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在世界上,所受的教育是多元化、多形式、多樣性的,而母親教育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母親教育既是一種必要的教育形式,同時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內容。就教育形式而言,母親對孩子的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種教育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母親教育同其他教育不同,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特異性教育。
但我國目前的母親教育總體現狀令人擔憂,很多作為教育者的母親不能成為良好的、合格的教育者。孩子的心理障礙、情感缺欠、人格扭曲等問題,很多源于家庭中母愛的扭曲和教育不得法。母親“愛河泛濫”,對孩子投入的關懷過于密切,也就是所謂的“溺愛”,往往是孩子出現心理障礙的首要根源。有調查顯示,29.6%的家庭存在關愛過度現象,其中有70%的媽媽承認自己對孩子有一定程度的溺愛和嬌慣。引人思考的是,許多母親一方面溺愛孩子,一方面又對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頗有微詞,同時也承認自己的教育失誤,84%的母親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59%的母親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于溺愛。
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過分的愛護或許就變成了溺愛。實際上,溺愛并非“愛”,而是一種剝奪,孩子在處處受到家人呵護的同時,也喪失了自信和自理能力的培養,當問題真正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孩子往往會不知所措甚至表現得軟弱無能,這種問題在男孩身上尤其明顯。在獨生子女家庭占多數的當代社會,個別家庭中兒子與母親的關系過于親密,由此引發了“戀母情結”的產生。心理專家表示,“戀母情結”是錯誤家教和母親對兒子過分溺愛的直接產物,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會衍生出不正常的母子關系,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男孩的個性發展。弗洛伊德曾說過“過分戀子易誘發‘戀母情結’”,孩子們出現“戀母情結”,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養育方式上。這些孩子通常有喜歡依賴歲數比他們大的人的共同特征,并且多數在同齡人中顯得孤僻不合群,缺乏男孩子的陽剛之氣等。
除此之外,在母親溺愛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還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頑劣性格。這類孩子難以為他人著想,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為榮,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過分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對他人冷漠無情。
現在,越來越多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如何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引導卻日漸成為新的關注話題。許多父親忙于工作賺錢,母親便一手掌握教育大權。殊不知,這樣最易導致教育失衡。父愛與母愛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母親不能“一手遮天”,事無巨細地將孩子全部“捏”在手心里,而是應該留給父親適當的教育空間,留給孩子獨立思考行動的機會。對孩子一時的放縱,可能是其將來任性妄為的導火線,寬容與溺愛的尺度往往難以合理拿捏,本書給廣大處于困惑中的媽媽一個良好的指導,當個慈愛而不失嚴格的媽媽并非難事,從而正確發揮媽媽的作用,當好孩子們人生道路上的首任合格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