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皇宮,乾清宮。
乾皇朱由檢,愁眉不展,看著奏章,朱由檢這段時間憂心國事,對于那些朝堂上的大員,自己的皇叔很是無奈。
乾皇朱由檢,十三歲登基為帝,十七開始親政,拉攏文官,大力鏟除閹黨,剪除太后的黨羽,收回太后手中的權力。
又借住朝中文官的力量,打壓攝政王與支持攝政王的勛貴一脈,經過不斷的打壓、爭斗,加上勛貴領頭人成國公沒有介入,朱由檢算是壓下了攝政王。
文官們見勝利了,便開始享受勝利果實,很快又開始了內斗,對朱由檢的命令陽奉陰違。
義忠親王對于被朱由檢打壓,奪了手中的權力后,很是不甘,上躥下跳,聯絡勛貴一脈的人,聯絡宗室的人,對抗朱由檢。
朱由檢對此很是無奈,自己這邊的文官們開始內斗,力量分散,對于自己的暗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朱由檢也不能直接下令,讓文官們打壓義忠親王的力量,這些爭斗不能放到臺面上,暗地里怎么說都行,明面上,這些都是自己的臣子,自己應該一視同仁。
朱由檢掌權后,勤于政事,生活節儉,還號召后宮嬪妃、文武官員,國事艱難,都不要鋪張浪費。
朱由檢以身作則,縮減自己的用度,省出銀錢,減免賦稅,賑濟民眾。
然而這上天,似乎跟這位年輕君王開了個玩笑,自從朱由檢登基后,天災不斷,蝗災、大旱,時有發生。
人禍并起,關外金帳汗國,近年來統一建國,窺伺南方大乾繁華之地,關內,百姓因天災糧食減產,賦稅增加,過不下去,便揭竿而起,流竄各地,為禍不斷。
大乾朝堂上,文官勢力龐大,勛貴武將被打壓,朱由檢也是重用文官,對勛貴武將很是不信任。
然而朱由檢怎么樣沒想到,自己信任、重用的文官們,就是這樣回報自己的。
明明很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就變成了苛政、暴政,明明花費重金購買糧食調往災區,并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但是到了下面,買的是摻了沙子的發霉糧食,放的是一碗粥半碗泥的糧。
這還算好的,有點地方,大發國難財,在這時候,囤積居奇,兼并百姓土地,趁機買賣人口,一個黃花大閨女,也就值個一斗舊米。
官商勾結,盤剝百姓,于是,百姓們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攻破城池,搶劫大戶、糧倉。
有些有野心的,聚眾自立,豎起了反旗,占據糧倉府庫,招兵買馬,分發盔甲兵器,開始攻打別的城池。
給地動亂,甚至有點自立為王,這顯然瞞不住了,于是,朱由檢這才知道自己治下百姓情況。
朱由檢本就長于深宮,雖天資聰穎,在經過幾年觀政后,自學成才,帝王心術無師自通。
用權術斗倒了太后,斗倒了自己的皇叔,壓下了勛貴一脈,但是這朝堂上的文官們也無人能制,文官們雖然內斗,但卻一致對外。
眾人一起隱瞞皇帝,為自己謀奪利益,朱由檢被瞞在鼓里,知道這火燃起,文官們瞞不住了,朱由檢才知道百姓的情況。
朱由檢現在也沒辦法,派遣人去鎮壓叛亂,卻不知道該派誰去,前幾次,有官員上報有地方叛亂,朱由檢就派了文官領兵平叛。
朱由檢是被那些文官給忽悠了,朝堂諸公一個個的在朱由檢面前大放厥詞,一個個將自己夸的文治武功無所不通,一個個都是上馬能領兵,下馬能執政的國之棟梁。
朱由檢不明情況,看這些人都說的這么厲害,還相互捧場,于是就派遣文管領軍平叛。
哪些勛貴武將,雖然不滿,但由于他們和義忠親王走的較近,朱由檢不信任他們,勛貴一脈也是很無奈。
現在好了,派遣文官平叛,派出去了不少軍卒,花費了不少糧草、銀錢,但是這些叛亂的賊寇,越平越多,人數暴漲,戰力也是越打越強,已經有了軍隊的樣子。
朱由檢現在算是明白了,文官靠不住,這次他準備派遣武將領軍,由于為了防備武將,所以朱由檢準備派遣文官監軍。
這也是無奈之舉,朱由檢不信任勛貴一脈,文官這邊,朱由檢現在也看明白了,這些人也就一張嘴,有些人或許有真才實學,能夠執政一方,有些或許也是熟讀兵書的。
但是,這些文官再怎么熟讀兵書,那也只是紙上談兵擺了,完全比不上勛貴武將這些戰場上殺出來的經驗,就算有些勛貴沒有親自指揮過大軍,但是這些勛貴祖上都是真刀真槍的殺出來的。
這些人,祖上都會留下作戰經驗,各種情況,如何應對,這些都會記錄下來,傳給后入。
別小看這些經驗筆記,這就是底蘊,熟記這些后,再讀兵書,然后參軍,跟著別的將領,學習觀摩前輩指揮作戰,領兵的能力就這樣慢慢的培養出來了。
朱由檢這次想通后,準備明日在朝堂上宣布這次領軍人選,與監軍。
PS:感謝,人間理想.投的十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