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可知道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z先生如此問到。
此時二人屬于私下交談,z先生也沒再張口閉口的都是“陛下”了。
“當然是誠信,沒有誠信誰會買你的東西?”
朱元璋理所當然的說。
“大哥只說對了普通商品的交易原則,沒有弄明白特殊商品的商業關鍵。”
“哦,那你給我說說,這兩者有何不同。”
朱元璋被z先生的這個論調調起了興趣。
“什么是普通商品?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商品就屬于普通商品。賣這些東西,靠的就是口碑,也就是做生意時的誠信,不短斤少兩胡亂賣價誠信度就有了,客源也會連綿不絕。”
“但我們的汽車屬于什么?這屬于特殊商品,除此一家,別無分號。想買的根本沒地兒買去,此時誠信已經不是買賣的關鍵了。”
“而這種誠信不是關鍵的買賣,基本上也是很貴重的貨物,很多買家只要擁有一個了,很難再對買第二個提起興趣,除非真是有錢燒的,或則是東西用壞了不能用了。”
“而這時我們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在東西沒壞的情況下,自己在心里產生二次購買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所以對于汽車這種賣價昂貴的商品,怎么樣讓客戶心里產生二次購買的欲望,這才是做這種商品買賣的關鍵。”
朱元璋聽的是直點頭,然后斜眼蔑視z先生。
“大哥,你為何如此看我?”
z先生很詫異,和你說關鍵的呢,你什么眼神。
“沒什么,只是有點感慨。”
“什么感慨?”
“無奸不商啊!”
z先生頓時委屈了。
“大哥,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基本操作好吧,我只是把它們拿過來說說,這是借鑒,又不是我心里想出來的。”
“好吧,你接著說。”
對于朱元璋如此不置可否的說法,z先生也是很無奈,心里吶喊: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可是老實人。
“我們要怎么讓有購買能力的產生二次購買的欲望呢?對于科技產品,我們就要保持對產品的更新速度。就算現在已經有了成熟的設計和產品,我們也要按最原始的做,從最基本的做起。”
聽到這里,朱元璋心里算是明白了。
“那是不是等賣不出去了,再開始制造改進后的產品?”
朱元璋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思路問了出來。
“當然不是,賣不出去并不代表沒有利潤空間了。就拿我們現在的這輛車來說,就算它的銷售市場飽和了,但是它還可以給我們提供相當可觀的利潤空間。”
z先生的說法讓老朱又迷惑了,都賣不出去了,哪來的利潤?
“大哥,你怎么不問我為什么?”
z先生見朱元璋好長時間不開口問他原因,忍不住的問到。
這場景讓他有一種熟悉感,好像幾個月前發生過。
“不想看你嘚瑟,有什么麻利說。”
朱元璋特煩這種賣關子的人,什么事直說不就完了么?
“大哥還記不記得之前我說過,這車好多東西我沒來得及設計,就沒裝上?”
朱元璋聽了后點了點頭,z先生的確說過這個,可是這個和賣不出去時的利潤空間有什么關系?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軸承,沒有這個,那么像車軸啊這些經常轉動的部件,它們磨損的就比較快,要么車身上安裝車軸的固定卡槽磨壞了,要么就是車軸磨斷了。”
“而且這些壞起來,對于經常跑的車來說,周期還很短。那么這些東西壞了,他們這些車主需不需要更換?而且制造這些,還很考驗一個工匠的技術,沒那個技術根本造不出來。”
“所以我們還能靠賣這些配件賺錢,等到市場上這種部件大量出現時,說明有很大一部分工匠已經具備了制造的能力。此時再賣這種配件就賺不到什么錢了,這個時候才是加入了新技術產品面世的最好時機。”
“因為這個時候,這些車的主人已經厭煩了頻繁更換部件的缺點,十分希望有新的產品供他們選擇。這時候我們就推出有軸承的新車,告訴他們這是改進過的,賴磨。基本不用我們多說,他們這些快被折磨瘋的人,就會爭先恐后的來購買。”
“不斷如此,我們還可以把新車做成兩個版本,一個加裝減震裝置作為高配版,一個不加減震裝置,作為低配版,”
朱元璋聽到這兒時,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做成兩個版本有什么用?”
“大哥可知道這車要是加個拖車箱可以拉多少貨物?”
z先生沒有正面回答朱元璋的問題,而是問了一個不搭邊的。
“這個朕怎么知道。”
朱元璋生氣了,你不回答就罷了,還反過來問,怎么的,顯得你聰明?
“大哥,這蒸汽機車我們把活塞缸體做的大一點,鍋爐也做的大一點,這樣它就有能力拉動幾十千斤的車廂,而現在這種小型的也可以拉動幾千斤的車廂。而且它還比馬車牛車之類的跑的持久,跑的更快。”
朱元璋聽到這個眼睛一亮。
“那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給軍隊運送補給,還可以運輸部隊?”
“大哥,這個就要考慮路況了。現在我們也不是討論這個啊,你說的這些我正在研究,這個得綜合考慮的。”
“那這些和做兩個版本的車有什么關系?”
朱元璋聽到z先生已經在思考軍用方面的問題了,也就放下心來,重新回到話題。
“富人才講究舒適,但是富人如果買車做其他用途呢?比如說讓手下的伙計開去拉貨,他們還會想著車的舒適性么?”
z先生終于把關鍵點指了出來。
朱元璋這時也真正明白了。
“可是這么貴重的車,他們會拿來拉貨么?”
“大哥,你說一匹駑馬現在作價幾何?平日里喂養它們又需多少開銷?生病了請獸醫又要多少錢財?”
z先生這樣一連三問,徹底問住了老朱。
第一個問題他能答,可后面兩個問題他不好答,因為每個人對待馬匹的態度又不一樣。平日里有喂的好的,當然也有糊弄馬的。
z先生也沒等他回答,就開始接著往下說。
“現在有這么一輛車,一天可以干十匹馬三天干的活,除了煤石和清水,平時也不要他們喂,也不要他們細心照料,你說那些大商人們會不會買這樣的車?這樣的車讓他們出加裝減震的錢,他們愿意么?”
“再說了,我們還可以讓他們選裝啊!想裝的另外出錢加裝,不想裝的也不用費功夫拆卸了。”
z先生把后世車廠與四兒子店的先(keng)進(ren)理念,直接拿過來忽悠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