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能消除陌生感
談吐幽默的人,有著睿智的大腦,說出來的話讓人感到輕松親切,有著真誠的笑容,從而很容易地使對方在輕松的氣氛中去接受你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幽默的人更容易親近。幽默風趣的話語重點不是在于形式,而是用生動活潑的話來進行表達和交流,能夠讓人在輕松的環境之中去傾聽和接受。即使在遇到分歧比較大的問題的時候也能夠因為幽默的語言而讓壓力減少一些,使人們能夠在歡笑聲中努力地尋找出共同點。
某大學中文系舉辦一次講座,請一位著名老教授談治學的方法。講座開始前,主持人用贊譽之詞把教授介紹了一番,然后說:“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王教授談治學經驗。”老教授走上講臺,馬上更正說:“我不是談治學,而是談‘自學’。”老教授說完,臺下響起一片掌聲。
“治學”本就是對教授的褒獎,因為只有成就卓著的人才有能力對大學生大談“治學經驗”,而老教授只用了一句“我不是談治學,而是談‘自學’”就贏得了一片掌聲,引發了大學生們的敬佩之情。足以見得,幽默的語言多是令人驚嘆的語言。
19世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婦女們喜歡戴一種高高聳起的帽子。她們進劇場看戲也不愿將帽子摘下,以致后排的觀眾被擋住了視線。這些后排的觀眾紛紛去找劇場經理提意見,于是經理上臺請在座的女觀眾將帽子摘下來,然而說了半天婦女們也不予以理睬。最后經理又補充了一句:“那么,這樣吧,年紀大一點的女士可以照顧,不必脫帽。”此話一出,全劇場的女士齊刷刷地把帽子摘了下來。
劇場經理幽默地說“年紀大一點的女士可以照顧,不必脫帽”,暗示出“如果你覺得自己年紀比較大,那就不用摘帽子”的意思,使得婦女們紛紛脫下了自己的帽子,因為誰也不想承認自己年紀大。試想,若劇場經理直接說“你們把帽子摘下來”,那就會得罪這些貴婦人。但劇場經理如此幽默一說,就顯得很詼諧,他的話也更容易被接受,自然也更容易親近了。
有一次,90多歲的民謠學家鐘敬文和朋友們一起參加一個宴會。酒菜上來之后,他站起來說:“你們吃吧,我是個無‘齒’之徒,對付不了這些東西。”大家聽后,都發出了善意的笑聲,隨后少了一些拘謹,多了一些隨意。過了一會兒,老先生特地要了一份湯面,他自嘲道:“我是欺軟怕硬,你們千萬別學我啊!”老先生說的這句話既對自己“搞特殊”做了一個比較好的解釋,同時又避免了給別人帶來的不便,打破了窘迫尷尬的局面,從而讓整個宴會充滿了和諧的氣氛。
或許,在宴會中,許多人對這樣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多少有一點敬畏,少一份親近。而老人如此幽默表達,讓自己變得和藹可親,一時之間,這個風趣的老頭與大家的心理距離被拉近了。
在生活中,我們都愿意和談吐幽默的人打交道。因為幽默的人會給人一種很自然的親切感,他們的語言能夠給我們帶來歡樂和美的享受。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個有風度、有素養、有魅力的人。要想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僅僅依靠學識和修養遠遠不夠,幽默風趣也是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句幽默的話能夠快速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可以很快地給對方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