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到底,何為孝順?
我們80后的父親,大多是50后。
他們這一代人,往往正是因為種種的原因,大多數都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等到他們成家立業,有了我們的時候,就又整好趕上了另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原本的工人老大哥鐵飯碗兒,就突然下崗了,沒有了收入來源。
而剛剛出生在他們生活里的我們,又一個個都是張著嘴要吃的。
人在那個時候,可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子女有多么可愛了。而只會覺得,那是一張一張向他們討債的嘴,尤其是像我這樣的男孩又能吃又能喝的。
所以,其實在很多我們的80后男孩腦子里,都清晰的記得,自己的父母曾經時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
那就是,“我給你吃,給你喝,沒餓死你就不錯了!”
我們的母親往往還好,畢竟這些張嘴要東西吃的子女,也都是從肚子里爬出來的,有著十月懷胎的感情。
但很多父親,那可就是……
其實,對于我們的父親而言,對我們要僅僅就只是如此,那也還好……
不太喜歡,給口吃喝,沒有精神上的撫慰,這也無所謂。更可怕的是,那個時候在很多父親的嘴里,還流行著這樣幾句話,很是盛行。
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以及,“我是你老子,我能養你,就能管你”,接下來的潛臺詞就必然是,“更能打你”。
“棍棒底下出孝子”,造就了我們這一眾男孩子,甭管成沒成為孝子,反正從小就先都在棍棒底下,接受了革命的教育,一步步的成長,很少有例外的。
“我是你老子”以及“我能養你,就能管你”,這兩句話,在我們的父親心目中,算是牢牢的刻下了這樣的一個印記。他們堅定不移的認為,無論什么時候他們都是大人,而我們永遠是孩子。
這里的“孩子”二字,可不是有些人心目中那種,被寵溺被關愛的孩子。而是,必須無條件服從的那種附屬品,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正因為如此,即使今天,我們80后已經長大,不再張嘴等著像他們討要吃喝,換成了我們在贍養他們。
可他們的這種思想,卻絲毫不曾有任何改變。沒有了“我能養你,就能管你”這種還算是有因果聯系的奇怪邏輯,就只變成了“我就能管你”這種霸王思維。
甚至,很多我們的同齡人,現如今都已經成家生字了。
可在他們的眼中,我們即使成家了,也仍然必須永遠是他們的那個,言聽計從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有獨立的生活。
這也自然就造成了很多新的社會矛盾,家庭問題。
所以,我爸剛剛才會說出那句很是經典的話,“你能有什么事兒?”
其實,他們未必就真的覺得我們無所事事。在很多時候,其實他們也能夠看到,三十多歲的我們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工作、生活是有多么的忙碌。只是在他們的心中,就習慣性的認為,我們就真的是無所事事。
這句話,表面看來很是矛盾。其實,這才是精髓所在。也是現如今很多50后的父母,與80后子女之間的一個普遍社會問題的根源。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兄弟哥們在一起吃飯時總結出來的,很多50后的父親,對我們80后子女,尤其是兒子的一種態度。
那就是,你是小孩,你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是小孩,所以沒有必要尊重你,隨意甩給你一句話你也必須接著受著。而且,你還得無條件聽我們的,無條件的服從,就像小孩一定要聽大人的一樣。
為什么?因為,這才是他們想要的孝順。
而如果,我們但凡有絲毫的反抗。那么,就立刻會被他們冠以,這個孩子不孝順的標簽。
為了讓他們覺得孝順,我們又能有別的什么辦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什么才是孝順?“孝順”這兩個字,最早出自于《國語·楚語上》,內容是,“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講孝道,但并沒有說要孝順。
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孟子也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而,孟子并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么。
后來,漢代人趙岐指出:“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于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這本沒有任何爭議。但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再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
孔子也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很吃驚,并且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
不過,顯然我們80后的大多數50后的父母,是不可能聽得進去這些話的。
他們深信一句,那就是“為人子女,就要孝順我們,我們老了,子女就要孝順我們。尤其兒子!”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還有那么句話,叫做“養兒防老,我老了,你不孝順我,誰孝順我?”
并且,他們還將孝順的“順”字,看得更重。經常會說,什么叫孝順,那就是要先順!你不順著我,讓我生氣,那你何談孝順?
而我的父親韋又敬,自然就是這種觀念的堅實擁躉者。
正因為清晰的明白這一切,所以我坐在沙發上,在經過了片刻的心理波折后,便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也許,這是一種從小就練就的超然的釋然吧!
畢竟,什么大風大浪,咱沒經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