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制度: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對***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古代印度時期,因為當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共有四個階級,分別是:
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
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雇工,甚至淪為奴隸)
這是因為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并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各族間不可通婚,下一等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一等級從事的職業。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視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征。
婆羅門:婆羅門作為第一等級,在社會上有首腦之尊;其他各等級包括國王在內的剎帝利,對婆羅們都應敬重禮讓。婆羅門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組成,日后成為婆羅門教的祭司,也可以經管其他行業,但只動口不動手,即作為業主和管理領導人員。他們不僅壟斷宗教文化大權,也參與執政,常作國王的顧問,以占卜、念咒等方術影響國王的行動,甚至隨軍出征。婆羅門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除這些剝削收入以外,婆羅門正式的補充收入是接受布施,來自國王貴族的布施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對戰爭虜獲和國家稅收的分配,往往表現為大量的饋贈。婆羅門也是最富有的階層。
剎帝利:剎帝利作為第2等級是由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集團組成,他們被視為社會之臂膀,即統治階級執掌國家機器的人員。在理論上,婆羅門優于剎帝利,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屬剎帝利等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個種姓之間的爭雄,因此有些文獻也出現過剎帝利優于婆羅門的說法,只是較少數而已。這種爭奪有時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出來。剎帝利同婆羅門一樣,是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的統治階級,甚至更富于婆羅門,因為戰爭掠奪物和國家收入是由他們直接占有的。
吠舍:第3等級吠舍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者和供養者,意即養活整個社會的工農勞動群眾。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員組成,日后用以包括從事農牧工商各行各業的平民大眾。由于小生產者分化也產生貧富的兩極,吠舍中有些少數發家致富之人,甚至從事高利貸活動。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統治之下,吠舍已無政治權利可言,只有交稅服役,供養統治者的義務。不過比起第四等級,他們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按婆羅門教的理論,吠舍與剎帝利、婆羅門都屬高級種姓,死后投胎可再度為人,因而稱再生族。第四等級首陀羅則屬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參加婆羅門主持的宗教祭祀和聽講教義,首陀羅則絕對不能。實際上,再生與非再生的界限就是過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異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員與非公社成員判然有別的反映。
首陀羅:首陀羅為第4等級,指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后來也包括由于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他們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權利,處于不受保護,冤苦無告的低賤地位。他們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種種當時被人視為低賤的職業,其中有少數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數淪為傭工和奴仆。作為最低賤的等級,首陀羅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隸。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通過宗教、法律,社會習俗等種種手段為婆羅門、剎帝利兩個統治階層的瓦爾那披上神圣、高貴的光環,讓吠舍、首陀羅供養伺奉他們。由于種姓制度在以后各時代有變本加厲之勢,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鎖鏈。
歷史和規則: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后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后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里,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生禮: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準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河《热藨c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后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尸體,然后放在兩根竹制擔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婚禮: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里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槎Y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后抬出寺廟游行慶祝,并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涂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服飾: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并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后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搭配窄腳的長褲,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繡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
飲食: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而南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建筑:從建筑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筑物現已蕩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后又擴大,并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余米,頂端為平臺,臺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并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致雕刻。
阿育王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征著帝王的權威。
石窟: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于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范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自然科學: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并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于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后,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歷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符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采用,后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后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于公元前5-4世紀的《準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醫學: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癥之名,并開出了對癥的藥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后和疾病分類問題,并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藥物有500種。妙聞稍晚于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癥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并有撥除白內障、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藥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至今仍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