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蒲公英
- 石地
- 461字
- 2021-11-26 20:10:19
銘文里的哲理
銘文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湯時代。刻在浴盆上的叫盆銘,刻在硯臺上的叫硯銘,刻在鏡子上的叫鑒銘,還有的銘刻在毛筆上、手杖上等等。商朝有條刻在浴盆上的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合浴盆的實際功用,又寄予了對盆主人立身處世的勉勵。
還有一條盆銘是:“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溺于人,不可救也。”這既是勸慰,又是警示,凜乎嚴正,發(fā)人深省。有條鏡子銘云:“見爾前,慮爾后。”鏡子雖然明亮,但只能照見你的正面,而不能照見你的背面。我們在觀察、認識事物的時候,大都只看到它的正面、表面的現(xiàn)象,那些隱蔽的、反面的東西常不易發(fā)覺,而禍患往往隱伏在我們考察、思慮不到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一條刻在手杖上的銘文:“于乎危,于乎忿;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貴。”手杖是供人行走時作扶助之用的,以減少顛踣跌倒的危險。可是真正有危險的倒是缺乏修養(yǎng)、脾氣暴躁、貪圖享樂、腐化墮落,以及今日富貴便忘了昨日的貧寒與艱難,居安而不思危。
一條刻在毛筆上的銘文是:“筆之翰,墨設(shè)之。”筆能用來寫字,是因為有墨硯的輔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