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定要這樣嗎(下)
當醫學遇到文學
當醫學遇到文學
——與畢淑敏的談話
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二(13)班王凝
疲倦地合上書,腦海中滿是奇妙的文字在顛覆,讀畢淑敏的文章,我仿佛在做心靈的瑜珈,沉醉在想像中……
“畢老師,您是高山醫護隊的醫師,是什么力量把你推向文壇的呢?”我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和好奇。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實,我沒有想過要棄醫從文,但我面對了太多的希冀和絕望,太多的新生與死亡,不免會多愁善感,被世間林林總總所觸動,就不知不覺開始了寫作。”
“那您的作品總會從思想高度,語言深度,震撼讀者的心,使他們愛不釋手。我就總會覺得讀了您的文章或書后有一種‘余音繞梁’之感,您能告訴我秘訣嗎?”
“哈,其實這個東西我是吃了一定的老本,我是學醫的,而文學與醫學又像是長期分離的遠房親戚,不太了解,我只是搭了一座橋,使他們相識,相知。可能把醫學的詞語去描繪文學的意象,比較耳目一新吧!至于哲理性,可能我比較敏感,想得深一點,看得細一點。但心如止水的創作是絕對必要的,這樣創造出的東西才有‘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綿延,‘為賦新詩強說愁’是欺騙讀者也是欺騙自己的‘鶴頂紅’,讓你從此以后漸漸脫離實際,成為精神的階下囚。本我所想,才是文學靈魂的良藥。”
我若有所思的點了一下頭,“哦,我明白了,恕我冒昧問一句,您的書名《血玲瓏》或《拯救乳房》會不會聽起來太陰森,太赤裸了呢?”
她托著下巴,沉默了些許:“至于這個嗎,我倒覺得沒什么不妥,這些題目正是直逼人的情感末梢,讓他們毛骨悚然的解醉針。現在的人們真是麻痹了太久了,在物欲橫流中鮮廉寡恥。試想,在一天煙氣冷氣混雜的會議室中開會后,在炎炎夏日中慌忙趕路時,你有一種怎樣的心情?《渴望那一片心海》中有這樣的描述:‘人們包裹得太嚴了,他們不需要繁文縟節去裝飾。’《男孩的傘》也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他的話就像炭燒冰淇淋,外面裝飾得富麗堂皇,里面卻冷冷的。’雖然我本身看的書沒有多到汗牛充棟,可這不太重要,我用警醒的文字在給人美感同時,再幫他們打氣,上緊發條,學會認真快樂的生活。高尚,這是我們正竭盡全力去企及的高度。
“所以,這就是您寫《快樂的秘訣》的原因了?”
“差不多吧,我的文學風格都是在人性上作文章,像《素面朝天》《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都能看出。其實不謙虛地說,我的理性思維還是很活躍的,可能有些愛看推理小說的人都會喜歡我的作品,有些我自認為很棒的排比正是字字珠璣,鏗鏘有力,像腦電波一樣深邃,跌宕。我也很自豪別人稱我‘在母性中升華理性和祥和’。
“那您認為我們現在該怎樣選擇好的書來讀呢?像一些網絡小說什么的,到底幾分菁華,幾分糟粕?”
“對于這些,我不能妄加評論,但作為一個老作家,我還是有一些心得的。像一些名家的文章,如《文化苦旅》;一些才氣作家的文章,比如現在暢銷的《長安亂》,《不》等等,都可以品讀,要知道,這些作品的成名,都是有原因的,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是,選擇幾本,真正吃透,才是最重要的。”
突然,一道光照進來,刺破了我的睡意,我仿佛從拉斯萬月*中剛剛蘇醒,我撐了個滿足的懶腰,把手中的書放好,把昨夜的談話珍藏。
*印度書上說,拉斯萬月是一個抓住幸福的時間,看起來有些傻氣的事情。
學生自評:
我認為本文比較真實,行文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談話內容比較口語化;文章能把一些有哲理的話確切表達,應該是比較出彩的地方。
但我認為不足之處是:1、沒有達到神形兼并的效果;2、間架結構還有些生澀。這些疏漏之處從整體來看略不和諧。
對話的形式周紅、田峰
這篇短文是在比較系統地讀了畢淑敏之后寫的,是一份讀書報告,作者想通過這些文字表達自己對畢淑敏及對文學的一些的理解。
為了將那些理解更清楚更明了地傳達出來,作者采用了對話的形式。全篇正如作者自評的那般,結構上稍顯生澀,沒有渾然一體的感覺,但能夠在短短的篇章里,對一位著述豐厚的作家進行較為準確的勾畫,也就不能說這種結構的好處及感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了。
[載《中學生優秀作文》(高中版)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