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路易行:人類極簡史 地理小發現
- 張邁
- 2332字
- 2021-12-10 19:19:24
1 南極洲的五星布局
1984年10月8日,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在青島成立。共和國70周年國慶長假結束后的第一天,中國人的南極考察史剛剛迎來35周年。
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35年過去,當我們將目光轉向世界的最南方,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的冰穹上,第三座中國南極科考站也已經屹立了整整10年。那里高程4087米,接近中華龍脈萬山之祖昆侖山山口的高度,她的名字也叫“昆侖”!
2005年1月18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從陸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冰穹A,而后中國又率先完成了對中山站與冰穹A之間格羅夫山區的考察,最終因此贏得國際南極事務委員會的同意,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冰穹A是南極冰蓋的制高點,可以說是南極冰山之祖龍,中國由此確立了在南極考察方面鼎足而三的國際領先地位,其功勛足以照亮這片人類最后的凈土。
南極洲又稱“第七大陸”,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對于美國、歐洲和中國來說,都是1.5倍左右本域的面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科學試驗場和競賽場。1956年,美國在地球自轉軸的南極點上建了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雄霸地球一極;蘇聯緊跟著于1957年在南極磁點建了東方站(Vostok Station,現在屬于俄羅斯)……相隔將近半個世紀的昆侖站,終于使拼命追趕的中國人繼太空競賽之后再度在地球準太空的南極進入學霸俱樂部,而昆侖站鼎更是以大國重器的姿態無聲地宣告中華龍脈延伸至冰穹A。
“準太空”這個詞是在2018年10月29日南極論壇組委會舉辦的第二次相聚雪龍號連線南極站的活動中,聽中國極地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楊惠根博士介紹昆侖站的情況時首次耳聞,而后在第三次南極論壇的行前會上于南極論壇副秘書長、南極會副會長葉公偉先生的發言中再次聽到。楊博士給我們這些2018年的新晉極友科普了昆侖站的戰略意義。
首先科普流體力學中的邊界層概念,邊界層是高雷諾數繞流中緊貼物面的黏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動薄層,又稱流動邊界層、附面層。邊界層內速度的法向垂直表面的方向梯度很大,即使流體黏度不大,如空氣、水等,黏性力相對于慣性力仍然很大,起著顯著作用,因而屬黏性流動。而在邊界層外,速度梯度很小,黏性力可以忽略,流動可視為無黏或理想流動。
然后我們被告知北京、上海的邊界層約為1千米,而昆侖站上方的邊界層僅為13.95米,在昆侖站建天文望遠鏡很容易脫離邊界層的影響,可以基本不受體積限制地造出與哈勃望遠鏡功能近似的科學儀器,維護成本大大降低,硬件改進升級更是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昆侖站目前測到的最低溫是零下84℃,在幾近無水的低溫空氣中,灰塵都凝成金剛石般的冰晶,對于可見光和無線電,昆侖站探測宇宙的窗口是全部打開的,這里也是地表最強的探知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窗口。楊博士認為在南極科考領域,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天文學方面的研究。
翻開南極地圖,最南處是以最先到達南極的兩名人類先驅的名字命名的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她的東北面是中國的昆侖站,東南面是俄羅斯的東方站。鐵三角之外是一圈圈星羅棋布的一百多個科考站,東方站離昆侖站更近一些,有冰上跑道,昆侖站至中山站的跑道建好之前,中國人得與俄羅斯商量借他們的跑道“蹭降”,我們得知中國很快會在南極冰蓋上建永久機場,中國無論在高鐵、高速公路的發展方面都快速超越了先行的國家,這一點我們非常有信心。
長假期間,看了長達30集的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對南極科考的全貌有了基本的了解。1984年中國成為《南極條約》的締約國,由于還沒建科考站,無協商國地位,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表決之前,代表被請出去喝咖啡,首任南極科考隊隊長郭琨先生言及此事,老淚縱橫。他受命三個月內建成長城站,片子中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風靡神州的五條彈簧拉力器,科考隊員用來在向陽紅10號的甲板上鍛煉身體,防止因體力衰退而倒下……科考船配備56式步槍,以防印尼海域不知深淺的海盜摸上船……中國人克服困難的本事和苦中作樂的精神真讓人感動萬分,亦鑒于此,每每完成西方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屢屢彎道超車。

行前活動:上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1989年2月,中國科考隊員在極地號破冰船撞出洞被冰崩所困的絕境下建成南極中山站,確保了南極圈內有站而鞏固了在南極科考中的國際地位。正是有靠印度洋的中山站作為基礎,才有條件在更縱深的東南極洲內陸建設南方之昆侖。2014年2月中國又建成南極泰山站,而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也已于2018年2月在恩克斯堡島奠基,這個站預計要4年后建成,將會是我國“功能完整、設備先進、低碳環保、安全可靠、國際領先、人文創新”的現代化南極考察站。
在國慶70周年回顧走過共和國發展一半歷程的南極科考,算是對即將成行的南極論壇2019南極低碳行活動的一次預習。在啟動儀式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組織主席章新勝先生認為,這次論壇的參與者包括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等方方面面的人物,他們既可影響政府官員,又可影響普通百姓……有人做了幾十年關于南極的研究,但是總是將其定義在科學層面、環境層面,從未進入過思想層面、社會層面。倘若注入思想與價值觀,影響力將波及所有人。第十三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會長胡煒先生表示,南極是我們的一個夢,這個夢關乎人類、地球、環境、未來,關乎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責任。
去過三次南極的葉公偉先生在行前會上表示:“南極論壇的目的是打造一個非政府論壇品牌,建立一個獨特的影響力平臺,以共同價值觀為核心逐步形成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小命運共同體……”南極論壇執行秘書長蔡育天先生代表主辦方呼吁:“南極之行,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當你駛向世界的邊緣的時候,你也在深入心靈的中心?!薄@已經是詩一般的語言,當我們越過赤道,飛過南半球西風帶,到達世界盡頭,跨過魔鬼海峽,登上南極半島,憑欄長城,眺望最南的南方,那里還有一個巍巍昆侖,竟然是我們心靈的中心!
南方有昆侖,是多么硬核又浪漫的事!
201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