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年代,特殊心思
其實,我爺爺奶奶和老伯韋又遷他們兩口子生活在一起,也并不是住在一個屋檐下。他們就只是住在同一個小區,同一棟樓的樓上樓下。
我爺爺奶奶住在一樓,而我老伯他們兩口子,就住在樓上的五樓。
這也就正是在我們云津市當年,很多老人和子女之間的一種生活方式。畢竟人老了,還是需要身邊有個子女,以防有個意外什么的。
而要是真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兩代人之間,彼此還是都會有很多的各方面的不習慣。而也無形之中,就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這是誰也不愿意發生和出現的。
像這樣住在同一個小區,一棟樓的樓上樓下,就既避免了一些彼此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和接觸,又能夠互相照顧,就可謂是一舉兩得了。
而像我爺爺奶奶他們那一輩人,由于建國后響應當時國家和政府的號召,一般都會生很多的子女,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這樣,等到現如今他們老了,和哪個子女生活在一起,也就成了老人需要考慮和面臨的問題了。
老人們呢,一般就會從眾多子女中,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疼愛的子女共同生活。甭管這個子女對他們到底怎么樣,是不是真的就是最為他們著想的那個子女。
一般來說,老人們都會選擇最小的那個小兒子。因為他們都疼愛最小的小兒子,這似乎也是一種規律。而這個規律,在我爺爺奶奶身上則自然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名義上是讓這個子女方便照顧自己。說白了,老人除了真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之外,平時又能用子女照顧什么呢?
更多的,其實往往是老人照顧這個子女生活起居更多一些。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為了在自己百年之后,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自己名下的房子,給自己這個最疼愛的子女留下,而又讓其他子女無話可說。
這就是一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卻又誰都不會去主動說破的關系。除非……
說歸齊,這種奇特的關系,以及這種小心思,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如今這個年代里,房子這個生活必備品,雖不屬于奢侈品,但卻比大多奢侈品還都要昂貴的多得多。
甚至,很多人終其一生,所打拼下來的,無非也就只是這一處房產而已。
而老人,各家各戶的老人幾乎都是如此,無論貧富貴賤,或大或小總都是還會有一處房產的。
不排除在少數家境富足的家族里,這處房產,也就是老人的這處房產,可能并不會引起所有子女的注意。
但那只是極少數的家族而已。
更多的,是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家庭中,老人所居住的這處房產,這處在老人百年后并不能帶走的房產,也就成了眾多子女眼中,最肥美香甜的那塊兒肥肉了。尤其是兒媳婦兒們,誰又都不惦記呢。
我的老嬸兒馬碧蓮,其實就是這眾多家庭中擁有如此心思的兒媳婦中的,一個最為典型的代表。
說到這里,也就不得不提起,當年我爺爺、奶奶和老伯、老嬸兒,是如何生活在一起的這段往事了。
其實說起來,為了這個年代原因而造成的,不是奢侈品卻勝似奢侈品的這棟房屋,我老嬸兒馬碧蓮可還真是沒少費心思。也更是不惜在眾人面前,暴露出她的某些一直隱藏著的邪惡面孔。
其實,在那之前,自從我老伯和老嬸兒結婚以來,幾乎所有人,包括我媽在內的所有人,都被我老嬸兒所精心營造出來的假象所蒙蔽。真的都以為,她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兒媳婦,孝敬公婆體貼丈夫,儼然一副完美的人設。
可是,那天,我就是因為這棟我爺爺奶奶名下的房屋,我老嬸終于露出了她一直隱藏的面孔,也說出了很多她始終藏在心里的話。
現場,幾乎讓在場的所有人,也就都看清了她一直以來所營社的,那虛假人設的目的,包括我老伯在內。
據后來我媽描述當時的場景,當時我老伯,面對我老嬸兒的表現,那也是表現得相當詫異,臉上也是一紅一白的。只是自始至終,他什么都沒有說而已。
而這精彩的現場,自然在我老嬸兒的精心安排下,沒有我的爺爺奶奶在。所以,他倆也就始終都被蒙在了鼓里。以致后來,我媽無論如何去和二老說,也都只是徒勞。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由于爺爺奶奶住了半輩子的房子將要面臨政府拆遷,會得到一筆數目不小的補償款。然后,自然也就面臨再次買房的問題。
由于爺爺奶奶當時就都已經將近60歲了,一眾兒女自然也就需要去商討老人晚年幸福的問題。
因此,老姑首先提出,看看這幾位哥哥中,能有誰來主要照顧老人的晚年生活,從而確保老人的幸福。考慮到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也不讓白照顧,只要老人晚年過得幸福高興,以后老人的房產就歸他所有。
我媽其實還算是有些見識的,看到過太多社會上其他家庭子女因為分家,最后老人無人照料很是凄慘的事例,自然也就不希望自己父母身上攤上這個事情。
因此,我媽也就提出了,老人現在還很健康,不要過早的去分割老人的房產的建議。
但是,我媽媽的這個建議剛剛提出,就直接被老嬸兒一票否決了。老嬸兒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由他們來侍奉老人,把老人接到他們身旁買套房,日常的照料由他們負責。而其他兄弟們,該出錢出錢,就當顧他們來侍奉老人了。
老嬸的話說的很漂亮,那就是由他們侍奉老人,總比保姆來得更加真切。
三伯在一旁雙手捻著佛珠,始終沒有說什么話。
見到大家都沒有說話,老嬸接著又說,
“自打我嫁到你們韋家來,就屬我對二老最上心了,你們眼睛都看得清楚的很。鄰居們也看得分外清晰,到底平日里是不是我們兩口子來看老人的次數最多?誰要是有異議,可以讓鄰居來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