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思維導圖速記小學生古詩詞
- 盧龍斌 陳景龍
- 682字
- 2021-11-24 20:29:5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壹 《敕勒歌》創作背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有一個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地方,叫敕勒川,那里居住著一群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人,他們叫敕勒人。每天,敕勒人都迎著涼爽的風,看看牛羊,開啟忙碌充實的一天,到了晚上便回自己的家里——蒙古包休息。敕勒川背靠陰山,坐擁無垠草原,頭頂穹廬藍天,如此美景,就是每天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也很難不為之傾倒,于是一些熱愛唱歌的敕勒人便把自己的家鄉哼成歌謠,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
貳 譯文
敕勒族居住的大平原啊,就在陰山的腳下。天空像他們居住的蒙古包一樣,籠罩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遼闊無邊。一陣風吹來,把草吹得低下頭,吃草的牛羊時隱時現。
叁 簡筆畫古詩

肆 快速記憶
想象聯想法:想象我們站在敕勒川的陰山下,仰望天空似穹廬,像鍋一樣籠蓋四野。整個天蒼蒼,下面野茫茫,風一吹草低下了頭,吃草的牛羊時隱時現。
伍 賞析
《敕勒歌》是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這首民歌前兩句交代了詠的對象——敕勒川,位于雄偉高聳的陰山腳下;接下來兩句運用比喻,敕勒川的天空就像他們居住的蒙古包一樣,籠罩了遼闊的草原,營造出寬廣無垠的畫面感;最后用“蒼蒼”形容天空蔚藍,“茫茫”形容草原無邊,“見牛羊”體現牛羊肥美。整首民歌有技巧、有畫面,語言寫實自然,營造出敕勒川風景無限好,居民生活富足和諧的美好畫面,歌詠了敕勒族人熱愛家鄉的情懷。
陸 作者介紹
《敕勒歌》是流行于北朝時期敕勒族一帶的民歌,普遍認為是由鮮卑語翻譯為漢語的,目前作者不詳,仍在考證中。
柒 思維導圖整理一圖把握全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