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術

元遺山[1]在金元之際,為文宗,為遺獻,為愿修野史,保存舊章的有心人,明清以來,頗為一部分人士所愛重。然而他生平有一宗疑案,就是為叛將崔立[2]頌德者,是否確實與他無涉,或竟是出于他的手筆的文章。

金天興元年(一二三二),蒙古兵圍洛陽;次年,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帥崔立殺二丞相,自立為鄭王,降于元。懼或加以惡名,群小承旨,議立碑頌功德,于是在文臣間,遂發生了極大的惶恐,因為這與一生的名節相關,在個人是十分重要的。

當時的情狀,《金史》《王若虛[3]傳》這樣說——

“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弈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弈輩恃勢作威,人或少〔wǔ,不順從〕,則讒構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弈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4]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碑雖然“不果立”,但當時卻已經發生了“名節”的問題,或謂元好問作,或謂劉祁作,文證具在清凌廷堪[5]所輯的《元遺山先生年譜》中,茲不多錄。經其推勘,已知前出的《王若虛傳》文,上半據元好問《內翰王公墓表》,后半卻全取劉祁自作的《歸潛志》,被誣攀之說所蒙蔽了。凌氏辯之云,“夫當時立碑撰文,不過畏崔立之禍,非必取文辭之工,有京叔屬草,已足塞立之請,何取更為之耶?”然則劉祁之未嘗決死如王若虛,固為一生大〔diàn,白玉上面的斑點,喻人的過失、缺點〕,但不能更有所推諉,以致成為“塞責”之具,卻也可以說是十分晦氣的。

然而,元遺山生平還有一宗大事,見于《元史》《張德輝傳》[6]——

“世祖在潛邸,……訪中國人材。德輝舉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壬子,德輝與元裕北覲,請世祖為儒教大宗師,世祖悅而受之。因啟:累朝有旨〔juān,除去,免除〕儒戶兵賦,乞令有司遵行。從之。”

以拓跋魏的后人,與德輝請蒙古小酋長為“漢兒”的“儒教大宗師”,在現在看來,未免有些滑稽,但當時卻似乎并無〔zǐ,說人壞話〕議。蓋蠲除兵賦,“儒戶”均沾利益,清議操之于士,利益既沾,雖已將“儒教”呈獻,也不想再來開口了。

由此士大夫便漸漸的進身,然終因不切實用,又漸漸的見棄。但仕路日塞,而南北之士的相爭卻也日甚了。余闕[7]的《青陽先生文集》卷四《楊君顯民詩集序》云——

“我國初有金宋,天下之人,惟才是用之,無所專主,然用儒者為居多也。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雖執政大臣,亦以吏為之,……而中州之士,見用者遂浸寡。況南方之地遠,士多不能自至于京師,其抱才缊者,又往往不屑為吏,故其見用者尤寡也。及其久也,則南北之士亦自町〔qí,田園中分成的小區〕以相訾,甚若晉之與秦,不可與同中國,故夫南方之士微矣。”

然在南方,士人其實亦并不冷落。同書《送范立中赴襄陽詩序》云——

“宋高宗南遷,合淝遂為邊地,守臣多以武臣為之。……故民之豪杰者,皆去而為將校,累功多至節制。郡中衣冠之族,惟范氏,商氏,葛氏三家而已。……皇元受命,包裹兵革,……諸武臣之子弟,無所用其能,多伏匿而不出。春秋月朔,郡太守有事于學,衣深衣,戴烏角巾,執〔biān,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果品等的竹器〕〔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爵,唱贊道引者,皆三家之子孫也,故其材皆有所成就,至學校官,累累有焉。……雖天道忌滿惡盈,而儒者之澤深且遠,自古然也。”

這是“中國人才”們獻教,賣經以來,“儒戶”所食的佳果。雖不能為王者師,且次于吏者數等,而究亦勝于將門和平民者一等,“唱贊道引”,非“伏匿”者所敢望了。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及次日,上海無線電播音由馮明權先生講給我們一種奇書:《抱經堂勉學家訓》(據《大美晚報》)。這是從未前聞的書,但看見下署“顏子推”,便可以悟出是顏之推《家訓》中的《勉學篇》了。曰“抱經堂”者,當是因為曾被盧文弨[8]印入《抱經堂叢書》中的緣故。所講有這樣的一段——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汝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這說得很透徹:易習之技,莫如讀書,但知讀《論語》《孝經》,則雖被俘虜,猶能為人師,居一切別的俘虜之上。這種教訓,是從當時的事實推斷出來的,但施之于金元而準,按之于明清之際而亦準。現在忽由播音,以“訓”聽眾,莫非選講者已大有感于方來,遂綢繆于未雨么?

“儒者之澤深且遠”,即小見大,我們由此可以明白“儒術”,知道“儒效”了。

五月二十七日。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北平《文史》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名唐俟。

注釋

[1] 元遺山(1190—1257):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金代文學家,秀容(今山西沂州市)人。著有《遺山集》。

[2] 崔立(?—1234):金代將陵(今山東德州)人。曾叛變于元。

[3] 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金代文學家,藁城(今屬河北)人。金亡不仕,自號滹南遺老,著有《滹南遺老集》。

[4] 劉祁(1203—1250):山西渾源人,金代太學生,入元復試后征南行省辟置幕府。著有《歸潛志》,多記金末故事。

[5] 凌廷堪(1757—1809):清代經學家,安徽歙縣人。著有《校禮堂文集》《元遺山先生年譜》等。

[6] 張德輝(1195—1274):金末冀寧交城(今屬山西)人,元世祖時任河東南北路宣撫使。

[7] 余闕(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原出唐兀族(色目人),元順帝時進士,官至淮南行省左丞。有詩文集《青陽先生文集》。

[8] 盧文弨(1717—1796):清代經學家、校勘學家,浙江杭州人。校勘的古籍有《抱經堂叢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宁化县| 通山县| 百色市| 兴城市| 青龙| 荥经县| 营口市| 东丰县| 饶平县| 昌黎县| 嘉禾县| 中西区| 湖州市| 黔江区| 黔江区| 南岸区| 化州市| 宜宾县| 安平县| 淳安县| 安远县| 滨州市| 崇文区| 黄山市| 溧阳市| 凌源市| 桑日县| 谷城县| 沈丘县| 临沂市| 屯昌县| 琼结县| 平阳县| 曲沃县| 杂多县| 田林县| 凌海市| 沈丘县| 察雅县|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