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卷 河渠書[1]第七
中國古代記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當然要數《尚書·禹貢》。但是,它還不是專記水道,其中有導山、導水兩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山海經》中的山經、海經等,都大體相似。專門記水道源自《史記·河渠書》,此例一開,不但正史、地方志將水道列為專節,還出現了如《水經注》那樣的專門巨著,蔚成古代地理書的一個大類,這意義實在非同小可。
《河渠書》的內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對現有河渠做靜態描述,如像《水經注》那樣,分別記述某水系有某支流,發源某處,流經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而是主要通過河道的開鑿、治理過程,闡述人們變水害為水利的偉大斗爭。一般說來,這項活動有三部分內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對許多成功的事實和經驗做了詳細記述,同時他還懷著滿腔郁憤,對于豪門的阻撓、氣數等迷信思想的干擾做了揭露,從而對漢代弊政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司馬遷為寫《河渠書》曾做過大量、長期的實際考察和研究,所以,寫來不但真實性強,許多地方三言兩語,恰中肯綮。如寫井渠的開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敗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確反映了該地區的土壤、地形特征。為寫禹跡,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實地踏勘,而后悟出禹為何不徑挽黃河東行入海,反而使它東北流入渤海灣的原因。他說,這是由于自朔方至龍門一段,地勢高,水流急,孟津以東地勢漸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災。所以,把它引入魯西北的高地,以減小水勢。這是一個很少有人提出的問題,司馬遷不但提出來,還給了正確的解答。
【原文】
《夏書》[2]曰:禹抑[3]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4]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5],山行即橋[6]。以別九州[7],隨山浚川[8],任土作貢[9]。通九道[10],陂九澤[11],度九山[12]。然河[13]災衍溢,害中國[14]也尤甚。唯是為務[15]。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16],南到華陰[17],東下砥柱[18],及孟津[19]、雒汭[20],至于大邳[21]。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22],水湍悍[23],難以行平地,數為敗[24],乃廝二渠[25]以引其河。北載[26]之高地,過降水[27],至于大陸[28],播為九河[29],同為逆河[30],入于勃海[31]。九川既[32]疏,九澤既灑[33],諸夏艾安[34],功施[35]于三代。
【注釋】
[1]河渠書:本篇敘述從夏禹到漢武帝時期水利事業發展的歷史,是《禹貢》之后的又一篇水利史專著。
[2]夏書:《今文尚書》中的《禹貢》《甘誓》兩篇是記載夏代史事之書,稱為《夏書》。
[3]抑:治。
[4]載:乘載。
[5]蹈:踏。毳:通“橇”,古代在泥路行走所乘之具。《集解》引孟康說,橇形象簸箕,適合在泥上爬行。
[6]即:則。橋:登山的轎。“橋”是“轎”的假借字。
[7]別:區分。九州:傳說禹治水后劃分天下為九州。據《禹貢》,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8]隨山浚川:順著山勢的高下來疏浚河道。浚,疏通。
[9]任土作貢:根據各地土地的肥瘠多少,制定貢賦。任,依據。
[10]通九道:開通九州的道路。
[11]陂(bēi)九澤:給九州的湖泊修筑堤防,不讓泛濫。陂,障遏,堵塞,指修筑堤防。
[12]度(duó)九山:測量九州的山勢,以便疏通水道,開通道路。
[13]河:黃河。衍溢:泛濫。
[14]中國:指黃河中下游一帶。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中下游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
[15]唯是為務:唯以此(治理黃河)為當務之急。是,此。
[16]積石:指大積石山,在今青海省南部。黃河流經此山。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及陜西省韓城市東北,跨黃河兩岸。黃河至此,兩岸懸崖壁立,巨濤奔流其間,形如闕門,傳說是大禹治水所開。
[17]華陰:華山北面。漢始置華陰縣,即今陜西省華陰市。
[18]砥柱:即砥柱山,又名三門山。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之中。以山在水中若柱,故名。因修三門峽水庫,現已炸毀。
[19]孟津:古黃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
[20]雒汭(luò ruì):古地區名,亦名洛口。指雒水(今洛河)入古黃河處。在今河南省鞏義市境內。
[21]大邳:山名。在今河南省浚縣東南。
[22]于是:當時。“于”是“當”的意思,“是”為“時”的假借字。本文中的“于是”,有的作“當時”講,有的作連詞“于是”用,由上下文意而定。所從來者高:是說黃河從地勢高的地方流來。
[23]湍(tuān)悍:水勢湍急而兇悍。
[24]數(shuò):多次。敗:害;災害。
[25]乃:于是。廝:分。二渠:禹導河至于大邳山后,分黃河為兩支,以泄其湍激之水勢。其一為黃河主流;其一即漯水,一名漯川。故道自今河南浚縣西南別黃河,東北流經濮陽、山東范縣、莘縣、聊城、臨邑、濱州市濱城區等境入海。今山東省徒駭河即古漯水的殘余而稍有變遷。
[26]載:乘,登。
[27]降水:(清)胡渭以為是古漳、絳二水的通稱。絳水乃濁漳水上游,源出今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東流入漳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曲周區間注入古黃河。
[28]大陸:古澤藪名。即大陸澤,又名巨鹿澤。在今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隆堯縣、巨鹿縣之間。源出內丘以南,太行山區的河流都匯注于此,今已淤成平地。
[29]播:分。九河:據《爾雅·釋水》說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鉤盤、鬲津九條河,今已不能確指。今人多主張九河不一定是九條河,而是古時黃河下游許多支派的總稱。
[30]同為逆河:是說黃河“播為九河”之后,又合而為一,名為“逆河”。同,匯合。據梁啟超考證,逆河在今天津市,及河北滄縣、鹽山,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無棣縣等境。
[31]勃海:即今渤海。
[32]九川:指九州的大川。《索隱》以為即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既:已。
[33]九澤:九州的湖泊。灑:劃分。
[34]諸夏:古代泛稱中國為諸夏。艾(yì)安:太平無事。
[35]施(yì):延續。
【原文】
自是[1]之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2],以通宋、鄭、陳、蔡、曹、衛[3],與濟、汝、淮、泗會[4]。于楚[5],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6],東方則通溝[7]江淮之間。于吳[8],則通渠三江、五湖[9]。于齊[10],則通菑濟[11]之間。于蜀[12],蜀守冰鑿離碓[13],辟沫水[14]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15]。此渠[16]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17],百姓饗[18]其利。至于所過[19],往往[20]引其水,益用溉田疇[21]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22]數也。
【注釋】
[1]是:此,指大禹治水。
[2]滎(xínɡ)陽:在現在的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戰國時韓為滎陽邑,秦置縣。鴻溝:古運河名。約在戰國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通。
[3]宋:諸侯國名。周朝封國,前286年為齊國所滅。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帶。鄭:諸侯國名。前806年鄭武公立國,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在今河南新鄭市一帶。陳:諸侯國名。周朝封國,建國于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前478年為楚所滅。蔡:諸侯國名。曾建都于今河南省上蔡縣。后多次遷都。前447年為楚所滅。曹:諸侯國名。建都于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西南。前487年為宋所滅。衛:諸侯國名。曾先后建都于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濮陽。
[4]濟:濟水,古水名。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河北部分源出河南省濟源市西王屋山,河南省部分本系黃河的一個支脈,河道幾經變遷。汝:汝水,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省北汝河,下游東沅水(今洪河),南經上蔡縣至遂平縣又東會深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縣以下的洪河。淮:淮水。即今淮河。泗:泗水,古水名。因其四源合為一水,故名,即今泗河,但河道有變遷。會:匯合。
[5]于:在。下文“于吳”“于齊”“于蜀”的“于”均同。楚:指楚國。
[6]西方:楚國的西部。下文的“東方”即楚國的東部。漢水:又名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今陜西寧強縣北蟠冢山。初出山時名漾水,東南經勉縣為沔水,東經原褒城縣(已撤銷,詳見第一冊第58頁注),合褒水,始為漢水。東南流經陜西、湖北至武漢入長江。云夢:即云夢澤。野:郊野,這里泛指漢水與云夢澤之間的地方。
[7]溝:指邗溝。古運河。春秋時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在江淮間開鑿。
[8]吳:指吳國。在現在的江蘇省境內,前473年為越所滅。建都今江蘇省蘇州市。
[9]三江:三江的說法很多,但都很牽強。近人多認為三江是長江下游眾多水道的總稱,并非確指某三條水。“三”,古人常用來表示多數。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帶所有的湖泊,并非實指某五個湖泊。
[10]齊:指齊國。
[11]菑(zī):通“淄”。水名,即今淄河。發源于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東北流經淄博市臨淄區東,北上合小清河入海。濟:指濟水。
[12]蜀:指戰國時期泰國的蜀郡。在今四川省境內,治今成都市。
[13]守:郡守。冰:即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約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在任期間,主持興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鑿:鑿開;挖通。離碓:即離堆。
[14]辟:通“避”。沫水:即今大渡河。
[15]穿二江成都之中:岷江上游,流經川北山區,水流湍急,挾帶著大量泥沙。岷江進入灌縣(今都江堰市)以后,就進入成都平原,水流突然變緩慢,泥沙在灌縣地方壅積,河床墊高,容易泛濫,以致平原地區常鬧水災。在李冰主持下,成都平原的勞動人民在灌縣附近把岷江分為郫江(即內江)和檢江(即外江)兩支,使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16]此渠:指這一段提到的鴻溝、邗溝等所有人工開鑿的溝渠水道。這些溝渠水道,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先后開鑿的。
[17]溉浸:灌溉。
[18]饗:通“享”。
[19]所過:渠道所經過的地方。
[20]往往:到處;處處。
[21]益:增加。田疇:田地;農田。
[22]然:承接連詞,和“則”差不多,譯為“就”或“便”。莫足:不能;無法。
【原文】
【注釋】
[1]西門豹:戰國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時鄴令。漳水:有清漳河、濁漳河兩源,均出自山西省東南部,在河北省南部匯合后稱漳河,東南流入衛河。鄴:古都邑名。
[2]河內: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鄴屬河內。
【原文】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1],欲罷之[2],毋令東伐[3],乃使水工鄭國[4]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5],并北山東注洛[6]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7],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8],卒使就[9]渠。渠就,用注填閼[10]之水,溉澤鹵之地[11]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12]。于是關中為沃野[13],無兇年[14],秦以[15]富強,卒并諸侯[16],因命曰鄭國渠[17]。
【注釋】
[1]韓:韓國。戰國七雄之一。秦:秦國。好(hào)興事:喜歡興辦各種事業。
[2]罷(pí):通“疲”。之:代詞,指秦國。
[3]毋:不。東伐:指向東方攻打韓國。
[4]使:派遣。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員。鄭國:戰國末水利家。
[5]涇水:水名。上游兩源:北源出自今甘肅省平涼,南源出自甘肅省華亭,至甘肅省涇川匯合,東南流至陜西省彬州市,再折而東南至高陵南流入渭河。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是說從中山(又名仲山,在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即焦獲澤,在今涇陽北)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
[6]并(bànɡ):通“傍”,挨著;沿著。北山:泛指關中平原北面諸山。洛:洛河,即北洛河。發源于今陜西省定邊縣東南,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至洛川納沮河,又流經蒲城,到大荔南合渭河后,東入黃河。
[7]中作: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覺:發覺。
[8]然:是;對。
[9]卒:終于。就:成就;完成。
[10]注:引。閼:通“淤”,填閼,淤泥。填閼之水,指含有淤泥、十分渾濁的水。這種水可以降低土地的鹽堿含量。
[11]澤鹵之地:鹽堿地。
[12]鐘:六斛四斗為一鐘。
[13]關中:指關中平原。沃野:肥沃的田野。
[14]兇年:荒年。
[15]以:因此。
[16]并:吞并。諸侯:指關東六國。
[17]命:命名。鄭國渠:自中山引涇水西至瓠口,然后沿北山南麓向東伸展,經今三原、富平等縣地,穿過許多縱流的小河,從今大荔縣東南,注入洛水。
【原文】
漢興三十九年[1],孝文時河決酸棗[2],東潰金堤[3],于是東郡大興卒塞[4]之。
【注釋】
[1]漢興三十九年:時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從劉邦初為漢王時算起,至此整三十九年。
[2]孝文:即漢文帝劉恒,前180—前157年在位。孝文時,指文帝十二年。酸棗: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延津縣西南。
[3]東潰:西漢時的黃河故道自現在的河南省浚縣西南為東北流向,南岸的堤防潰決,水流向東,因此稱“東潰”。金堤:西漢時東郡、魏郡、平原郡界內黃河兩岸,都有石筑的大堤,高者至四五丈,因修筑得很堅固而被稱為金堤。此次東潰金堤在東郡白馬(今河南省滑縣境)。
[4]東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興:征發。卒:民夫。塞:堵塞。
【原文】
其后四十有余年[1],今天子元光[2]之中,而河決于瓠子[3],東南注鉅野[4],通于淮、泗[5]。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6]興人徒塞之,輒復[7]壞。是時武安侯田蚡[8]為丞相,其奉邑食鄃[9]。鄃居河北[10],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11]之決皆天事,未易[12]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13]。”而望氣用數者[14]亦以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15]也。
【注釋】
[1]其后四十有余年:指漢文帝十二年黃河決堤之后四十多年。實際上漢文帝十二年到漢武帝元光三年河決于瓠子,僅有三十六年。
[2]今天子:指漢武帝劉徹。前141—前87年在位。司馬遷為漢武帝時人,故提到漢武帝時稱“今天子”或“天子”。元光:漢武帝年號。前134年至前129年。元光之中,指元光三年(前132)。
[3]瓠子:地名,亦稱瓠子口。在現在的河南省濮陽縣西南。
[4]鉅野:鉅野澤,又名大野澤。約在今山東巨野縣北部,今湮沒。
[5]通于淮、泗:黃河決口之后,水流入淮水、泗水等河。
[6]汲黯:西漢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人。漢武帝時任東海郡太守。后召為主爵都尉。鄭當時:西漢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人。武帝時曾為九卿。
[7]輒:隨即;馬上。復:又。
[8]武安侯田蚡(fén):西漢長陵(今陜西省咸陽東北)人。漢景帝王皇后同母弟。武帝時以貴戚封武安侯。曾任太尉、丞相,驕橫專斷。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
[9]奉邑:即食邑,采邑。鄃(shū):鄃縣,縣名。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
[10]河北:黃河以北。
[11]江河:這里是泛指,并不專指長江和黃河。
[12]未:不能。易:輕易。
[13]應天:與天意相合。
[14]望氣用數者:指方士、術士等。望氣,方士的一種占候術,望云氣以測吉兇。
[15]之:語氣助詞,用在“久”字之后,以補湊音節,無實在意義。不事復塞:不再從事堵塞黃河決口。
【原文】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1],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2],度六月而罷[3],而漕水道[4]九百余里,時有難處[5]。引渭穿渠起長安[6],并南山[7]下,至河三百余里,徑[8],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9]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10]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11]。”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12]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13],三歲而通。通,以漕[14],大便利。其后漕稍[15]多,而渠下之民頗[16]得以溉田矣。
【注釋】
[1]是時:此時,指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大農:大農令,九卿之一。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為大司農。主要掌管租稅錢谷鹽鐵等事。
[2]異時:往日;從前。關東: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漕粟:從水路運輸糧食。渭:即渭水。源出今甘肅省渭源縣西北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陜西省境,橫貫關中平原,東流至潼關,入黃河。從渭中上:從渭水西運京師長安。
[3]度(duó):估計。六月:六個月。罷:完;結束。指把漕粟運到長安。
[4]漕水道:漕運的水道。
[5]時:時時;時常。難處:難以行船之處。
[6]引渭穿渠起長安:據《水經注》說,在鄭當時主持下所修的漕渠是引昆明池(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水,傍南山(秦嶺)開渠,東至于黃河,不是引渭水。
[7]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
[8]徑:直。指路線直,距離短。
[9]渠下:因為渠緊臨終南山,山下有農田,故謂渠下。
[10]損漕:減少漕運時間。損,減少。
[11]得谷:多打糧食。
[12]徐伯:西漢齊郡(治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是當時的水利專家。
[13]穿:開鑿。漕渠:漕運之渠。
[14]以漕:用來漕運。
[15]稍:逐漸。
[16]頗:皆,多。
【原文】
其后河東守番係[1]言:“漕從山東[2]西,歲百余萬石,更砥柱之限[3],敗亡[4]甚多,而亦煩費[5]。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6]下,引河溉汾陰、蒲坂[7]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8],民茭牧其中[9]耳,今溉田[10]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11],與關中無異[12],而砥柱之東可無復[13]漕。”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14]。數歲,河移徙[15],渠不利[16],則田者不能償種[17]。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18],令少府以為稍[19]入。
【注釋】
[1]河東:郡名,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西省沁水縣以西、霍山以南地區。黃河進入陜西、山西兩省交界地區時,作北南流向,當時的河東郡位于黃河東邊,故名。守:即太守。番係:人名。當時為河東郡太守。
[2]山東:秦漢時期,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與“關東”的含義相同。漕從山東西,謂漕糧從山東地區西運。
[3]更:歷;經。砥柱:即砥柱山。限:險阻。
[4]敗亡:指物資損失和人員傷亡。
[5]煩費:耗費。
[6]汾:汾河。黃河支流。發源于今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南流至曲沃縣西折,在河津市入黃河。皮氏:縣名。治所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汾陰:縣名。治所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境,故在汾河之南而得名。
[7]蒲坂:縣名。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西蒲州鎮。
[8]故:本來。盡:都是。河壖:河邊地。棄地:荒地。
[9]茭牧其中:謂放牧牛馬,使食其中的茭草。茭,茭草,可喂牲口。
[10]田:耕種。
[11]谷從渭上:糧食沿渭水運上。
[12]與關中無異:是說從渭水運糧到京師,路程很近,和從關中各地運糧到京師沒有多少差別。
[13]無復:不再。
[14]作渠田:興修水渠,開墾田地。
[15]移徙:遷移;改道。
[16]不利:不能發揮作用。
[17]則:而。不能償種:是說收成很少,連種子的價值都收不回來。
[18]予越人:當時越人有徙居者,廢棄的渠田便給了他們。
[19]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制造,為皇帝的私府。稍:小。
【原文】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1]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2]。湯問[3]其事,因[4]言:“抵蜀從故道[5],故道多阪[6],回遠[7]。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8],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9]上沔入褒,褒之絕水[10]至斜,間[11]百余里,以車轉[12],從斜下下[13]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14],山東從沔無限[15],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16]之饒,擬于巴蜀[17]。”天子以為然,拜[18]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19],而水湍石[20],不可漕。
【注釋】
[1]人有:有人。上書:古時臣下或官吏用文字向帝王或上官陳述意見或建議稱上書。通:開通。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而得名。兩水同出秦嶺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舊褒城縣北十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眉縣西南三十里。漢武帝時曾征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沒成功。褒斜道自漢以后長期為往來秦嶺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
[2]事下:皇帝把事情交給大臣去擬議叫“事下”。御史大夫:官名。秦漢時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主要職務為監察、執法,兼掌重要文書圖籍。張湯(?—前116):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漢武帝時歷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用法嚴峻。曾與趙禹共定律令。建議鑄造白金(銀幣)及五銖錢,支持鹽鐵官營,制定“告緡令”,以打擊富商大賈。因被朱買臣等陷害,自殺。
[3]問:有的本子作“阿”。王先謙說,“阿”字因形近而誤為“問”。當據改作“阿”。阿,阿諛,奉承,迎合。
[4]因:于是,就,便。
[5]抵:至;到。蜀:蜀郡。故道:又名陳倉道。起自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西南行出散關,沿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折而東南入褒谷,出抵漢中。道雖迂遠,以坡度較平緩,自古以來為往來秦嶺南北的通道。
[6]阪:山坡。
[7]回遠:繞遠。
[8]沔:沔水。本為漢水的上游,后因通稱漢水為沔水。
[9]南陽: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10]絕水:指源頭(河流的發源處)。
[11]間:間隔。
[12]轉:陸運。
[13]下下:《漢書·溝洫志》無后一“下”字,《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是衍文,應刪減。
[14]漢中:即漢中郡。致:運到。
[15]無限:無所阻隔。
[16]褒斜:指褒水、斜水流域。竹箭:一名蔡,小竹,可以作箭桿。
[17]擬:比。巴蜀:巴郡和蜀郡,包括今四川省全境。
[18]拜:授官。
[19]便近:既方便又近。
[20]而:但。水湍石:當作“水多湍石”。《史記會注考證》說,神田(喜一郎)抄本有“多”字,與《漢書·溝洫志》相合。當補。湍石,湍流激石。
【原文】
其后莊熊羆[1]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2]。誠[3]得水,可令畝十石。”于是為發卒萬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4]山下:岸善崩[5],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6]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以絕[7]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8]。井渠之生[9]自此始。穿渠得龍骨[10],故名曰龍首渠[11]。作之十余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12]。
【注釋】
[1]莊熊羆:人名。
[2]臨晉: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朝邑舊縣東南。重泉:縣名。鹵地:鹽堿地。
[3]誠:果然。
[4]徵:縣名。在現在的陜西省澄城縣西南。商顏:山名,即今鐵鐮山。在今陜西省大荔縣北。
[5]岸善崩:是說商顏山下的土質松疏,渠岸容易崩塌。
[6]往往:一處一處地。
[7]:水向下流。絕:通過;越過。
[8]東至山嶺十余里間:與上文相連是說,井渠從商顏山下修起,越過商顏山,向東修到距離山嶺十余里的地方。
[9]生:產生;出現。
[10]龍骨: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
[11]龍首渠:此渠是漢武帝時為灌溉今陜西北洛水下游東岸一萬多頃鹽堿地而開鑿。渠自今澄城縣西南引北洛水東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渠經商顏山下,由于土質松散,渠岸易崩,故鑿井在井下開渠通水,長十余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井渠。漢朝人發明的這種井渠法未大成功,此法后由中國傳至西域及波斯。
[12]猶:依然;仍然。饒:利;好處。
【原文】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1]不登,而梁楚之地[2]尤甚。天子既封禪[3],巡祭山川[4],其明年[5],旱,干封[6]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7]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8],則還自臨[9]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10],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11]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12],以故[13]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14]。
【注釋】
[1]歲:年成。因以:因此。數(shuò):屢次;連年。
[2]梁楚之地:梁、楚均為西漢的封國。梁治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楚治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3]既:已。封禪:封建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禮。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稱“封”;在泰山南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稱“禪”。漢武帝舉行封禪典禮在元封元年。
[4]巡:天子到各地視察叫“巡”。武帝封禪后曾不斷出巡。山川:指名山大川。
[5]其明年:指武帝封禪后的第二年,即元封二年(前109)。
[6]干封:西漢方士有一種迷信說法,凡是帝王封禪后應連續三年不下雨,以便曬干祭壇之土。封,指封禪時所筑祭天之土壇。
[7]汲仁:汲黯之弟,曾為九卿。郭昌:云中(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人,曾任校尉。
[8]用事:行事。指行祭祀之事。萬里沙:即萬里沙祠。在今山東半島東萊市北。
[9]則:于是;便;就。自:親自。臨:到。
[10]沉白馬玉璧于河:這是一種祭祀水神之禮。
[11]薪:草。
[12]燒草:用草作燃料。
[13]以故:因此。
[14]而:于是;便;就。下:順流運輸。淇園:地名。古以產竹聞名,在今河南省淇縣附近。楗(jiàn):古代用以堵塞河決的埽(sào),以竹為之稱竹楗。據《元和志》,李冰曾做楗尾堰,以防江決。其法: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裝以石頭,一層層累起以堵水,此為下竹為楗之法。
【原文】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1]之不成,乃作歌[2]曰:“瓠子決兮將奈何[3]?皓皓旰旰兮閭[4]殫為河!殫為河兮地[5]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6]平。吾山平兮鉅野[7]溢,魚沸郁兮柏[8]冬日。延道弛[9]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10]遠游。歸舊川兮神哉沛[11],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12]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嚙桑浮兮淮、泗滿[13],久不反兮水維緩[14]。”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15],北渡迃兮浚[16]流難。搴長茭兮沉美玉[17],河伯許兮薪不屬[18]。薪不屬兮衛人罪[19],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20]水!林竹兮楗石菑[21],宣房[22]塞兮萬福來。”于是卒[23]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24],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注釋】
[1]悼:傷;痛;悲。功:事,指堵塞河決之事。
[2]歌:即《瓠子歌》,共二首。第一首寫河決瓠子,災情嚴重,堵塞決口,刻不容緩。第二首寫塞河本事,祝其功成來福。
[3]兮(xī):語氣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奈何:怎么辦。
[4]皓皓(hào):通“浩浩”,水盛大的樣子。旰旰(hàn):水盛大的樣子。閭:是“慮”的假借字。慮,大抵,大都。
[5]地:指梁、楚之地。
[6]已:止。吾(yú)山:指魚山。在現在的山東省東阿縣西南。當時大量開采吾山之石以塞黃河決口,所以慨嘆地說“吾山平”。
[7]鉅野:即巨野澤。
[8]沸郁:讀為“沸渭”。“沸渭”猶“紛紜”,盛多貌。柏:通“迫”,接近。柏冬日,是說時已近冬,黃河之水仍泛濫不止。
[9]延:有的本子作“正”,《漢書·溝洫志》作“正”,《水經注》亦作“正”。王先謙說,“延”是“正”的誤字。當改。弛:毀壞。
[10]騁(chěnɡ):奔馳。方:通“放”,恣意;放縱。
[11]歸舊川:水還舊道。神:這里指河神。哉:語氣助詞。相當于“啊”。沛:滂沛。形容神力的巨大。
[12]為:替。謂:告語。河伯:河神。
[13]嚙桑:地名,即嚙桑亭。在今江蘇省沛縣西南。浮:漂沒。滿:溢。
[14]反:通“返”。水維:河水的綱維,指河堤。緩:舒緩。指河堤崩潰。
[15]湯湯(shānɡ):水盛貌。激潺諼(chán yuán):水勢急疾。
[16]迃(yū):通“迂”,曲折;繞遠。浚:疏導。
[17]搴(qiān):取。茭(jiǎo):篾纜,即用薄竹片或蘆葦編成的大索,用來引致土石。沉美玉:是祭祀河神之禮。
[18]許:答應佑助。屬(zhǔ):接連。不屬,接濟不上,供應不及。
[19]衛人罪:東郡是戰國時期衛國的地方。所以這里把東郡人叫“衛人”。
[20]燒蕭條:草都燒盡,田野蕭條。噫乎:感嘆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唉”。御:抵擋;堵塞。
[21]林竹:即上文所說“下淇園之竹”。
,下。楗石菑:用竹楗和石菑來鞏固河堤。楗,樁。作動詞用,即“打樁”。石菑,打樁所用的石柱。
[22]宣房:武帝堵塞瓠子決口后,在瓠子堤上筑宮,名為“宣房”。這里用來指代瓠子決口。
[23]卒:終于。
[24]道河北行二渠:元封二年(前109),堵塞瓠子決口,河歸故道及其支流漯水,故稱“道河北行二渠”。
【原文】
自是之后,用事者[1]爭言水利。朔方[2]、西河[3]、河西[4]、酒泉皆引河及川谷[5]以溉田;而關中輔渠[6]、靈軹引堵水[7];汝南[8]、九江[9]引淮;東海引鉅定[10];泰山下引汶水[11];皆穿渠為[12]溉田,各萬余頃。佗小披山通道[13]者,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14]。
【注釋】
[1]用事者:猶言“有司”,指官吏。
[2]朔方:郡名。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設置。治所在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北)。管轄境地為相當今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
[3]西河:郡名。漢武帝元朔四年置。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境)。轄境相當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部、山西呂梁山、蘆芽山以西、石樓以北及陜西省宜川縣以北黃河沿岸地帶。
[4]河西:地區名。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
[5]酒泉:郡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置。治所在福祿(今甘肅酒泉)。川谷:指河流。
[6]輔渠:又稱六輔渠、六渠。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左內史兒(ní)寬的主持下,于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道小渠,以輔助灌溉鄭國渠所不能達到的高地。約起自今陜西省淳化縣西南,至涇陽西北的云陽鎮北。
[7]靈軹:即靈軹渠。漢武帝時,自今陜西省眉縣東北渭水北岸,引渭水東流經今扶風南,武功、興平、咸陽之北,至灞、渭匯合處東注渭水,稱為成國渠。堵水:徐廣說,一本作“諸川”。當據改。諸川,眾水。
[8]汝南:郡名。漢高祖劉邦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9]九江:郡名。秦置。治所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漢武帝時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
[10]東海:郡名。治所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北)。鉅定:澤名,即巨定澤。今山東省廣饒縣東北清水泊的前身。
[11]泰山:郡名。治所在博縣(今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南),后移治奉高(今泰安市泰山區東北)。汶(wèn)水:今稱大汶水或大汶河。發源于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北,西南流經古嬴縣南,又西南會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東平縣戴村壩,西流經東平縣南至梁山東南入濟水。
[12]為:以。
[13]佗:通“他”,即其他。披山通道:謂隨山勢造陂池以導水。道,通“導”。
[14]著:顯著;有名。宣房:指堵塞瓠子決口的水利工程。
【原文】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1],觀禹疏九江[2],遂至于會稽[3]太湟,上姑蘇[4],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5],行淮、泗、濟、漯、洛渠[6];西瞻蜀之岷山[7]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注釋】
[1]廬山:即現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的廬山。
[2]觀:觀察;實地考察。九江:長江水系的九條河。
[3]會稽:山名。在現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十二里。
[4]姑蘇:山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
[5]窺:看。迎河:即逆河。
[6]渠:河。
[7]瞻:觀望。岷山:在四川省松潘縣北,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
【譯文】
《夏書》上說:“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路過家不進門。陸地上行走坐車,水中行走坐船,泥路上行走踏橇,山路中行走乘轎。從而劃分九州疆界;隨著山勢疏通河流,根據土地實際決定貢賦級別;開通九州的道路,堵塞九州的沼澤,度量九州的山脈。然而黃河泛濫成災,危害中原地區尤其嚴重。只有治理黃河這件事是當務之急。于是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經過龍門,南到華陰縣,東下砥柱山和洛州河陽縣的孟津、雒汭,一直到大邳山。到達這里,禹認為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很高,水勢湍急迅猛,很難在平地通行,多次造成河堤敗壞,就開鑿兩道河渠用來導引黃河。往北通過高地流去,經過降水,到達大陸澤,分撥成九條支流,又匯合成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河已經疏通,九州的湖已經清理,整個華夏地區安寧了,功績延續到三代。”
從大禹治水以后,又從滎陽城下引黃河水向東南流,形成鴻溝,水流通過宋、鄭、陳、蔡、曹、衛各國,和濟水、汝水、淮水、泗水匯合。在楚地,西方有水渠連通漢水、云楚澤一帶,東方有邗溝連通江、淮之間。在吳地,開渠溝通三江、五湖。在齊地,則修渠連通菑水和濟水。在蜀地,蜀郡守李冰鑿穿離碓,避開了沫水的危害,在成都平原開通二江。這些渠道都可以行船,有多余的水就用來灌溉田地,百姓都享受渠水的利益。至于渠水經過的地方,常常開支渠引水灌溉農田,流入田地的水渠道要用萬億來計算,但是規模小不值得計數。
西門豹引漳水灌溉鄴郡的農田,使魏國的河內地區富裕起來。
韓國聽說秦國好興辦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無力對山東諸國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鄭國找機會游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今陜西省涇陽縣北)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余里,欲用來灌溉農田。渠未成,鄭國的目的被發覺,秦國要殺他。鄭國說:“臣開始是為韓國做奸細而來,但渠成以后確實對秦國有利。”秦國以為他說得對,最后命他繼續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淤積混濁的涇河水灌溉兩岸低洼的鹽堿地四萬多頃,畝產都達到了六斛四斗。從此,關中沃野千里,再沒有饑荒年成,秦國富強起來,最后并吞了諸侯各國,把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漢朝建立后三十九年,孝文帝時黃河堤決于酸棗縣,向東沖垮了黃河大堤,于是東郡派出了大量的士卒去堵塞決口。
此后過了四十多年,到本朝天子元光年間,黃河在瓠子決口,向東南流入鉅野澤,將淮河、泗水連成一片。于是天子命汲黯、鄭當時調發民夫、罪徒堵塞決口,往往堵塞以后又被沖壞。那時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他的奉邑是鄃縣,以鄃縣租稅為食。而鄃縣在黃河以北,黃河決口水向南流,鄃縣沒有水災,收成很好。所以,田蚡對皇帝說:“江河決口都是上天的事,不可輕易用人力強加堵塞,即便將決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云氣和以術數占卜的人也都這樣說。因此,天子很長時間沒有提堵塞決口的事。
那時,鄭當時任大司農職,說道:“往常從關東漕運的糧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運到長安估計要用六個月,水路全程九百多里,途中還有許多難行的地方。若從長安開一條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黃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條直道,容易行船,估計可使漕船三個月運到;而且沿渠農田一萬多頃得到灌溉。這樣既能減少漕運的兵卒,節省開支,又能使關中農田更加肥沃,多打糧食。”天子認為說得對,命來自齊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測地勢,確定河道走向,動員全部兵卒數萬人開鑿漕渠,歷時三年完工。通水后,用來漕運,果然十分便利。此后,漕渠漸漸多起來,渠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以水溉田的利益。
后來,河東守番係說:“從山東漕運糧米西行入關,每年一百多萬石,中間經過砥柱這個行船的禁限地區,有許多漕船船壞人亡,而且運費太大。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估計可以造田五千頃。這五千頃田原來都是河邊被遺棄的荒地,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種,估計可得糧食二百萬石以上。這些糧食沿渭水運入長安,與直接從關中收獲的沒有兩樣,而不再從砥柱以東漕糧入關。”天子同意他的意見,動員兵卒數萬人造渠田。幾年以后,黃河改道,渠無水,種渠田的連政府貸給的種子也難以償還。久而久之,河東渠田完全報廢,朝廷把它分給從越地內遷的百姓耕種,使少府能從中得到一點微薄的租賦收入。
以后有人上書,是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運的事,天子交給御史大夫張湯,張湯詳細了解后,說道:“從漢中入蜀向來走故道,故道有許多山坂大坡,曲折路遠。今若鑿穿褒斜道,山坂坡路少,比故道近四百里的路程;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漕船從南陽沿沔水上行駛入褒水,從褒水登陸到斜水旱路一百多里,以車轉運,再下船順斜水下行駛入渭水。這樣不但漢中的糧食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沒有禁限,比經砥柱漕運方便。而且褒斜地區的木材箭竹,其富饒可以與巴蜀相比擬。”天子認為有道理,封張湯的兒子卬為漢中郡太守,調發數萬人開出一條長五百多里的褒斜道。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但是水流湍急多石,不能通漕。
此后,莊熊羆說:“臨晉地區的老百姓愿意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來灌溉重泉以東原有的一萬多頃鹽堿地。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畝產量達到十石。”于是,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顏山下。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相互連通,使水通行。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里遠。從此,產生了井渠。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這條渠筑了十多年,頗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處。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澇沒有好收成,梁楚地區更為嚴重。天子既已封禪,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由于要曬干泰山封土而少雨。于是命汲仁、郭昌調發兵卒數萬人堵塞瓠子決口,阻止水澇,天子從萬里沙祠禱神以后,回來的路上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命群臣及隨從官員自將軍銜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當時,東郡百姓以草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園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楗。
天子既然親臨決河處,哀痛于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決口啊,有何辦法啊?水勢汪洋浩大,州閭都成了河!都成河了啊,大地不得安寧,人們無休此地挖土堵塞決口,可是眼看山都挖平了。決口仍然沒有被堵住,流入鉅野湖的水仍然泛濫不止,魚兒遍地都是啊,水已迫近天邊。河道廢弛啊水離常流,蛟龍因而馳騁啊,正打算遠游。水歸舊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禪啊怎知此事!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濫不止啊愁煞人。河浸嚙桑啊淮泗水滿,久不歸故道啊唯愿水流稍緩。”另一首是:“ 黃河浩浩蕩蕩啊,激起滾滾波濤,北渡迂遠啊,流急難疏浚。揭草埽于決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縱許息水啊奈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衛人獲罪,民燒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伐淇園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來。”于是,塞住了瓠子決河,在決口處筑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宣房宮。修兩條渠引河水北行,恢復了禹時的樣子,梁、楚地區重又得到安寧,沒有水災了。
從這以后,掌權的人爭著講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黃河和川谷的水用來灌溉田地;關中輔渠、靈軹渠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水;東海郡引鉅定澤的水;泰山腳下引汶水:都開掘水渠用來灌溉田地,各一萬多頃。其他小的水渠以及劈山鑿通水道的,多得說不完。但最著名的工程還是在宣房。
太史公說:我南行登上廬山,看過大禹疏導的九江,向東南走到了會稽太湟,登上姑蘇山,遠望五湖;向東考察了洛汭、大邳、迎河,巡視了引淮、泗、濟、漯、洛諸水的渠道;向西行瞻望了蜀地的岷山和離碓;向北行從龍門到達朔方。很有感觸:厲害呀,水可以得利,也可以為害呀!我隨從天子出行中也參加了背柴薪堵塞宣房的黃河決口,感嘆天子作的《瓠子》歌,因此寫下了《河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