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稅: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會做蠢事
- 水木然
- 1634字
- 2021-11-11 17:48:47
決定一個“認知”的兩大因素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取決于兩大要素:第一,知識量的多少,這取決于一個人“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第二,邏輯推理能力,這取決于一個人“處理”有效信息的效率。
一
知識量的多少
這個時代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而且呈現爆炸式的狀態,我們必須接納足夠多的有效信息,才能找出信息之間的聯系,從而挖出規律,找到本質。
一個人接納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學習方式,決定了他每天能接納多少數量的有效信息。
比如,看視頻和讀書相比,兩者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差別非常大。
我們在看視頻的時候,易于受到干擾。
首先,如果你覺得這段視頻是無效信息,就想快進,但是只要一快進就不知道中間落下了什么,你需要反復嘗試著去快進,這影響你接收有效信息的效率。
其次,如果你覺得某一段話特別有價值,你想做個記號或者畫個重點,但這很難在視頻上進行,你可能需要重新寫字或打字才能記下來,這又影響了你的觀看效率。
最后,視頻里面有很多聲音、畫面、色彩的渲染,這些都屬于輔助信息,帶有濃重的個人情感色彩,比如主持人、解說員的情緒等,它會干擾你辨別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信息。
當然,這些輔助信息也有價值,它會讓你在學習的時候不至于那么枯燥,讓有效信息更加形象。但也正是這種輔助渲染喧賓奪主,讓太多人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把情緒當成意見、把偏見當成道理、把故事當成真相。
這就是視頻化時代的副作用:越來越多的人被主播一步步地帶偏,活在自己的妄念里,看不到真相,然后被他人忽悠,活得糊里糊涂。
而讀書接收有效信息的效率就比看視頻大多了,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每個人接納信息的速度不一樣,有的人可以一目十行,有的人只能一目三行。但是沒關系,書不會影響你的效率,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去閱讀。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利用微信進行溝通的時候,非常害怕有的人上來就給你發好幾段60秒的語音,因為聽起來太累了,稍不留神就得重來,有時還要擔心被別人聽到。如果在微信里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又會出現很多錯別字,讓我們擔心信息誤解,結果轉換完還得再聽一遍,這就大大地影響了我們接收信息的效率。
其次,書里的文字沒有流動的畫面、沒有聲音。這可以讓我們專心致志地去提取那些有效信息,讓我們沉浸在信息中去思考,也容易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文字是思想最基本的邏輯,人類所有的思想都會以文字的形式儲存下來。比如無論多么經典的演講、電影,我們最后都會以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去剖析它的內核思想。所以,讀書是最容易抓住核心精髓的。
比如任正非的總裁辦文件,從來都是以文字的形式發出。重要的信息都必須以文字的形式呈現,才能讓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到。
世界上最難的事有兩個:第一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別人的大腦中;第二是把別人的錢拿到自己的口袋里。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做到第一點才有第二點,這也是商業活動的不二法門。
記住,文字是人類思想展現的最好方式,也是人類抓取有效信息的最好方式。
美國投資家芒格認為,“常識”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他所說的“常識”指的就是有效信息。
這些信息看似很簡單,平常人都能掌握,其實恰恰相反,絕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追逐“訣竅”,或者被娛樂化的短視頻誤導,看似掌握了很多信息,其實大部分都是無效的。
所以,大部分人只不過是人云亦云之輩,他們被凌亂的信息包圍和沖擊,早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
邏輯推理能力
邏輯推理能力取決于一個人“處理”有效信息的效率。
處理就是“歸類”和“梳理”。處理信息就像我們收納衣服一樣,比如互相搭配的衣服要放到同一個盒子里,這個季節不再穿的衣服就整理一下放起來等。
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如果不善于歸類和整理,這些信息只能堆積在我們大腦里,不僅占用內存,還形成不了智慧。
我們必須學會每天處理這些輸入進來的信息,當你把信息梳理到一定程度后,你就會發現信息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進而能把整個世界都看清了。
一旦你擁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一眼看穿各種事物的本質,可以在各個領域之間自由穿梭。這種能力的最高境界,是由一滴水看到整個大海,由一棵樹而看到整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