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獲得成功,較高的智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較高的情商,因為情商反映了個體的社會適應性。而個體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情商,培養自己的成功特質。
一項針對52位成功人士的調查表明,他們大多具有以下特質:不斷學習的心態,務實的樂觀主義品格,堅定的信仰,保持好奇心,做事專注且善于任用人才,具備卓越的領導協調能力,能夠給予他人充分的信任。
成功人士的這些特質,其實反映了獲得成功所必備的情商要素,即積極的心態、樂觀的精神、創新意識、敏銳的判斷力和出色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些情商要素的重要性,已經被相應的心理學理論證明。
1907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物理學家卡爾森之間的一場賭約,讓人們知道了鳥籠效應的存在。這個建立于慣性思維和心理暗示原理的心理效應提示人們,要獲得成功,就要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積極尋求變化,突破自我設限,勇于面對并接受他人的不認可,在理智思考的同時,發現“鳥籠”內外存在的機遇,進而讓自己成功逆襲。
從羅賓·漢斯到工程師威利·卡瑞爾,正是不斷的努力,才有了卡瑞爾公式。這個源自面對最糟糕處境尋求解脫方法的心理效應,用他人的實踐為尋求幸福與成功的我們,送上了一劑“靈丹妙藥”。它提示我們,行走在人生路上,要獲得成功,不能一味地感嘆人性復雜、世事難料,更不能心生畏怯,而是要勇于面對有著諸多矛盾和險阻的現實生活,接受現實的殘酷,在磨煉意志的同時提升能力。
面對束手無策的逃避、怯難和畏懼等諸多負面心理和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馬蒂納·霍納在對“偽愚”和“成功恐懼”的心理進行分析后,指明正是約拿情結讓個體在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縮。約拿情結這一極具宗教色彩的心理效應告訴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就不能在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縮,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逃避成長,這樣會讓我們喪失上進心,無法承擔偉大的使命,失去成功的可能。
目標的存在讓個體獲得鼓勵,不斷奮進。不過,一旦目標成為前行路上沉重的負擔,它就會失去激勵作用,成為阻礙個體走向成功的“絆腳石”。為此,圍繞著目標和成功,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繼而提出了動機理論。在此基礎上,1967年,心理學教授埃德溫·洛克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了目標和動機之間的聯系,進而提出了洛克定律。洛克定律告訴我們,在成功的路上,與其感嘆人生的失敗,不如反思目標的合理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籃球架”,制訂合理的目標,讓自己在不斷地跳躍中,自我鼓勵,不斷奮進。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存在完全一樣的兩個人。造成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一個是決定個體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性,另一個就是決定著個體自我調節能力的認知水平。為了探尋個性和認知水平對成功的影響,心理學家以化學家奧托·瓦拉赫的成功人生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瓦拉赫效應。這一心理效應提醒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獲得成功,首先就要明確自我價值,認識到自己的所長所短,在揚長避短的過程中找到生存之道、發展之理。
當競爭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現象,當個體面對競爭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時,人類學家格爾茨在田園牧歌式生活中的發現,讓“內卷”一詞的使用范圍擴大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于是,基于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原理的內卷化效應就此成了網絡熱詞,它提醒我們,安于現狀只會讓我們如同陷入泥潭中的汽車,無謂地耗費能量,重復簡單的操作,失去前行的動力,浪費寶貴的人生。唯有讓自己不斷成長,才能提升應變能力,獲得突變式的發展。
無論身在何處,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埋怨命運的不公時,請試著了解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的馬太效應背后的心理機制。你會發現,我們之所以無法擺脫貧窮,屢遭失戀和失業的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時刻處于被暗示之中。唯有認識到充斥于周遭的不良暗示,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激勵自己,學會用積極取代消極,才能用成功打敗失敗。
在生活中,你是否一直力圖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最終卻發現,自己活成了他人期望或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當你對此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去讀一讀皮格馬利翁效應吧。你會發現,我們都在無意識中影響著他人,也在被他人影響著,人與人之間就是彼此協商、共同成就的。因此,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借助外界的評價激勵自己,而是要激發內在動機,讓自我期待催發前進的力量,如此方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活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權力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支配與服從的關系中。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圍繞權力與服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個體處于某種特定的情境時,會出于對權力的服從做出違背本心和違反道德倫理的行為。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米爾格拉姆效應。這一心理效應告訴我們,之所以有的人臣服于對方,失去自我,有的人無視權力,成為桀驁不馴之人,就是因為存在著對權力的尊崇或反抗心理。要想科學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手中的權力,就需要我們在正視服從命令這一人性本能的前提下,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以理性的態度分析客觀事物,于紛繁的情況中保持清醒,培養自己科學的認知態度,讓自己獲得綿綿不絕的力量。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另一個是被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自重感效應就是基于后者提出的一個心理效應。它表明,一個自重感被滿足的個體,會反過來認同并重視他人,以滿足他人的自重感。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恰當地運用自重感效應,在識別自身和他人的心理需求的同時,提升自我認知,讓自己和他人的自重感需求獲得滿足,從而提高人際溝通的質量,為自己的成長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因此,人際關系一直影響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為什么人際關系會對個體的成長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以艾略特·阿倫森為首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在人際關系中,每個人都喜歡、接納對自己友好的人,排斥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由此,互惠關系定律產生。這一定律指出,在人際交往中,投桃報李是最基礎的法則。你對待他人的態度,決定了他人對待你的態度。個體唯有與人相處時心懷感恩、互惠互利,才能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幫助自己,從而營造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收獲預期的成功。
哲學家蘇格拉底告訴我們:“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本書最后一章狄德羅效應提醒我們,貪欲是無止境的,個體只有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望,善于并愿意止欲,才能避免來自外界的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的壓力,才能不為非必要的物質所累,以至于“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偏離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最終讓“幸福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對于追求成功的我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請你暫時拋開塵世的喧囂,獨處一隅,翻開本書,在心理效應的解讀中,了解心理學家的成功之路,學習他人對心理學的成功運用,為自己的成功助力,讓自己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