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問題解決的5大陷阱

第1章
問題解決的5大陷阱

我們在引言中講到,為解決問題而拍腦袋想出來的方法,很可能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特別是在我們依賴于缺乏質疑甚至自己意識不到的假設,并不假思索地得出結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在本章中,我們將通過5個真實案例,來探討以假設為基礎的問題解決思路存在的幾個陷阱。

案例1 音樂行業也會“跑調”

只要你曾經買過CD,就會記得第一次從互聯網上下載MP3文件時的心情。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件事發生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之中。就像斯蒂芬·威特(Stephen Witt)在《音樂是如何變成免費午餐的》(How Music Got Free1中對那個年代的回憶一樣,1997年是MP3文件共享席卷全美國大學生的一年。令P2P文件共享成為主流的網站Napster于1999年華麗登場。一年之后,此網站平均每分鐘就有2 000萬用戶同時下載14 000首音樂。“MP3”成為互聯網搜索引擎上搜索量最大的關鍵詞。

此時,就連對商業一竅不通的人,都能感受到音樂行業面臨的壓力。唱片業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整個行業掀起了一場針對文件共享行為的反擊。第一道防線(也是音樂行業管理人員發現的最不堪一擊的環節),就是錄音棚和CD制造設備。新碟往往在正版CD正式上架之前就會出現在文件共享網站上,而這樣的事情只有在盜版之人與“內奸”共謀時才能做到。唱片業花了大力氣去打擊盜版,甚至對所有每日出入工作地點的員工動用了機場才有的安檢篩查設施。

結果并不奏效?!皟燃椤币廊淮嬖冢阂晃籆D生產工廠的經理在8年間從北卡羅來納的工廠中偷帶了2 000張專輯。而且,在新專輯上市當天的早上8點,誰都能走進唱片店把專輯買下來,再將文件傳到網上,供全世界免費欣賞,再嚴格的安檢措施都無濟于事。唱片業很快就下結論,他們需要扼殺文件共享行為。

由于文件共享是非法行為,音樂行業的管理人員就直接按照誠實公民的套路出牌:跟執法機構打招呼??上Вm然說客前赴后繼,卻毫無作用。美國司法部和國會都不愿意跟腰纏萬貫的音樂圈大佬為伍,去抵制在大學宿舍里玩電腦的“小屁孩”。而且,美國國會此前曾想要對歌詞中的露骨和低俗內容進行監管,卻遭到了整個音樂行業的奮力抵抗,這就導致音樂行業在國會山非常不受待見。與此同時,2000年音樂行業的收入依然增長勢頭強勁,高度集中化的唱片業依然保持著暴利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說文件共享行為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誰也不相信。在后來的調查與和解過程中,人們發現,音樂行業暴利是靠非法的合謀定價而產生的。唱片業本想裝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只可惜演技太差。

既然防御不起效,那就進攻,哪怕冒著得罪年輕消費者的風險也在所不惜。2000年,唱片業接連起訴了與MP3相關的多個組織。美國唱片業聯合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RIAA)起訴了MP3播放器制造商,18家唱片公司聯合起訴了Napster網站。

在后一場著名的訴訟中,唱片公司大獲全勝。從法律戰的標準來看,訴訟結果出來得極快。2001年7月,Napster關門大吉。但這場勝利的代價極為高昂。2000年到2009年,唱片公司經歷了“十年寒冬”,三分之二的收入蒸發殆盡。事實是,由他們打響并告捷的這場戰役,本就是大錯特錯。

陷阱1:錯誤的問題陳述

這場災難的核心是音樂行業看待文件共享行為的方式。對于行業管理者來說,文件共享就是徹頭徹尾的盜版。此事發生在互聯網上,但本質與20世紀80年代曼谷夜市販賣的偷錄音樂會音頻的私制唱片或70年代兜售自家轉錄的磁帶沒什么兩樣。下載MP3文件,是音樂行業經歷過的最大規模的偷盜行為,因此需要更為嚴苛的舉措,動用更大規模的資源。但無論如何,問題還是盜版這個老問題。

這一假設不言而喻,行業管理者從來沒有對此產生過質疑。他們將MP3和互聯網技術所造成的問題定義為:“我們應如何終結(或極大地減少)音樂文件的非法共享行為,從而保護CD銷售業務?”

另一個與此截然不同且更富成效的問題是:“音樂分銷被技術的發展所改變,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贏利?”蘋果公司就問出了這個問題。蘋果公司于2001年發布iPod,又于2003年發布iTunes商店,從此為數字音樂分銷創造出了全新的商業模式。iTunes音樂商店銷售單曲,而非專輯,為消費者創建了隨手可得的無縫體驗,還引入了數字版權管理以限制盜版行為。這種做法并沒有令盜版銷聲匿跡,就好像旅行支票不會讓銀行搶劫不再發生一樣。但它創造出了規模龐大、利潤可觀的全新業務模式。數字音樂銷售量直線飆升,到2012年,達到了40億美元的巔峰(隨后在Spotify和Tidal等會員制服務的打壓下開始下降)。對于蘋果公司而言,真正的商業機會不在音樂單曲的銷售上,而在iPod的銷售上:2006年到2010年,iPod的年均銷量超過5 000萬臺,而蘋果公司的年收入也達到了80億美元,為隨后的iPhone與其驚世駭俗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行業也曾嘗試過加入這場“游戲”。2002年,各大唱片公司投入重金,推出了PressPlay和MusicNet等曇花一現的音樂分銷服務。而就算唱片公司推出了這類服務,它們也依然死死抓著打擊盜版和保護唱片銷量這件事不肯放手。舉例來說,MusicNet下載服務在發布30天之后便徹底崩潰,PressPlay只允許用戶在同一張CD上最多刻錄同一位歌手的兩首單曲?!段㈦娔X世界》(PC World)將此類服務稱為“史上最糟糕的科技產品”。由此看來,這些服務沒能發展起來不足為奇。

唱片公司和蘋果公司之間的對比,反映出了“點明問題所在”的重要性。音樂行業所定義的問題,并非他們能解決的問題。在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將音樂轉化為幾兆字節的數字文件,同時伴隨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時,人們應該看清楚:強迫消費者花14美元去購買整張專輯,只是一種垂死掙扎的商業模式。在美國,CD銷售額從2000年的182億美元跌落到2015年的15億美元,跌幅高達92%。音樂行業并沒有認識到技術所蘊含的巨大顛覆力,而是忙著去解決一個個錯誤的問題,去打一場場錯誤的戰役。

這并不是說,如果他們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定義問題,結果就會皆大歡喜。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數字化革命都會縮小整個行業的利潤。但整個音樂行業竟然無人去支持新興的主流商業模式,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當人們將問題定義成無法下手解決的樣子時,就很難看到其中潛藏的機會。

錯誤的問題陳述,是問題解決中存在的第一個陷阱。反過來,以有效的方式將問題陳述出來,也是我們將在下一章中介紹的問題解決4S法(2)的第一步(陳述)。第3章將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擴展,向讀者介紹如何形成有效的問題陳述。

案例2 格萊珉達能酸奶的定位

年收入高達130億歐元的跨國公司達能的主要產品包括奶制品、飲料和嬰兒食品。2005年10月,公司首席執行官弗蘭克·里布(Franck Riboud)在巴黎與小微金融之父、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共進午餐。兩人之間的對話令人難忘:尤努斯在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的獲獎感言中提到了這次午餐,并在其著作《創造沒有貧困的世界》(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2的序言中詳細地講述了這次會面,以此來作為“握手的力量”的絕佳注釋。

尤努斯和里布聊到了貧困社區中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特別提到了尤努斯的家鄉、全世界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孟加拉國。兩人發現,他們背后的兩個組織可以聯合起來,共同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達能負責生產高質量的健康食品,尤其是嬰兒與兒童食品。達能在營養相關的研發領域在全世界居領先地位,因此有能力提供大量價格低廉的產品。而且,達能還肩負著極強的社會責任,獲得了廣泛贊譽。格萊珉銀行在食品或營養方面沒有競爭力,卻能直接接觸潛在的用戶。格萊珉銀行已經將其小微金融業務擴展到了孟加拉國最貧窮、最偏遠的地區,尤努斯也是眾人眼中不可撼動的“窮人英雄”。格萊珉銀行還擴大了業務范圍,進入了其他幾個行業,比如通過格萊珉手機進入移動通信領域。所有的格萊珉銀行分支機構,都屬于“社會業務”,即不產生虧損或分紅,收入只用來維持運營的慈善組織。達能尚未進入孟加拉國,而里布很希望能在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嘗試通過社會業務來推廣達能的產品。

尤努斯和里布的會面,促成了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Grameen Danone Foods Limited)這家生產酸奶的合資企業的誕生。這也是第一個有跨國公司參與社會業務的案例。

2005年10月“握手”之后,事情的進展非常之快。三天之內,一個小型團隊就設計出了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的商業模式。隨后,2006年3月,里布親自前往孟加拉國,為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四個月之后,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購買了博格拉的一塊土地。這座城市擁有20萬人口,位于首都達卡西北部約300千米的地方。在足球巨星齊達內代言的工廠開工儀式獲得巨大成功之后,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生產出了第一批酸奶,品牌名為消緹多(Shoktidoi),意為“能量酸奶”。

但是,企業后來的業績卻未能達到兩位創始人的期望。3

他們的產品選擇在生產啟動沒多久就暴露出了問題。消緹多是奶制品,儲存和運輸需要冷藏。鑒于孟加拉國的氣候特點和基礎設施不完備,冷藏鏈很難得到保證。若是推廣某種無須冷藏的干燥的或狀態穩定的食品,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效能,但達能將重點放在了“更加健康”的奶制品上,在幾年前就將其餅干和零食業務賣掉了。他們還有一個選擇是生產干燥的嬰兒食品,達能仍在生產此類產品,但管理層認為向窮困的婦女銷售嬰兒食品,爭議性太大,風險太高。歐洲的眾多食品公司依然清晰地記得雀巢在30多年前向發展中國家銷售嬰兒奶粉時所遭遇的波折。人們嚴厲地指責雀巢公司企圖阻止窮困的母親對寶寶進行母乳喂養。多年之后,雀巢公司依然沒能從中恢復過來。

不具備冷藏條件,酸奶很難儲存和運輸。除此之外,企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孟加拉國人認為牛奶是稀有的奢侈品。牛奶的供應和價格波動極大,而這就使得消緹多的成本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非常不穩定,而價格也超出了當地居民的支付能力。

企業對于消費者需求的判斷同樣存在問題。達能在研發上斥資巨大,就是為了讓產品包含必需的營養成分。消緹多的營銷定位,是作為一款提供兒童營養解決方案的產品,這只有在經常食用的前提下才能產生效果。但是當地的消費者只是將這款酸奶當作零食,偶爾購買,根本達不到產品設計之初的效果。將所有因素考慮在內,酸奶這種產品并非當地消費者的最優選擇。

該企業還面臨著要去農村地區推廣產品的挑戰。在格萊珉小微金融(由“格萊珉女士”進行分銷的小額信貸產品)的經驗基礎之上,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拉起了一支由獨立女性組成的銷售代表團隊,即“消緹多女士”,讓她們挨家挨戶地去推銷消緹多酸奶。他們認為,這是將產品推廣到農村地區的唯一方法。創建起這樣一支銷售團隊,給窮困女性提供了工作機會,也為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貧目標做出了貢獻。

達能公司的領導層很快就意識到,由消緹多女士構成的銷售網絡是不可持續的。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聘用的女性數量總是會隨著牛奶供應及其引發的產品價格變化而出現巨大的起伏。2008年2月,公司有273位活躍的消緹多女士;而到了同年9月,只剩下17位。最后,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不得不從頭開始新一輪的招聘活動。多年以來,該公司的農村銷售力量一直非常薄弱,極不穩定,從2010年以來,消緹多女士在500位上下起伏。絕大多數消緹多女士都不會在這一職位上堅持太久,原因在于她們無法通過銷售消緹多酸奶來賺到足夠維持生活的錢。

更本質的問題在于,整個農村營銷行動從來沒有正式打響。早在2008年,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就通過鄉鎮的雜貨店來推廣消緹多酸奶,提升銷售額。2009年6月,雜貨店的銷售額占了消緹多酸奶銷售額的80%。通過這樣的分銷網絡,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向鄉鎮中產階級銷售的酸奶量遠遠超過了向窮困居民銷售的酸奶量。這就使得他們的產品能定出更高的價格,能用上諸如電視廣告和產品擴展(如風味酸奶和飲料)等更為傳統的營銷技巧。

基于這一全新的收入來源,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得以將業務緩慢發展起來,但從未實現過“緩解兒童營養不良”的目標。2015年,在投入生產8年,經過數輪戰略評審和重組行動之后,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的銷售量約為每年2 000噸酸奶,只占工廠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二。而城市地區的超市占據了銷售額的絕大部分,對貧窮社區的影響微乎其微。

雖然有這樣的結果,但達能和格萊珉銀行的領導層基于從這一大膽實驗中所習得的經驗教訓,依然認為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成功。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本身的存續,以及達能對支持其發展的堅定信念,為全體達能員工注入了極強的行動力。創造并銷售能為最大數量人群的健康做貢獻的產品,成為達能戰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的經歷,還為達能社區的創建奠定了基礎。達能社區是一個由該公司支持運營的非營利組織,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社會業務網絡之一。

陷阱2:采用潛在的解決方案

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所遇到的困難,并不源自對問題的拙劣定義。尤努斯和里布決心解決的這個重大問題,經過了大量的研究調查,早已被人們廣泛認可。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事件中,近一半都源于營養不良。每年有約300萬孩子因此而早夭。4這是一個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嚴峻問題,但并非不可解決。有數據顯示,過去25年來,營養不良兒童的數量已經出現了大幅下降。

尤努斯和里布非常明智地將重點放在孟加拉國,甚至局限在該國問題最突出的某個地區,由此將問題縮小到了公司可施加影響的管理范圍以內。將問題擺上桌面時,他們發現孟加拉國有40%的兒童存在發育遲緩的問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最嚴重的一個。尤努斯和里布通過對其合資企業的經營范圍進行限定,將一個重大的全球化問題縮小為一個他們可以掌控的問題。達能也對這一行動投入了海量的資源,以極快的速度迅速成立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與典型的投資決策相比,此舉可謂風馳電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極高的效能也將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推進了“采用潛在的解決方案”陷阱。達能和格萊珉銀行沒有從“兒童營養不良”這個問題本身下手,對其進行分析,去尋找靠譜的、成本低廉的解決方案,而是以他們能提供的潛在解決方案為起點。銷售渠道的選擇,是建立在格萊珉銀行的分銷系統可以被復制到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的假設之上的。雖然在這條路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對這一假設的合理性形成了挑戰,但格萊珉達能食品有限公司從未放棄,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再爬起來,沿用同一條銷售理念。同樣,在產品端,人們假設,解決方案就存在于達能現有的產品之中。沒有人認真嚴肅地對這一假設提出過挑戰。人們普遍認為嬰兒食品風險太高,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酸奶。事實是,其他選擇也是存在的,比如即食治療性食品(RUTF),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導下,這類食品如今正在用于幫助數百萬非洲兒童提升健康水平。5該產品是混合了脫脂奶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花生醬,能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這一產品能在沒有冰箱冷藏的情況下在家中儲存三到四個月,就算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也不會變質。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備選的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將備選方案作為值得測試的假設,與簡單地認定其正確性,兩者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嚴格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尤努斯和里布的產品和分銷方案,可以被視為有待確認和論證的假說。在這個案例中,值得贊嘆的行動初始動力,再加上高層領導的支持,共同將這些假說轉變為了不可挑戰的堅定信仰。而這種情況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在下一章,我們將介紹問題解決4S法的第二步:假說和備選方案的作用——建構問題。我們將在第4章討論以假說為驅動的問題建構中存在的優缺點,并思考利用問題樹方法來替代以假說為驅動的方法的可行性。

案例3 如何招到優秀的員工

作為代行呼叫中心運營商CallCo的人力資源總監,麗莎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她想知道怎樣才能招到優秀的員工。6

和許多人才驅動型的公司一樣,CallCo的招聘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去投放廣告,對簡歷進行分類,組織多輪測試,還要進行面試。等這一系列事情都辦完,只有不到10%的申請者能收到聘用通知,而真正加入公司的人就更少了。為了跟上計劃的增長速度,CallCo不斷提高目標,持續擴大招聘規模和范圍。

麗莎發現了幾個問題。第一個讓她心存顧慮的問題是招聘決策的質量。盡管經驗豐富的呼叫中心主管進行了多次面試,但他們往往會對同一位候選人持不同意見,而且也沒有確定的方法來驗證誰的判斷更準確。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專家,麗莎知道,幾十年的學術研究表明,面試并不能很好地預測一個人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而一定有比面試更好的方法。

第二個讓麗莎憂慮的問題是,她發現了公司招聘過程中可能存在偏見的一些跡象:CallCo真正聘用的少數族裔員工的比例,遠低于該公司求職者中的少數族裔比例。這就造成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如果CallCo對少數族裔候選人有歧視,那么不僅會失去優秀人才,還會面臨聲譽和法律方面的問題。

麗莎的第三個擔憂也很重要,而且其緊迫性甚至更高:招聘和培訓人員的成本已經失控。招聘過程本身就成本高昂,主要原因是主管要花很多時間參加面試。然后,只要員工加入公司,就必須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在職輔導,隨后才能真正為公司創造效益。問題在于,許多新員工在公司待的時間不夠長,剛完成培訓就走人了,以至于CallCo根本無法收回招聘和培訓成本。在員工流動率超過30%(新員工流動率更高)的現實情況下,CallCo將幾乎一半的人力投資浪費在了沒有留下來的員工身上。

經過研究,麗莎發現,人力資源分析解決方案提供商BigHRData為她心中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很有前景的解決方案。BigHRData的模型,依賴于發送給申請人的在線性格調查問卷。CallCo的新員工和更有經驗的老員工都會接受同樣的性格測試。利用機器學習算法,BigHRData可以識別出與較長在職者相關的性格特征,并選擇具有這些特征的申請人。隨著越來越多的申請者和新員工加入這個數據庫中,算法將在預測申請者未來的去留上變得越來越智能,從而幫助CallCo更好地選擇合適的員工。

這一解決方案,有可能同時解決麗莎發現的三個問題。第一,通過使用BigHRData的模型作為面試開始前的第一道篩選流程,CallCo的主管只會面試那些評分較高的申請人,從而減少了對每個求職者的面試次數。第二,利用數據而非人為喜好篩選簡歷,確保了選擇的不偏不倚,而這也是一道堅實的防線,讓人沒法指控公司對少數族裔存在歧視。第三,BigHRData從采納這一解決方案的公司那里已經得到了非??隙ǖ膮⒖家庖?,這些公司的新員工的一年在職率開始顯著增長。

陷阱3:套用錯誤的框架

麗莎反復思索是否應該像其他公司那樣,成為BigHRData的客戶。但她總是覺得哪里不對勁。經過一番思考,她終于想明白了。BigHRData迫使她用一種特定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從一種特定的視角來看待問題:BigHRData提供了一個用以解決人力資源問題的框架,而這個框架使用的假設陳述不清、存在爭議。

第一個假設是,在線人格調查問卷可以測量“性格”這種極富主觀意義的東西。并非所有的性格測試都是可靠的。一個問題是,在某些測試中,如果同一個人參加了兩次,那么兩次的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另一個問題是,申請者是否會刻意表現出他們想要表達的性格特征,并由此在問卷測試中操縱性格特征。

就算性格可以通過在線測試得到快速而可靠的測量,BigHRData的方法也暗含了第二個假設,那就是,性格是CallCo公司員工高流動率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員工離開CallCo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工資太低,領導太差,在其他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等。在接受“員工的性格可以預測其任職時長”這一假設之前,麗莎是否應該找一找其他可能存在的原因?

麗莎的關注點,也就是她的問題陳述,集中在招聘流程上,而非人員流動率的降低。但如果解決方案是建立在招聘和離職率的聯系之上的,那么關于這種聯系的假設應該是明確的。在CallCo,某些性格特質和任職時長之間可能存在關聯。BigHRData所產出的數據,可能并非完全沒有意義。但是,當只專注于這一關系而無視其他因素時,BigHRData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采用將性格與任職時長等結果相關聯的框架和推理方式。選擇這一框架,就意味著在分析中將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因素排除在外了。

為了找到這些因素,麗莎與準備離開CallCo的員工進行了離職面談。她發現,由于工資低、工作環境差、管理方式粗暴,離職者一致對自己在CallCo的工作經歷非常不滿意。據那些離職員工說,留在CallCo的員工也有同樣的悲觀態度,之所以不走,是因為還沒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

雖然麗莎不愿意根據區區幾次采訪就匆忙下結論,但她想到了BigHRData的性格模型在這種情況下會給出怎樣的推薦。如果這個模型真的像廣告宣傳中所說的那樣有效,那么,它就會識別出那些因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不得不留在CallCo的員工身上所具備的任何雇主都不喜歡的性格特征,而且還會在求職者身上去尋找相同的特征!這種做法可能的確會降低人員流動率,這也是該模式在其他公司獲得成功的原因。但這會對工作業績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討論中還沒有提到這個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會對CallCo將一些電話接線員提升成為主管和經理的策略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麗莎真正想要尋找的解決方案嗎?

套用錯誤的框架,是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的陷阱。麗莎險些墜入其中。這個案例和許多商業場景一樣,同樣的問題可以用上幾種不同的框架。BigHRData框架中隱含的假設是“在職年限是性格的函數”。而麗莎在進行離職面談后提出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在職年限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包括工作滿意度。”雖然這兩種觀點并非相互排斥,卻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框架就像理論一樣,是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其中隱含著關于因果關系的假設??蚣芨嬖V我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應該注意什么,哪些變量是重要的,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和理解該情況的故事線索。但是框架和理論一樣,存在一個隱藏的本質特征:在建議我們應該關注什么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應該忽略什么??蚣苁菍ΜF實的建構。我們觀察并關注框架之中的內容,卻忽略框架之外的事物。就像文學理論家、哲學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所言:“某個審視的角度,也意味著對其他角度的忽略。”7我們對框架的選擇,會使我們對問題的重要方面視而不見,導致我們提出無效且代價高昂的解決方案。

這種認知偏見至少有兩個名稱:由哲學家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8提出的“工具定律”(law of the instrument)和以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名字命名的“馬斯洛之錘”(Maslow's hammer)。馬斯洛抓住了這種偏見的本質,他曾說過:“我想,如果你只有一把錘子,那么就非常容易將所有東西都當作釘子來對待?!?a href="../Text/postscript3.xhtml#wzyy_1_33" id="wz_1_33">9

CallCo的故事說明的關鍵點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用來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概念框架中所隱含的假設。如果不這樣做,那么我們眼前的陷阱,就會讓解決問題的努力被錯誤的框架引入歧途。因為框架是建構商業問題的關鍵工具,所以我們將用第6章一整章的內容來介紹問題解決4S法中的“結構”這一部分。

案例4 杰西潘尼的新戰略

2011年6月14日,美國連鎖百貨公司杰西潘尼(Jc Penney,簡稱JCP)宣布,在蘋果公司大獲成功的零售商店負責人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將成為公司的新任首席執行官。10消息一經宣布,公司股價應聲上揚,杰西潘尼的股票價格猛漲17.5%,市值增加10億美元。約翰遜臨危受命,其主要任務就是扭轉這家境況不佳的零售商的頹勢。杰西潘尼的銷售額從2006年的峰值持續下滑,銷售回報率少得可憐,僅為1%~3%,遠低于競爭對手4%~5%的回報率。由此,杰西潘尼的股價從2007年3月每股82美元的高點,跌至消息發布前不久的每股30美元。

2011年11月1日,約翰遜正式上任,迅速掀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風暴。面對杰西潘尼市值日漸縮水的現狀,他給出了兩大解決方案,并落實到了重塑品牌的具體舉措上。第一,約翰遜打破了杰西潘尼之前對促銷和打折活動的癡迷(僅2011年一年就舉辦了600次促銷活動),以簡單明了的日常低價策略取而代之。這樣一來,混亂的清倉貨架和變來變去的價格標簽就不復存在了。第二,之前的杰西潘尼出售許多自有品牌的商品,店面擁擠雜亂。約翰遜改變了這種做法,他將店面改造成由李維斯(Levi's)和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等品牌一一排列的精品店樣式,布局寬闊通達,中間還設計成了城市廣場的樣子。作為改造計劃的一部分,公司鼓勵員工保持自己的著裝風格,許多員工還配備了手持結賬設備。該公司向員工傳達了這些變革舉措,稱其為改頭換面的品牌重塑。公司還發布了全新的標志,杰西潘尼從此變成了“JCP”。他們同時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活動,強調杰西潘尼全新的“公平合理的定價”,并利用強調不同品牌的新趨勢和整體風格的著裝指南,開展了一場直銷活動。

這些改變,與杰西潘尼的客戶對這家百年老店的期望完全不符。2012年1月,約翰遜在紐約舉辦的發布會上公開宣布了這兩項全新舉措。為了將全新戰略愿景落實下去,他計劃投資數億美元。2013年2月,當杰西潘尼公布2012年的業績時,這筆投資的回報也水落石出,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公司的收入比前一年減少了43億美元,同店銷售額下降了25%。杰西潘尼報出了10億美元的虧損,股價跌至每股18美元,庫存現金從15億美元降至9.3億美元,令標準普爾將該公司的債務評級下調至CCC+,直接進入垃圾債券的行列。2013年4月,在任18個月的約翰遜黯然離職,繼任者為前任首席執行官邁克·厄爾曼(Mike Ullman)。厄爾曼上任之后,迅速撤銷了約翰遜的改革舉措。

陷阱4:將問題狹隘化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問題可能很多,但約翰遜并沒有掉進問題定義的大坑里。約翰遜在管理全美范圍的零售商店方面有20多年的經驗,這讓他對業績的關鍵驅動因素有著直觀的理解。董事會在聘請約翰遜之前,就已經詳細分析過杰西潘尼所遭遇的業績問題,并認為約翰遜的個人形象符合公司要求。這表明,他們一致認為公司需要對消費者主張進行全面改革,并需要任命一位新的首席執行官來實施改革。看起來,杰西潘尼似乎真的需要在戰略上做出轉變,并從重新設計店內購物體驗著手。

有明顯跡象表明,約翰遜掉進了采用潛在的解決方案陷阱。他的營銷策略——以不打折的價格在外觀炫酷的商店里銷售品牌產品,以及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風格的主題演講推廣產品,似乎都借鑒了蘋果公司的做法。當約翰遜下定決心在杰西潘尼復制蘋果公司的戰略時,根本沒顧上去留意失敗的跡象。那些對該戰略提出質疑或建議他放慢執行速度的人都被解雇了,因為約翰遜確信:“懷疑主義會讓創新失去活力。”但持懷疑態度的人的確有充足的理由心存顧慮:2012年第一季度的銷售目標沒有達到,在5月的某一天,公司股價下跌了19.7%,6月有批評人士提出,消費者理解不了全新的定價策略,杰西潘尼只能眼看著死敵梅西百貨興高采烈地宣布市場份額和利潤上漲的好消息。只有秉承真正死心塌地的堅定信念,才會無視敲響的警鐘,一條道走到黑,顯然,約翰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如果約翰遜的戰略取得了成功,那么人們事后一定會贊揚他實施戰略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首席執行官對戰略充滿激情,堅持不懈地積極執行,這難道不是壯烈的戰略轉型所需的領導特質嗎?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約翰遜推行戰略的方式,而在于這一戰略本身根本不起作用。

這是令人費解的。約翰遜是一位經驗豐富、非常成功的零售業高管,有媒體稱他是“行業偶像”,“能將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變成金子”。在轉戰杰西潘尼時,他辭去的是全球最受矚目的公司零售部門的高薪管理崗位,將自己的事業、聲譽和部分財富壓注在前者身上(約翰遜買了杰西潘尼公司5 000萬美元的認證股權)。如此一位高級別玩家,怎么會將這么大的賭注壓在一個大錯特錯的戰略上呢?

關于這一謎團,新聞報道給出了一點線索。約翰遜指出問題可能在于商店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但他幾乎沒花時間和精力去調查其背后的原因。前首席執行官厄爾曼在向杰西潘尼董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與約翰遜會面時,他完全沒有就公司的運營狀況提過問題。約翰遜從一開始就篤定地認為杰西潘尼的關鍵問題就是其消費者主張。但關于為什么消費者會對杰西潘尼感到不滿意,關于這家商店,消費者喜歡哪里、不喜歡哪里,約翰遜似乎并不知道答案,也沒想過要去尋找答案。2012年,約翰遜在接受《商業周刊》雜志采訪時表示:“我以為人們只是厭倦了優惠券之類的東西。而事實上,這些優惠券促銷活動的確贏得了一部分顧客的歡心……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核心顧客比我自己所理解的更加依賴優惠券,更加喜歡使用優惠券?!弊鳛榻芪髋四岬氖紫瘓绦泄?,約翰遜不了解其核心客戶對優惠券和折扣活動的鐘愛,也說明他對問題的理解十分膚淺。

也許是迫于時間的壓力,約翰遜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去了解消費者的偏好。就算是這樣,約翰遜也完全可以利用漸進的、邊走邊學的方式來部署新戰略。比如,在幾家商店中進行小規模的試點,用來衡量顧客對每日低價策略和以精品為中心的銷售模式的接受程度。但是,約翰遜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套解決方案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就直接假定自己是正確的,并迅速進行了全美范圍的部署。據一家媒體報道,他僅在李維斯專賣店上就花費了近1.2億美元。當被問及在落實這些方案之前是否想過要進行測試時,據說約翰遜不屑一顧地答道:“我們在蘋果公司從不進行測試?!?/p>

約翰遜的不幸,源于他落入了將問題狹隘化的陷阱。當我們在處理貌似復雜、涉及多種因素的問題時,可能會覺得問題太過寬泛、無法駕馭。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總是禁不住誘惑,想要將問題的范圍縮小,令其看起來和以前處理過的問題相差無幾。隨后,我們就會通過膚淺的類比進行推理,快速確定解決方案,而不會下苦功夫去深刻地理解問題。雖然這種生成解決方案的方法效率很高,卻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就像約翰遜和杰西潘尼的遭遇一樣。

約翰遜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杰西潘尼的消費者的理解是多么膚淺,武斷地采用了受蘋果公司啟發制定的解決方案——不打折的品牌商品,由充滿個性的銷售人員在裝潢精致的環境中進行銷售,而品牌形象則呈現新穎的極簡主義風格。約翰遜的思路假定,杰西潘尼的客戶與蘋果商店的客戶是沒什么兩樣的,而事實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同時,這一假設也解釋了為什么約翰遜認為沒有必要對自己的解決方案進行試點。如果蘋果商店的顧客和杰西潘尼的顧客差不多,那么在蘋果公司發揮作用的策略,也能在杰西潘尼發揮作用。約翰遜對自身假設正確性的堅定信念,令他根本看不到這套解決方案的可能風險。

當我們面對復雜的、自己知之甚少的問題時,比如約翰遜在杰西潘尼所面臨的問題,就要避免采用通過與其他情況進行類比來建構問題的思路。相反,我們應該下功夫從切身遭遇問題的那群人的角度去理解問題。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可能錯失的找到解決方案的機會。我們還應該抵制全身心集中在同一個解決方案上的誘惑,為手頭的問題生成多個潛在的解決方案。這樣,我們就能通過原型化和對潛在解決方案進行測試的方法,來確定最佳解決方案,避免“孤注一擲”。

下一章,我們將介紹解決問題的設計思維路徑。在第8章和第9章,我們將深入探討設計思維路徑,并說明設計思維如何與問題解決4S法的“陳述”“建構”“求解”階段相關聯。

案例5 無害的脂肪與有害的糖

研究顯示,導致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糖的過量攝入,而非脂肪的過量攝入。這一事實,是英國科學家約翰·尤德金(John Yudkin)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發現的。他在著作《純凈、潔白和致命》(Pure, White and Deadly)中公開了這一觀點11,并于20世紀70年代獲得了廣泛關注,而政策制定者則對他的發現不予理會。1995年尤德金去世時,他的研究成果早已被塵封多年,無人問津。12

2009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兒科內分泌學家羅伯特·拉斯蒂格(Robert Lustig)在《糖:苦澀的真相》(Sugar: the Bitter Truth)的演講視頻中,重新拿出了尤德金的研究成果。13這個視頻在視頻網站上獲得760萬次的瀏覽量,在長達90分鐘的演講中,拉斯蒂格對他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果糖是導致全球肥胖大流行的“毒藥”。雖然尤德金充滿預見性的著作也提出了同樣的見解,但拉斯蒂格說,在完成研究之前,他從未聽說過尤德金。

與此同時,40年來,各國的營養學家和公共衛生部門發布的膳食指南,始終在強調減少攝入飽和脂肪,對糖的作用與危害鮮少提及。雖然許多發達國家的肉類、黃油、雞蛋和奶酪的消費量都在大幅下降,但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發病率仍在上升。這樣的現實,絲毫沒有動搖人們認為脂肪是壞東西的普遍觀念。當所有人都在公開指責相對無害的脂肪時,包裝食品和飲料行業卻在我們的食品、飲料中添加有害的糖。如今,營養學家都在努力扭轉一場他們沒有預料到而實際上可能已經發生了的健康災難。

那么,他們怎么會在這么長時間里犯下如此之大的錯誤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正確的故事所采用的傳播方式頗為拙劣,而錯誤的故事所采用的傳播方式很有說服力。

錯誤的故事理解起來更容易,也更容易講述,更容易讓他人接受。許多人從直覺上就篤定地認為,吃下更多的脂肪就會變得更胖。還有人認為,無論是哪種食物,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所以,不管吃什么,只要吃得多,運動量不夠,就會發胖。14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某些類別的食物,比如酒精飲料和糖,是會致人上癮的,也無法消除饑餓感,而這就使得這些食物比其他類別的食物更加有害。而食品飲料公司普遍會將高果糖玉米糖漿加入產品中(軟飲料尤甚),還為那些對果糖與肥胖和疾病的相關性提出質疑的研究提供資助,進一步助推了這種錯誤理念的傳播。

另外,經驗證據和構思精巧的溝通方式,也對脂肪假說提供了支持性證據,而這令脂肪假說在科學界和政治領域贏得了關注。故事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突發心臟病。與許多政治家不同,艾森豪威爾堅持公開他的病情。他的主治醫生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導美國人怎樣避免罹患心臟?。和V刮鼰?,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這一建議源自明尼蘇達大學安塞爾·基斯(Ancel Keys)教授的一項研究,他提出攝入過多飽和脂肪會導致體內膽固醇增多,而膽固醇會阻塞冠狀動脈,最終導致心臟病。15

基斯是個頭腦聰明、富有魅力、擅長辯論的人。美國總統及其主治醫生,都公開支持了基斯的觀點。這樣的結合,在關鍵時刻促成了極富說服力的傳播效果。心臟病的流行勢頭越來越猛,尤其是在中年男性群體中。一聽說有某種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醫生和患者都不禁松了一口氣??茖W界呼吁基斯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為此,他在1958年到1964年間收集了來自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芬蘭、荷蘭、日本和美國的12 770位中年男性的身體數據和飲食數據。在“七國研究”中得出的結論似乎證實了他的假設,但這可能是科學史上對大數據的首次誤用。這項研究存在嚴重的局限性。首先,國家的選擇有問題。基斯將歐洲大陸的五個國家囊括在內,但漏掉了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法國和西德。這兩個國家的人群雖然飲食富含飽和脂肪,但冠心病患病率都相對較低。其次,雖然基斯發現了脂肪攝入與心臟病之間的相關性,但他不能確定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原因。

基斯富有說服力地說服了其他科學家和決策者,而且非常善于借助機構的支持與力量。他將自己的盟友安置在美國醫療保健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團體和協會之中,這使得他能夠將研究資金導向自己偏好的領域。就這樣,他的假設逐漸成為人們的信條。美國國會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根據基斯的研究結果發布膳食指南。指南中的內容對許多西方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營養學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有政府告訴國民不要維持均衡飲食,而是要禁止或減少攝入某種特定的營養素。

人們普遍認為,導致肥胖和心臟病的罪魁禍首是飲食中的脂肪而非糖。對這一現象的其他解釋,就是尤德金在傳達自己的觀點時采用的方法比較缺乏說服力。這并不是因為尤德金在地位或信譽上有所欠缺。尤德金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也是英國首屈一指的營養學家。就連負責制定膳食指南的美國國會委員會,都特意安排了代表與他面談!但他沒能說服他們,也沒能說服其他機構。

尤德金的核心論點相對直截了當。他知道,人類從一開始就是食肉動物,就連母乳中都富含飽和脂肪,而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健康問題。相比之下,精制糖在人們的飲食中只存在了幾百年,這就令其更有可能被認定為是造成現代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了。

但是,將糖與疾病聯系起來的基本理論很難傳達給大眾。理解該理論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學知識,而且這一理論與直覺相悖:糖怎么能比脂肪本身產生更多的有害脂肪呢?若想搞明白這一悖論,就需要生物學、化學和解剖學方面的豐富知識。16而實證方面的證據也來自煩瑣的實驗室實驗,而非大規模樣本研究。

基斯與對手展開了殘酷的斗爭,而這使得溝通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他稱尤德金的理論是“一派胡言”,還指責尤德金是在為肉類和乳制品行業做宣傳。他不留情面地對尤德金本人和他的發現進行諷刺。而尤德金從未以同樣的方式做出過回應,他說話溫和,舉止文雅,并不擅長辯論和政治斗爭。他的文章內容嚴謹、精準、含蓄。他是一位出色的科學研究人員,卻不太擅長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直到40年后,拉斯蒂格的視頻才講出了這段動人的故事。這個視頻可謂科學溝通的杰作,其中傳達的信息既簡潔又震撼。一開頭,拉斯蒂格就把他反直覺的結論講述得非常清楚。隨后,他用理性而有效的方式反駁了對手的理論,還利用鮮明的例子和隱喻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例如,為了說明糖的有害程度幾乎和酒精相同(從化學角度講,酒精是一種糖的衍生物),拉斯蒂格向觀眾提問,是否愿意將給孩子喝的可樂換成百威啤酒。拉斯蒂格通過略顯復雜的圖表深入討論了科學論證的細節,但始終兼顧大局,沒有偏離他所傳達的核心信息。他還講到了這一觀點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共同抵制有害的糖。

這段視頻可謂有效進行科學知識傳播的典范。

陷阱5:無效溝通

這個例子說明了溝通對于激勵行動的重要性。僅僅正確是不夠的,如果你不能說服決策者采納你的方案,那么整個問題解決過程就變得毫無意義。尤德金的例子表明,如果缺乏良好的溝通,優秀的建議也會令人煩惱,而且還會浪費時間,一事無成。

這種現象在組織中太常見了。有多少份咨詢報告被人滿腹狐疑地接過去,然后被塵封在檔案室,完全沒有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其中的建議究竟是無關緊要,還是因為溝通不暢未被采納?誰知道呢,都到這一步了,究竟為何人們并不關心。沒有說服力的建議,就像沒說到點子上的解決方案一樣無效。

這并非什么新鮮的想法。關于如何有效地溝通,市面上充斥著許多講述相關方法的書。尤德金的失敗說明了用拙劣的溝通方法來傳達正確的解決方案,會造成多么糟糕的后果,而基斯的案例反映了與此截然相反的問題:用極佳的溝通方式來傳達錯誤的方法,比糟糕的溝通方式更加有害,會誤導人們做出有害的行為。這就是為什么將溝通技巧從問題解決方法論中孤立出來,是風險極高的事情。雖然提高商務溝通能力的書籍和方法非常之多,也非常有用,但我們提出的方法也有其價值——在嚴謹的問題解決步驟與令人信服的溝通行為之間建立聯系。由此推出,4S法的第四步是“推銷”,我們將在第10章和第11章專門對此進行介紹。


經驗豐富的商界人士也會在解決問題時犯下令人訝異且代價高昂的錯誤,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數錯誤都源自我們在本章中討論過的5個陷阱之中的一個或幾個。第一,錯誤的問題陳述,可能導致人們得出不相關的解決方案。第二,采用潛在的解決方案,會導致解決問題的人相信某個解決方案是有效的,而忽略測試步驟,也看不到那些證明該解決方案不會起效的證據。第三,套用錯誤的框架來理解問題,會使我們對問題的重要方面視而不見,導致我們給出無效且代價高昂的解決方案。第四,將問題狹隘化,會刺激人們想到膚淺的類比,形成不恰當的解決方案。第五,無效溝通,就算我們克服了前四個陷阱,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也不會自我推銷,“酒香也怕巷子深”。溝通不暢的解決方案與不著邊際的解決方案同樣無效。在下一章中,我們將介紹問題解決4S法,幫助讀者避開這些陷阱。

小結

1.問題解決陷阱1:存在錯誤的問題陳述。

2.問題解決陷阱2:采用潛在的解決方案。

3.問題解決陷阱3:套用錯誤的框架。

4.問題解決陷阱4:將問題狹隘化。

5.問題解決陷阱5:無效溝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神木县| 鹤岗市| 贵州省| 酉阳| 鄂温| 灯塔市| 沽源县| 治多县| 仙游县| 福安市| 克什克腾旗| 宣汉县| 绥棱县| 德清县| 屏边| 安平县| 上林县| 新营市| 新建县| 汶上县| 宁河县| 临武县| 旺苍县| 名山县| 汤原县| 张家口市| 花莲市| 左贡县| 丰顺县| 鹿泉市| 云安县| 科尔| 永春县| 房产| 苏尼特左旗| 万载县| 五寨县| 乳山市| 肇庆市|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