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質上很難滿足一個人,那么請從精神上滿足他。這樣子的生活可能不富裕,但是卻很充實。畢竟對于我來說,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普通人。
我和我的寶寶,還有寶寶的外公,去采購的這件事進行的很順利。煙和酒是分批次購入并儲存好的。相對于重慶來說,我的老公的老家辦酒席是一件比較繁瑣的事情,他們很注重禮節。我頭一次去他們家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有的地方,有客人來吃飯的時候女的不能上客廳,只能在廚房里搭個小桌子吃飯。上菜也需要家里的男性晚輩。這樣的吃飯方式,讓我覺得很不自在。后來我跟我的老公提起這件事情,我們都覺得這樣的禮節,其實現在都沒有必要。但是是因為流傳很多年,很古老的一種習慣。所以一時半會兒也是改不掉的,似乎也沒有人想去改變它,而憑我們兩的能力顯然是不行的。正如我們后來的談話,我們在那兒待的時間沒有在外面待的時間那么長,甚至于現在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只是回到那兒的時候,出于尊重那邊的習俗,故而都默默遵從了這些我們覺得是可以改進的習慣。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可以跟大人,可以跟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吃飯的。也有可能,我的媽媽的那一輩也許是跟現在的老公老家一樣,但是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推進,有的習慣都是慢慢的在改變,都是在朝著好的方面在改變。
在那邊吃酒席,每一家都只派出一位代表,可是雖然是這樣,仍然滿滿當當的坐了40或者50桌。一個大棚子里面一般是30桌,坐了兩輪。鞭炮和禮花似乎震得房屋都在顫動,聲音也是格外的響亮,跟在火車上一樣,我的寶寶同樣很安靜,除了剛開始時稍微受了一點驚嚇以外,同樣睡得很安穩。我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它也足夠的信任我。菜式也跟我平時接觸的不太一樣,十月的天氣已經不暖和了,桌上大部分都是調制的涼菜,熱菜比較少,外加一大盤饃饃,將菜加在饃中,一頓飯就解決了。早上那頓準備的是饸饹,吃饸饹吃到飽,饸饹是一種面食,以前是用模具手工壓制的,現在可以用全自動機器制作,不過在老公家那里哈市手工壓制的比較多,做出來的形狀是圓柱體的面,跟棍棍面很像。我見過陜西那邊的二哥做這個,拿個木頭模具架在鍋上,鍋里是滿滿的燒開的水,做好的面團切一大塊放到模具里面,人工轉動旋鈕將面團按壓成型,然后在鍋里煮熟挑出,澆上調好的辣醬汁。我婆婆調澆頭的手藝很好,我問她有什么秘訣,她說,你如果像我一樣做這件事情幾十年,你不用看就能把它調好。的確,婆婆嫁過來的時候,她的公公婆婆尚在,接著在其他親戚家過了三個男娃養在自己家里,自己再生了四個女娃,然后生了我的老公,最后生了老幺,算下來家里十三口人,每天都像是在煮大鍋飯,每天都需要做這么多人的,幾十年的功力,不是一天兩天能比擬的。養活著一大家人不容易的啊,更何況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我至今難以想象以前的他們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媽媽的那一輩,很容易缺吃少穿,我的媽媽說那時候沒有吃的,種了紅薯就只吃紅薯,每天都吃紅薯,將紅薯洗干凈直接放鍋里蒸,蒸熟了直接吃,紅薯吃沒了就吃曬干的紅薯葉,拿來泡開煮了吃;那個時候是有什么吃什么。我的婆婆說把面粉放在鍋里炒,炒熟了加水熬成“糊頭”(其實是熬成糊糊,如果加進去去果仁,杏仁,花生這樣那樣的,就姑且變成了油茶。),再蒸點饃饃,再調個蘿卜絲兒,一頓飯就好了。事實上我感覺沒有那么輕松。我的老公說,很小的時候沒有吃的,沒吃過玉米還是什么的我記不太清了,第一次吃到是在姑姑家里面,沒吃過就吃的有點多,人都差點撐的發燒。也不會吃雞蛋,直接連殼咬了吃。我的老公現在不吃玉米,我現在不吃萵筍,只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如今說出來,都覺得那時候不可思議,幸好的是我們都還活的很好。我的婆婆生我的老公的前幾天正值收小麥,大的肚子還要去收麥子;我的媽媽懷著我的時候同樣要編竹席去賣錢補貼家用。可他們都覺得那時比起他們的小時候好了很多??墒俏蚁?,如果沒有以前的苦日子,我們也同樣沒有現在這樣容易滿足,也沒有現在這樣懂得珍惜。正因為有了這些認知,我們才會更加珍惜如今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滿月酒過得相對順利,很多人過來看寶寶,都會給寶寶塞點錢揣在兜里,有的年紀大一點的看見寶寶對著笑就特別開心,其中有位太奶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的公公婆婆、老公和我的爸爸都去蘋果地里收蘋果了,那位太奶奶拄著拐來到家里,我請她坐在炕上,她把寶寶抱在懷里笑的合不攏嘴。走的時候,她把一張嶄新的十元錢塞到寶寶的荷包里,嘴里說著吉祥話。她喜歡寶寶,新的生命給人帶來的是新的希望。后來婆婆回來后,我問我的婆婆,她說這是這邊的習慣,別人家的寶寶出生后,她也去給其他小寶寶送過。我也就沒有多少疑惑了。我的寶寶,是一個愛笑的寶寶。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的兆頭,這也就夠了。
那時正好遇上中秋國慶,月亮也格外的明亮美麗,全國都在一起歡慶這個節日,氣氛也就更好了起來。
我們一起珍惜眼前的時光,一起渡過平淡而有趣的日子,我是你的滿月,我的寶寶,你也一樣如同月一樣,充滿神秘的色彩,光亮或晦暗,完美或有瑕疵,……那都是你啊。只因為這是你,所以作為媽媽的我,全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