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馬寧川
- 944字
- 2021-11-02 16:31:01
五 他們是唐詩盛宴的開啟者
在這幾位文學天才問世之前,當時的詩風都是追求音律精細,對仗工整,辭藻巧艷。內容差不多都是吟風頌月,非常小資。這種文風盛行于齊梁年間,也被稱為齊梁體。初唐初期,玩這類文字最厲害的是上官儀,也就是高宗時期的宰相,他因為寫得一手“綺錯婉媚”的宮廷詩,還博得了一個上官體的美譽。但是,這類文字就好比清晨的露水,劃過夜空的流星,有詩影,卻無詩魂。
當詩歌不能夠植根于生活,誦讀它的人,感受不到一脈相承的感同身受,那它的命運也如浮萍一樣找不到根基。在這個時候,初唐四杰的出現,就是為幾乎要奄奄一息的詩歌,注入了血液和靈魂。
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盧照鄰人間才杰,覽清規(guī)而輟九攻。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
這是楊炯在《王勃集序》中對王勃的贊美,他指出,首先是王勃提議改變“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的上官體,詩歌不能只限于亭臺樓閣、風花雪月,它的生命也應在江河海川、邊塞大漠。最重要的是,詩歌應由心而發(fā),而不是無病呻吟。對于王勃的提議,盧照鄰熱烈響應。他們兩人曾在蜀州有一段相遇的緣分,估計賦詩的時候,就已經談到過這個問題,并因為心意相通互為知己了。
看來,四杰其人,即使未曾深交,但彼此都是心意相通。因為他們的努力,才使得貴族式的齊梁體逐漸式微,磅礴大氣的唐代詩歌正式拉開帷幕。
然而,命運并沒有對天才有多少厚賞。在一般人看來,楊炯這一生,與他的才華相比實在黯淡無光。即使如此,他居然還是四杰中混得最好的一個。多年以前,當四杰名震天下,并齊聚京城的時候,號稱善于相面的裴行儉就說過這樣的斷語,士所以致遠,當先器識后才藝,王勃等人,雖有文華,但個個浮躁淺露,絕非享爵祿之器!有人問他們之后的仕途究竟會走到哪一步,裴行儉認為,看起來楊炯還是比較沉穩(wěn)低調的,但也就是個縣令吧。而其他三人,恐怕死不得其所。
裴行儉是當時的吏部侍郎,更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大人物。他對四杰的印象既是如此,可以想象四杰在當時社會上被認知的程度。雖然名滿天下,得到的尊重和愛護卻少而又少。他們因恃才傲物、行為不羈而備受非議。才高位卑、名大官小的矛盾和憤懣,整整貫穿了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