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學的孕育
創業歷程
我1932年出生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大學的專業是無機化學。畢業后就職于日本古都京都的一家陶瓷瓶制造公司,當一名技術員。后來在幾位友人的支持下,于1959年,也就是在我27歲的時候,在京都創立了一家生產新型精密陶瓷的“京都陶瓷”公司。
雖然是白手起家,但我開發的新型陶瓷材料深受業界歡迎,京瓷也努力將這種材料應用于各個領域。
創業以來,京瓷充分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開發了各色各樣的產品,從各種精密陶瓷元器件到太陽能電池、醫用材料,以及手機、打印機、復印機等終端產品,京瓷已經成長為日本代表性的制造型企業之一。
在中國,京瓷已在上海、東莞市石龍鎮以及天津建立了制造基地,生產電子零部件、打印機、復印機和太陽能電池。
另外,在日本,還有一家同樣也是由我創辦的KDDI公司,京瓷是其第一大股東,KDDI從事長途電話和移動通信業務。
KDDI公司在通信行業的新準入企業中位居首位,現在已成為日本國內第二大通信運營商。
除此之外,京瓷還有賓館以及從事電腦系統服務等的企業群。從材料到零部件、元器件,從機器設備制造到通信、服務,像這樣業務涉及整條產業鏈、業務領域又如此廣泛的企業,我想在全球也是極為罕見的。
這些由我創建的企業集團,2009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達到約4.6萬億日元,稅前利潤約5000億日元。
在日本中小、中堅企業之中,有很多經營者想要學習我的經營思想。因此,從1983年起我就義務傳授我的經營哲學,并以“盛和塾”這種經營塾的形式在全國展開。
“盛和塾”以日本國內為主,現在在全世界已經發展到57家,塾生超過了5500名。[2]另外,我也受到了邀請,在中國無錫開設了“盛和塾”。[3]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我經常有機會訪問中國,每次訪問都發現中國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充滿活力,讓我大為驚嘆。
如此高速發展的中國,使我回想起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文簡稱“二戰”)的日本,克服了戰后的貧窮和混亂,全體國民團結一心朝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方向勇往直前的景象。
“二戰”后的日本,在自由競爭中出現了許多企業,它們互相切磋琢磨,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國民都滿懷對富裕生活的渴望,拼命工作。結果,在“二戰”后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就把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工業大國。
雖然日本國民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裕,但在經濟高速成長的過程中,許多日本企業只顧追求自身的利益,無視國民生活和地球環境,因而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弊病。
公害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戰后20年時,產業活動所引起的公害問題開始浮現。忽視自然環境,只顧追求企業利益的產業活動,使山清水秀的日本列島變成了污灘。河川和大海被污染,連魚蝦都無法棲身,工廠周圍的上空,被工業廢氣所籠罩。
公害問題一時成了威脅日本國民生存的社會問題,通過官民的共同努力,終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然而,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社會風氣,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日益膨脹。國民渴望富裕的欲望沒有止境,人們一味追逐個人的私利。結果,經營者和國民染上了不勞而獲、少勞多獲的庸俗習氣,片面追求物質富裕的欲望導致了精神上的貧困。
正是這樣的世風才產生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泡沫經濟”。在這樣的風潮中,不僅經營者,就連普通市民,也熱衷于對股票和房地產的投資,看著自己的資產不斷膨脹而得意忘形,甚至有人還傲慢地說,日本人的資產足以買下整個美國國土。
這樣的狂妄和貪婪不斷蔓延,最后以經濟界人士、政治家、官僚等相繼貪污及傳出其他丑聞等形式一舉爆發了出來。
然而,泡沫經濟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理所當然地破滅了。結果,日本經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陷入了通貨緊縮。此后就是所謂“失去的十年”,日本陷入了長期蕭條的痛苦之中。
另外,從2008年開始,由美國次貸問題引發的金融危機的風暴席卷了全世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這場危機深刻地影響了實體經濟,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蕭條。
發端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全球性經濟大蕭條,直接原因似乎是金融衍生產品使用過了頭。但我認為,它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擇手段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失控的資本主義本身的問題。
然而,初始的資本主義,并不只是將人類的欲望作為動力的。回顧歷史可以發現,資本主義誕生于基督教社會,特別是倫理道德嚴格的新教社會。也就是說,初期資本主義的推進者們都是虔誠的新教徒。
德國著名社會科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他們貫徹基督所提倡的“鄰人愛”,尊崇勞動,生活盡量儉樸,他們的基本信條是將產業活動所獲得的利潤用于社會發展。
同時,企業必須以任何人看來都是正確的、光明正大的方法去追求利潤,而其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福利做貢獻。就是說“為社會,為世人”才是那些新教徒的,也就是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范。
在距今約300年以前,商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江戶時代中期,日本出現了一位名叫石田梅巖的思想家。
他認為“在商業活動中追求利潤并不是罪惡,但行商必須正直,決不可欺詐,決不能有卑劣的行為”,他強調行商中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另外,他還說,經商必須做到“人我雙贏”。
就是說,在日本資本主義的萌芽期,“企業應該追求社會正義,企業人應具有高尚的倫理觀”這個基本思想是相當普及的。
如此看來,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日本,初期的資本主義被理解為一個“為社會做好事的系統”。其推進者們力求通過經濟活動實現社會正義,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正因為有這樣的社會倫理觀,資本主義經濟才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曾經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原動力的倫理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反而逐漸淡漠。不知從何時起,許多企業的經營目的和經營者的人生目標逐漸墮落為“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主義。制約人內心的倫理規范的喪失,導致一度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趨向墮落。
尤其是日本,因為缺乏像歐美各國那樣的基督教的社會背景,“二戰”以后,人們一味追求經濟上的富裕,而對道德、倫理以及社會正義的重視程度急劇下降。人們雖然獲得了經濟上的富裕,但是社會卻偏離了資本主義的本意,陷入頹廢。
資本主義的本意絕不是只要賺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只有具備了嚴格的精神規范,資本主義才有可能正常地發揮它的功能。
特別是在經濟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經營者必須重新認識倫理道德的重要性,確立在任何人看來都普遍正確的經營哲學,并以此嚴格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