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玉根講策略:少即是多
- 荀玉根
- 1544字
- 2021-11-05 10:21:11
自序 管理欲望
2020年即將過去,一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社交場所都要保持一定的間距,但熱熱鬧鬧的股市卻讓我與親友們的距離拉近了,當然大多是線上交流。
2019年初開始的牛市在2020年進一步發酵,居民參與股市的熱情被點燃,偏股型公募基金新發規模達2萬億元,一年新發規模相當于歷史存量的62%。隨著行情的升溫,親友們與我交流的頻率變高了,甚至幾年不聯系的同學也重新取得了聯系。這些都是金融圈外的普通人,交流中我感受到他們對股市的認知有些偏差。有的認知偏差,在金融從業人員尤其是新入行的同行中也存在,最典型的是以下兩個認知陷阱。
陷阱一:高估自己、低估市場。股市投資看起來門檻低,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開車前需要考駕照,先考交規,再小路考、大路考,拿到駕照后甚至還要請老司機陪同練習一段時間,才敢獨自上路。而股市的初試者往往直接“開車上路”,沒考慮自己是否學會了駕駛,這是初試者無知無畏地高估自己、低估市場。還有一種常常發生在投資老手身上的高估自己、低估市場,就是主動選擇高難度的動作。股市投資中有“白馬”“黑馬”的通俗說法,白馬好比通往終點的康莊大道,路程長、耗時多;黑馬好比通往終點的近路,耗時短,但崎嶇不平。追求挖掘黑馬就是主動選擇高難度動作,實際上背后隱藏著很多風險,效果未必好。
陷阱二:高估短期、低估長期。股票市場給普通大眾的印象往往是價格漲跌非常快,低風險偏好者擔心下跌不敢入市,高風險偏好者看到的是股市巨大的上漲誘惑,入市者大多抱著掙快錢的想法,然而結果差強人意,A股素有“七虧兩平一賺”的散戶魔咒,即十個散戶中七個虧錢,兩個打平,賺錢的只有一個。實際上,滬深300指數2002年至2020年底年化漲幅7.5%,累計漲幅290%,萬得全A指數1995年至2020年底年化漲幅11.7%,累計漲幅1570%,長期看A股的表現并不差。追求短期爆發力的交易型操作的累計收益,最終不如著眼長期的配置型投資的累計收益。專業投資者領域同樣存在一年翻倍者眾、三年翻倍者寥寥的現象。
這些認知陷阱的根源是內心的欲望過大,超過正常的能力范圍。從業14年,我慢慢體會到,資產管理行業的本質是管理欲望。首先,建立研究體系和框架是一個選擇和放棄的過程,影響市場的變量太多了,各類學派也很龐雜,關鍵是要找到被歷史驗證過、自己能掌握的框架。這就好比在武當、少林、峨眉中選一個適合自己的門派。其次,堅守自己的框架,相信正期望值的長期威力,動作不變形,不輕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比如,成長型投資風格、價值型投資風格本身都是投資方法論,沒有優劣之分,最怕既要、又要、還要、不停要,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掙錢、掙什么錢。最后,對投資收益有合理的預期,放棄過高的欲望。放眼全球,十年以上20%的復合回報已經是非常卓越的成績了,要學會巴菲特說的慢慢變富。
本書副書名“少即是多”表達了我對股市投研的感悟,即KISS(keep it simple & stupid)原則,化繁為簡就是管理欲望。投資原本簡單純粹,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理念,構建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體系,并通過學習不斷精進體系,做能力圈內的投資,進退有序,從容面對市場。本書分6章,第1章是總論,概況性介紹策略研究的框架體系,第2~5章分別從資金流向、企業盈利、產業趨勢、市場特征方面介紹策略研究各個領域的研究方法及要點,第6章是與投資者交流時的思考。
雖然本書的作者是我,但研究的體會和收獲源于一起工作的領導和同事、深入交流的客戶和朋友。第一次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冠軍時,我在感謝詞里寫道:每一位優秀賣方分析師收獲的鮮花背后都有無數個買方投資者的澆灌,分析師和投資者在交流互動中相生相長、攜手共進。我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對本書的貢獻更是毋庸置疑,尤其是鄭子勛、李影、吳信坤等,我們一起探討了很多想法。而我作為本書的署名作者,是另外一層含義的少即是多。
2020年冬書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