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一點通
每下一場秋雨天氣就會冷一些,下了十場秋雨后就要穿棉襖了,但基本上十場秋雨之后就是冬天了。大體上的意思是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襖。
活學活用
十月之后,天氣微微有些轉涼了,班上好多同學都感冒了,老師也有點著急,因為幾乎大半以上的同學都生病,而且還有繼續蔓延的趨勢,這個課快沒法上了。
這天,上課前,老師說:“我發現最近很多同學都感冒發燒了,大家要注意保暖,最近一直在下雨,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啊,冬天就要來了,大家不能為了風度不要溫度喲。”
五月端午前,風大雨也連
一點通
意思是到端午前夕,經常又是風,又是雨。這是因為進入了梅雨季節。那么,什么是梅雨呢?
每年大約4月下旬至5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于華南地區,形成華南準靜止鋒。大約到了5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準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成江淮準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于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于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當,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地區。
典型梅雨一般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于4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
活學活用
端午這天,媽媽和奶奶在住房準備午飯,麗麗百無聊賴,對爸爸說:“我想跟小芳出去逛逛街,好不容易放天假,總是下雨,真是煩人,好像每年到端午都下雨,這是為什么啊?”
爸爸說:“五月端午前,風大雨也連,梅雨季節就是這樣的。”
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
一點通
從這兩句諺語中可見,根據東風預報天氣,必須區分季節。
在春、秋、冬三季,長江下游地區吹東風,這里所指的東風或東北風的天氣形勢即冷空氣從比較偏東的路徑南下,我國西部有低氣壓移向江南,長江下游吹東北到東風。而在低壓槽內或冷空氣的前鋒上,多陰雨天氣。
但在夏季,除了臺風影響以外,一般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才經常吹東到東南風。副熱帶高氣壓本有下沉運動,而且這時冷空氣只在北方活動,也不易南下與之交鋒形成陰雨。另外,東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氣溫較低,對沿海地區形成局部雷雨也不利,所以夏季的東風大多為晴熱天氣。
活學活用
暑假的一個午后,小新對正在看電視的媽媽說:“媽媽你看,外面又起風了,應該是東風,馬上要下雨了吧。”
“為什么啊?”
“不是說刮東風就要下雨嗎?”
“這個呢,要看情況,一年四季,有句諺語‘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所以夏季的東風應該是晴天。”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一點通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我們的老祖先總結的天氣變化的諺語,意思是說,大寒(節氣)正常情況下是天氣最冷的時候,如果這時天氣不冷,則是反常現象,那么以后的氣候變化會很惡劣,人、牲畜、莊稼都不會安寧的。可見,大寒期間天氣暖其實并非好事,到了大寒,最好能應上節氣,冷一冷,來年才會有個好收成。此外,天氣忽冷忽熱,極易誘發并加重各類疾病。
為此,老年人在此期間,應特別重視“病從寒中來”,注意御寒保暖,早晚天冷要少出門,防止低溫危害。可選擇10℃至15℃出門活動鍛煉,曬一曬冬天的陽光,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對鈣、磷的吸收,對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貧血患者都有好處。
活學活用
老年人對節氣和天氣比較關注,但即便是寒冷天氣,他們也起得很早,這不,大早上的這么冷,小區幾個爺爺又在一起聊天了。
其中一位老爺爺說:“今天大寒了啊,一點都不冷,看來這個明年收成不大好啊。”
另外一位老爺爺應和道:“是啊,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