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來自媽媽的點滴教育
培養和教育孩子是一項艱苦而偉大的工程。面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各種挑戰,獨生子女的培養和教育是擺在每位媽媽面前的一道嚴峻課題。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伴隨每個人直到永久。
母親,在每一個孩子的人生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不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承擔著對孩子的搖籃教育,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關系到孩子的終生教育。
母親培養孩子健康成長,其過程繁雜而有趣,重點不是在如何養大,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德。怎樣教育好孩子是許多媽媽最為關注和頭疼的事情。其實,媽媽們想教育好一個孩子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兌現的,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行動做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責任感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出于好奇,總會很積極地幫著媽媽干些事情。可當他慢慢長大后,媽媽吩咐他做一些事情時他總是懶于去做。這時很多的媽媽就會因為疼愛孩子而包辦所有的事情。其實,媽媽這樣做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責任感。所以,平時媽媽們應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擦地、刷碗、倒垃圾等家務。
不失時機地去鼓勵孩子
作為媽媽,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也有利于增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同時也有利于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媽媽看到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鼓勵他,耐心引導他,以實際行動支持他。這樣,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
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尊嚴
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媽媽要學會尊重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媽媽不要在別人面前訓斥、指責孩子,要給孩子留一份尊嚴。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個適當的時機和孩子溝通,盡可能地用積極的方法,鼓勵、提醒孩子,讓孩子自覺地朝家長預期的方向發展。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媽媽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應鼓勵孩子挑戰自我,增強自信。
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挫敗感訓練
媽媽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挫敗感,這樣有利于孩子在挫折與失敗面前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的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家里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一遇見困難就有大人去解決,孩子從小就沒機會獨立去面對困難,以致造成孩子心理承受力的脆弱,獨立面對困難時就變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時,父母從不去扶他起來,為的就是從小培養孩子面對困難的能力,讓孩子變得有韌性。
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
媽媽要注重與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氛圍,了解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克服困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及時更正他的不良習慣和品行。很多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把在班上的一些事情講給媽媽聽,媽媽要通過評判孩子所講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美與丑、對與錯。如果孩子喜歡上某一個歌星或影星,媽媽要和他一起收看有關的節目,并且加以分析,同時要告訴他,只能喜歡,不能盲目崇拜。
教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
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受不了任何打擊和委屈。這也是許多花季悲劇產生的原因。孩子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矛盾,這時,媽媽應告訴他要學會寬容。當然,也不能一味地忍讓,對方有錯誤要明確指出,然后告訴他“我不計較,我們還是好朋友”,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大大咧咧的性格。這種性格會使孩子在以后深受朋友們的喜愛。
多給孩子充充電
有益的閱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營養注入,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一生有益。因此,媽媽在有空的時候別忘了多帶孩子去書店轉轉。當然,并不是每次去都要買書,而是要利用去書店的機會,增加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間,要讓孩子知道讀書不僅僅可以獲得知識,還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
如果媽媽們掌握了正確的教育方法,那么,教育起孩子來就顯得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