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譯文科學)
- 王興
- 1037字
- 2021-11-01 17:25:47
06.“基因檢測”到底要不要做?
王醫生最近被問到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醫生建議我做個基因檢測,但是不便宜,而且要自費,醫生讓我自己決定,說做不做都行。您看我要不要做?”
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但我們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就能得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你是一個正在接受癌癥治療的病人嗎?
如果你是正在接受癌癥治療的病人,有一些特殊的癌癥,例如乳腺癌、淋巴瘤、肺癌等,靶向治療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只有癌細胞上面存在相應的基因突變的靶點,靶向治療才能起效,所以基因檢測對這些癌癥病人而言十分有必要。
基因檢測其實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PCR法。相對比較便宜而且能夠報銷,缺點是只能檢測幾個常見的位點,例如EGFR。EGFR突變大概占目前肺癌突變率的90%,所以通常來說,只采用PCR法檢測EGFR就足夠了。
第二種是二代測序法,我們也叫做NGS。它可以大規模地用一份標本檢測多個基因的突變,甚至能夠檢測組織液和血液里的循環腫瘤細胞的突變。缺點就是比較昂貴,測7個基因需要3000元—5000元,100個以上的全基因組測序大概需要1.5萬元。
第二個問題:你有以下這些情況嗎?有的話可以考慮二代測序法。
1.常規的基因檢測沒有發現突變,但是也有治療意愿和經濟基礎,想看是否存在罕見的突變位點。
2.進行靶向治療之后出現耐藥,進行基因檢測可探查有無耐藥基因突變的出現,看是否有可能進行靶向治療的更換。
3.經濟基礎非常好,也就是非常有錢,希望知道目前自己所有可能的基因突變位點,一步到位。
我認為大部分病人進行PCR法基因檢測就夠了,有需要的情況下再逐步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檢測,這樣并不會耽誤治療的時間。
第三個問題:有癌癥家族史嗎?
理論上講,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癌的風險更高。假如你不是一個病人,目前身體無恙,但你希望用基因檢測的方法來判斷自己是否屬于癌癥高發人群,這樣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用基因檢測來評估患癌的風險。
現有的基因檢測,大部分人得到的報告上會寫:你患結腸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0%,患肺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30%,等等。王醫生建議你,如果風險不超過2—3倍,大可不必在意,畢竟你也無法做什么來改變。另外,正常人的患癌概率大概是4/1000,增加20%也就是從4/1000變成4.8/1000,對個人來說差別并不大。但如果風險超過2—3倍,你就需要增加體檢的頻率和深度了。舉個例子,假如你的基因檢測提示你患結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5倍的話,那么你需要從45歲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不要存有僥幸心理。而如果你的家人是45歲患結腸癌的話,你就需要從35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讓自己能夠在早期就把癌癥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