膝關節對褲子的結構影響較大,主要決定褲子的膝圍線位置及褲管的松量,緊身裙的后開衩也與此有關。
8.踝關節
踝關節是小腿和足的連接點。踝關節是測量褲長、裙長等部位的重要基準點,也是測量人體踝圍的基準點,踝圍是影響褲子褲口設計尺寸的重要參考值。
由于人體的基本連接點都具有各自的運動特點和較復雜的運動機能,這就構成了對服裝運動結構制約的關鍵因素。在紙樣設計中,遇到有連接點的地方都要加倍小心,特別是那些活動幅度較大的連接點。而在這些部位并沒有明顯的標記,像腰節、臀圍線、肩點、頸點等容易造成應用上的模糊,尤其是經驗不足的設計者更要慎重。這就需要設計者對人體的基本構造有十分深刻的了解。
(五)人體肌肉與服裝結構設計
人體的肌肉總數為600余塊,占身體總重量的40%,它們基本成對生長。它的構成形態和發達程度與服裝造型關系極大,各種體型的變化或特殊體型,會引起結構設計中不同的處理方法,從而保證服裝的美觀、得體。人體的肌肉結構極為復雜,作為用于服裝設計的人體肌肉結構和形態的研究,主要是對直接影響人體外形的淺層肌和少數對服裝造型有作用的深層肌進行說明和分析,以達到理解人體正常運動的作用和人體外部造型的目的(圖1?7)。

圖1?7 人體各部位肌肉
1.頭部、頸部肌肉
頭部肌系與服裝關系不大。胸鎖乳突肌是人體頸部的淺層肌肉,共有一對,這塊肌肉運動時,會在肩部產生不同的造型,如前凹后凸的造型,因此必須在結構設計或工藝設計時進行相應處理,如作肩線前短后長的結構處理或作前拔的工藝處理形式。
2.軀干肌肉
軀干肌肉主要由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前鋸肌、斜方肌、背闊肌、臀大肌等肌肉組成,它們的結構關系構成軀體的基本狀態。
(1)胸大肌 較大面積地覆蓋于人體胸骨兩側,呈對稱狀態,形狀像展開的扇形,外側與肩三角肌會合形成腋窩。胸大肌為胸廓最豐滿的部位,女性被乳房覆蓋顯得更加突出,因此成為測定胸圍線的依據。
(2)腹直肌 覆蓋于腹部前面的肌肉,通常稱為八塊腹肌,上與胸大肌相連,下與恥骨相連,腹直肌與恥骨連接,并與大腿的股直肌會合,故稱腹股溝。由此得到測量腰圍和測量腹圍的依據以及腹股壑狀的外部形體。腹直肌雖然與恥骨相連接,但它對服裝外形不構成影響,而腹凸和腰凹的形體對紙樣設計是很重要的。
(3)腹外斜肌和前鋸肌 包裹腹直肌,斜行向上人體外側,止于肋骨,形成腹部側部的肌肉。由于腹外斜肌靠下生長,前身上接前鋸肌,后身上接背闊肌,它們的會合處正位于腰節線上,形成了軀干中最細的部位,所以一般測量腰圍線時,以腰的最細部位正好是這兩塊肌肉的結合處。左右兩側的腹外斜肌同時運動時,人體處于前屈的狀態。單側運動時,脊柱向運動的一方屈曲,身體兩側呈相反的運動狀態。
(4)斜方肌 為人體背部較發達的肌肉,也是覆蓋于人體肩背部最淺層的肌肉,男性更為突出。它上起頭部枕骨,向下左右伸展至肩胛骨外端,其下部延伸至胸椎尾端,在后背中央構成碩大的菱形肌肉。由于斜方肌上連枕骨,左右與肩胛骨外端相接,其外緣形成自上而下的肩斜線,由此可見,斜方肌愈發達肩斜程度就愈大,肩背隆起愈明顯。因此,斜方肌不僅男女有差別,也可以影響肩部和背部的結構造型。同時,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的交叉結構形成了頸與肩的轉折,把該轉折點看作頸側點,斜方肌越發達,其肩斜度就越大,同時頸側處隆起越明顯,在紙樣設計中被確定為標準的側面領口軌跡。
(5)背闊肌 位于斜方肌下端兩側,兩側斜行向上,止于上臂部,形成背部隆起,男性更為突出。背闊肌可將上肢拉下,還可將上臂向后拉,使背部的活動量遠遠大于胸部,另外,左右背闊肌下方中間相夾的是腰背筋膜,因為腰背筋膜不是肌肉組織,而是一種很有韌性的薄纖維組織,位于腰部,因此背闊肌與腰部構成上凸下凹的體型特征,在結構設計當中應特別注意這一特性,一般紙樣背部收腰正是使服裝既貼合人體又要給人體一定的活動量及舒適量的考慮。
(6)臀大肌 位于腰背筋膜的下方,臀大肌向后隆起形成臀部最豐滿的肌肉,與它相對應的前身為恥骨聯合的三角區,由于臀大肌的頂峰與大轉子凸點在同一截面上,并與大轉子后方形成臀窩,因此后身軀干呈明顯的“S”形,特別是女性表現得尤為突出。
3.上肢肌肉
上肢肌系對于非特殊功能的服裝結構來說,一般不考慮肌肉外表形狀的細部特征,只作為模糊狀態下的圓柱體去認識,所以這里只對上肢外表肌肉的名稱加以說明。
(1)三角肌 起于鎖骨外側,形成上臂外側形狀的肌肉,使上臂舉起時,與胸大肌相接形成腋窩,下端前與肱二頭肌、后與肱三頭肌相連。
(2)肱二頭肌 肱二頭肌位于上臂前側與肩三角肌會合,該肌肉運動時,使肘彎曲,肌肉膨脹隆起。
(3)肱三頭肌 位于上臂后側與肩三角肌會合。起始于肩胛骨和上臂上部,止于尺骨的肘關節點,該肌肉彎曲時上臂伸直。
(4)前臂的伸肌群和屈肌群 為組成前臂的主要肌肉,這些肌肉控制手腕、手掌、手指的運動、伸屈功能。
4.下肢肌肉
下肢肌系較為明顯的是以髕骨為界點的大腿和小腿的表層肌。大腿的前中部是股直肌,內側細長狀的是縫匠肌,其下內側是股內肌,股直肌的外側是股外肌,在大轉子外層是闊筋膜張肌,大腿后面外側是二頭肌,后內側是半腱肌、半膜肌,這些是構成大腿前部隆起的關鍵肌肉。由于臀大肌凸起,大腿后部肌肉對下裝結構影響不大,略給大家介紹幾種。
(1)大腿肌肉
① 四頭肌:位于大腿前面,面積較大的肌肉,起始于髖骨及股骨的上部,止于髖骨及脛骨前面上部,該肌肉主要使膝關節伸直或彎曲。
② 二頭肌:位于大腿后面外側的肌肉,使膝彎曲,股關節伸直。
③ 半腱肌、半膜肌:位于大腿后面內側,同大腿二頭肌一樣,可使膝彎曲,股關節伸直。
(2)小腿肌肉 前脛骨肌和腓腸肌是使腳踝及足部運動的主要肌肉。但其主要的肌肉在后部,即由外腓腸肌和內腓腸肌組成,這兩塊肌肉就是俗稱的小腿肚。
二、女性人體橫截面的特征及與服裝之間的關系
由于男、女性別的差異,服裝在設計時被分為男裝和女裝;由于男、女體型的差異,男、女服裝在結構設計時同樣有不同的結構設計和制作工藝。為了更好、更合理地把握女裝的結構設計,我們要著手研究男、女體型上的差異及特征,為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的準確性、合理性做充分準備。
從服裝紙樣的技術要求上,則要研究男、女體型差異的物質因素,即骨骼、肌肉、脂肪和皮膚的生理差別和形態特征。這對認識男、女裝紙樣特點和設計規律至關重要。
1.女性人體骨骼的特征對服裝結構設計的影響
骨骼決定人的外部形態特征,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女性比起男性的骨骼有明顯的差異。女性骨骼相比男性要纖細一些,沒有男性的骨骼粗壯且突出,由此呈現出女性的體型外部特征平滑柔和,襯托出女性柔媚的風姿。
整個體態上看,女性的骨盆寬而厚,致使胯部骨骼寬于肩部骨骼,呈現正梯形形態;而男性則相反,男性胸廓體積大,致使肩部骨骼要大于胯部骨骼,呈現倒梯形的形態。男、女軀體線條的起伏、落差也不同,男性顯得平直,女性則顯出明顯的“S”形特征。因此男、女形成各自不同的體型特征(圖1?8)。

圖1?8 男、女體型差別
2.女性人體肌肉及表層組織的特征對服裝結構設計的影響
男、女服裝的結構特征,除了受骨骼的影響外,其造型特點主要是由肌肉和表層組織構造的差別所決定的。女性肌肉沒有男性發達,皮下脂肪比男性多,由于它是覆蓋在肌肉上的,因而外形顯得較光滑圓潤,而整體特征起伏較大。由于生理原因致使女性乳房隆起,背部稍向后傾斜,使頸部前伸,造成肩胛突出,由于骨盆寬厚使臀大肌高聳,促成后腰部凹陷,腹部前挺,故顯出優美的“S”形曲線。
由于女性肌肉與表層組織的特點,決定了女裝紙樣設計主要研究的是褶和省的變換與運用,而男裝則是注重功能和工藝上的考慮設計。這不僅符合男、女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符合心理平衡的美學設計原則。男裝可以通過對面料的歸拔工藝而達到合體,而女裝則不行,女裝必須利用對褶、省的設計處理來滿足人體的需求,可以說褶、省的變化是女裝設計的靈魂。這樣女裝在設計上就有了大做文章的余地。例如外形設計大起大落,省、分割、打褶的設計范圍廣泛,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活潑多變。
3.女性人體橫截面的特征對服裝結構設計的影響
由于男、女體型的差別,女裝紙樣設計時,其變化具有多樣性。因此,對女體橫截面的特點作進一步的分析,有助于對紙樣設計原理的充分理解。
如果說骨架決定著人體正面的特征,那么肌肉就決定了人體的側面特征。人體正面的最高點肩部和髖部,分別是由人體骨系的肩關節及大轉子構成;側面人體的最高點胸部和臀部,則是由人體肌系中的胸大肌和臀大肌決定的。對人體橫截面的分析是對人體的骨系和肌系所形成的外部特征進行綜合的觀察和研究,以得到人體的三維概念和方法。下面就服裝結構中有代表性的女體橫截面加以說明,用以確定服裝結構線的客觀依據(圖1?9)。

圖1?9 女性人體主要部位橫截面圖
(1)頸部截面 以前、后、頸側點為準的截面。其形狀為桃形,桃尖部是前頸點。
(2)肩部截面 以肩端連線為準的截面。可以明顯觀察到肩胛骨和肩峰最為凸出,也可以看出此截面是人體寬度和厚度差距最大的區域。
(3)胸部截面 以乳點連線為準的截面。此截面結合正側體理解可以正確判斷乳點的空間位置。如果依據成熟女性正常發育的狀況為準,乳點遠離人體中線而接近人體兩側邊緣。這一點單從正面理解,往往錯認為乳點更靠近人體中線,這種認識和實際相悖。同時可以看出,此截面是女體前身最豐滿的部位,故此胸部截面的寬度和厚度趨于平衡,接近正方形,這是決定上裝結構的關鍵。
(4)肋背截面 在肋骨和背闊肌對應的連線處,位于胸圍線和腰圍線之間。肋背截面柱形特點最強,同時可以判斷出從腰部到胸部形體變化的趨勢,是確定上衣結構的主要條件。
(5)腹部截面 在腰部以下,位于腰圍線和臀圍線之間,此截面是腰部到臀部的過渡。
(6)臀部截面 以大轉子連線為準的截面。從此截面觀察大轉子點以及臀大肌凸點最為明顯,這就決定了大轉子、臀大肌與腰部的差量大于腹部與腰部的差量,這是測體時臀部余缺處理大于腹部余缺處理使用量的人體依據。另外,還可看出臀凸點與胸凸點的位置處于相反面,即臀凸點靠近后中線,由于大轉子點向外伸展,因此形成該截面的金字塔形特征。
綜上所示,依據橫截面重疊的變化圖可以看出,人體各部位的差量以及各部位差量的分配位置,

圖1?10 橫截面的重疊變化
變化最大的是肩部截面、胸部截面和臀部截面,變化最小的是腹部截面。因此上身結構雖在腰部施行,但依據是胸部和臀部凸點,如在腰部取省要根據胸凸、臀凸、大轉子以及腹凸的位置而定。換言之,決定服裝結構線的部位在于具有明顯凸點的人體截面。凸點越具有確定性,結構的設計范圍就越窄,相反就越寬。因此胸凸、臀凸、大轉子、肩峰和肩胛凸較為確定,結構線及省的指向就比較明確,這也是達到最佳造型的理論依據。腹部、臀部、背部相對不太確定,結構線和省的應用范圍也較模糊,如腹省的省尖可以在腹圍線上平行排列、選擇。總之,人體的截面可以很清楚地揭示出人體凸點的三維特征和位置,這對服裝造型的準確、美觀以及合理的結構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圖1?10)。
三、女裝設計特點
通過上面所學知識,我們了解到女性基本的體態特征為肩窄、胸高、腰細、臀寬、四肢纖細。在造型上,正面呈現“X”形,肩寬與臀寬大體相當,腰部細窄;側面呈現“S”形,胸部豐滿向前突起,臀部渾圓向后突出,后背和腰部平坦。在外觀上體現出柔弱、清秀、流暢、圓潤的視覺感受。
依據女性的以上特征,我們在設計女裝時需要把控的是以下四點。
1.舒適
舒適是指服裝要便于穿著,對人不能過于束縛,要注重款式及用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服裝的出現最初是為了達到它自身的實用功能性,如防風、防雨、防寒、保護、保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化,人們開始注重服裝的美觀和流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著裝的舒適性現已站在了著裝需求的最前沿。人們每一天都要從事不同的運動,如果服裝結構設計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會給人們日常的運動造成一定的阻礙。穿著舒適的服裝會讓穿著者沒有著裝的壓力,擁有愉悅的心情,便于活動,有利于身體發育。因此,要求在女裝設計時要依據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以及活動特征,根據服裝的造型需要,精準地設計每一部分的放松量、分割變化、省的合理運用等。除此之外,面料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注意選擇既舒適又符合整體款式風格的面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穿著者的需求。
2.美觀
美觀是指成衣要有美感,包括款式美、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以及面料等方面,而且不僅要注重服裝自身構成的完美,還要使服裝穿著后產生一種整體美。服裝設計本身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搭配焦點,涉及美學、文化學、心理學、材料學、工程學、市場學,色彩學等諸多要素。作為服裝設計者,特別是女裝設計者,要具備很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使設計出來的服裝既要美觀時尚,又要低調優雅,永遠不會落后。
3.新穎
新穎是指服裝的款式要有新意。有時這種新意可能就是服裝的某一局部、某一工藝手段或某一裝飾手法的創新。現代女性已經不滿足于單一的、重復的生活狀態。她們努力找到與眾不同、獨特的一面。因此,在服裝的選擇上也是遵循著創新、新穎的原則。女裝設計可以通過特殊的面料、新穎的顏色、不同的服裝結構、創新的工藝手法等方面,來吸引購買者的眼球,刺激其購買欲望。
4.流行
流行是指服裝要適銷對路,要考慮服裝的流行性,不能閉門造車。現代人越來越注重與時俱進,流行不僅僅是年輕女孩所關注的內容,把自己打扮得很流行、很時髦,已經成了大眾的需求。可以說,追逐潮流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行為。每季的時裝發布,各大品牌的設計師都會引領著服裝新的流行,而設計師們的設計也同時會取材于市場消費者的需求。所以經常有人說,服裝設計與服裝流行可以說是魚與水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