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匈奴簡史,游牧帝國的起源

  • 漢武時代漫談
  • 草說木言
  • 3375字
  • 2022-11-16 10:25:24

匈奴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是中原農耕政權最強大的敵人之一,以匈奴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政權,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原政權外交活動的核心議題。在說匈奴的情況之前,咱們先解釋一下游牧和農業相關問題。

1.人類發展的內在動機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主要靠收集自然資源來養活自己。不管是捕獵還是采集,都屬于伸手向大自然要吃的。當一個地方的自然資源的生長速度,跟不上人類消耗它們的速度,那人類就要開始遷徙,去下一個地方。

這種純粹靠天吃飯的方法有個問題,那就是單位面積的區域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人口如果要持續增長,就必須把人分散到更大的區域。這就是個指數增長的問題。

一個地理區域內很快就會被人填滿。用不了多久,那些分散出去的部落就會碰上其他部落的人,然后戰爭就開始了。

同源的部落會組成部落聯盟,跟其他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爭奪這些區域。炎黃部落和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就可視為西北兩個部落聯合起來,阻擊向北發展的南方部落聯盟的戰爭。

慢慢地,人們發現,通過有計劃地種植某些植物,可以在同樣的土地面積內獲取更多的食物。有計劃地飼養某些動物,也可以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穩定地獲取動物產品,比如肉、奶、皮革等。這樣,農業和畜牧業也就出現了。

這就是定居生活和社會化分工的開始,文字、藝術、冶金、建筑、醫學、政治等文明的特征也開始發展。那些人口最多、戰斗力最強的部落占據了最好的農業地區,開始逐步融合成更大的部落聯盟,然后形成了國家,最終擺脫了原始的生存狀態,進入新的時代。

2.游牧文明的產生原因

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部落,或者被消滅;或者融入勝利者的聯盟中;或者不得不從農業核心地區退縮到農業邊緣地區;或者就只能停留在農業地區之外。

不管是失敗者還是勝利者,在這一時期,大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大體類似的。在自然經濟狀態下,人們只能利用自己所處的環境能提供的東西進行生產活動。那些退縮到農業邊緣地區或者停留在農業地區之外的部落,就根據所處地域的情況發展出了各自的經濟模式。比如古羌族,因為所處的地區,要么是高原,要么是山間盆地,就發展出了農牧混合型的生產方式。而更靠北、更寒冷、降水量更少的地區,連混合型的生產方式也維持不了。這些地區一般有廣闊的草原可以低成本地飼養牲畜,所以就因地制宜,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并通過大量的牲畜來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資。又因為季節和氣候對草原生態的影響大,牲畜啃食過的植被也需要時間恢復,故草原部落總是定期移動,逐水草而居。這種基于生產方式產生的游牧部落特性,又衍生出了他們獨有的組織方式、文化特點、軍事技能、政治結構,等等。

在發展的過程中,農牧混合部落和農業族群也在互相滲透。

顛覆了西周的戎人部落,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游牧民族。而白狄部落更是建立了農耕化的國家——中山國。在農業地區的部落或國家完成幾輪重組,力量更集中了之后,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占有更多的生產資料,開始逐步向農業邊緣地區發展。那些農牧混合的部落要么融入進來,要么就繼續向更偏遠的地區退縮。

戰國時期,隨著那些農牧混合部落的消散,原來在農業區和游牧區之間的緩沖地帶也消失了,已經國家化的農業族群開始直接接觸純粹的游牧文明。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這是兩種不能兼容的生產方式,因此,一接觸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對抗性。

作為游牧文明的代表,匈奴這個名字開始正式出現在史籍中。

3.匈奴發展概況

匈奴原本只是眾多游牧部落中的一個。匈奴這個名字,也只是一個部落名稱。他們最早活躍于陰山地區,直面他們的是趙國。差不多在秦國統一六國到西漢再次統一的這一時間,匈奴也在大力擴張,把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這一廣大地區中生活的所有非農業性質的部落都征服了,并統一納入匈奴的組織體系,構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游牧部落聯盟。

匈奴這個名字,也就從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了北方所有游牧人群的統稱。雖然匈奴在東西方歷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文字,故盡管他們存在的時間不算短,可關于他們的細節卻不多。比如,他們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就已有的考古發現和分子人類學研究來看,廣義的匈奴人,應該是黃種人,但是存在黃白混血現象。在匈奴勢力向西擴張的時候,白色人種也在向東方擴張。比如,遷徙到了今天甘肅地區的大月氏。大月氏人的主體是白色人種,兼有黃白混血現象。匈奴的擴張和后來漢朝的西進,從某種程度上說,打斷了白色人種的東擴進程。

匈奴人說什么語言呢?這個,沒辦法知道了。在這方面的爭論也很多,持什么觀點的人都有。比如,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等。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匈奴內部的語言體系一定是不完全統一的,尤其是在開始的時候,匈奴剛完成擴張,內部的語言體系一定很復雜。根據一般的規律,隨著時間推移,占統治地位的部落會逐漸把自己的語言變成一種通用語言。

匈奴的組織架構,是以建立在地域基礎上的軍事單位為主體的。所有能上馬拉弓的男人,都是士兵,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就是這么來的。各級官吏的權力等級、軍隊數量和土地大小,這三者是正相關的。雖然各級官吏都是各自管轄區域內的軍事長官和土地所有者,在他們各自管轄的土地上,他們就是最高的主人,但是他們也必須服從最高統治者——單于的命令。

單于的另一個稱呼是“撐犁孤涂單于”,匈奴人稱“天”為撐犁,稱“子”為孤涂。作為部落的最高首領和政府的最高首腦,單于總攬軍政及對外一切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呼衍氏、蘭氏和須卜氏這三家貴族擔任。呼衍氏居左位,是首席。蘭氏、須卜氏居右位,日常的判案訴訟、稅收等事務性工作就是他們來負責。

至于單于本人姓什么,《漢書》說是姓孿鞮,《后漢書》說是姓虛連題。匈奴人以左為尊,單于以下,左賢王地位最高。同時,左賢王也是單于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單于的候補人選。

按照《后漢書》的記載,匈奴內部的權力劃分主要分為十個等級。自上而下分別是:左賢王、右賢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左大將、右大將、左大都尉、右大都尉、左大當戶、右大當戶。

這些既是職位又是爵位,既是行政官職,又是戰時統兵作戰的軍事長官。大者統領萬騎,小者統領數千騎。這些統領萬騎的軍事首長共有二十四個,他們被稱為萬騎長。萬騎長下面有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等。其中,都尉、當戶、且渠是中下級的帶兵官,他們各以部眾多少來區別權力大小及地位高下。

在管轄地域劃分上,大體分為三部分:一是中間的單于庭,由單于直轄,面對的是漢朝的代郡(治今河北蔚縣一帶)和云中郡(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一帶);二是東部的左賢王庭,由左賢王管轄,面對漢朝的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縣一帶),同時監控東北方向的漁獵民族;三是西部的右賢王庭,由右賢王管轄,面對的是漢朝的上郡(治今陜西榆林市一帶),同時監控更西面的大月氏和氐、羌部落。

其中左右谷蠡王,又分別是左右賢王的副手。至于渾邪王、休屠王那樣的,更像是匈奴在向西擴張的過程中收編的,或者是新形成的地方性勢力,和漢初的異姓諸侯王有點類似。

以上這些資料都來自漢朝的史籍,其中相關的名稱,既有音譯也有意譯,未必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實際歷史,只能看作是對匈奴情況的籠統描述。

4.農牧沖突的實質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游牧民族嘛,驍勇善戰、能歌善舞;游牧地區嘛,風吹草低見牛羊;游牧人民嘛,吃著烤肉騎著馬。其實,對游牧民族來說,牲畜并不只是用來吃的。牲畜就像是農業民族的莊稼,是要用來生產食品和提供其他生活物資的。比如,高肉類、衣服、飲品、帳篷等。同時,也靠這些畜牧產品來交換他們需要的其他東西。比如,鹽、茶葉和鐵器等。大型牲畜還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作戰工具。因此,他們對牲畜,尤其是對大型牲畜的宰殺都要在計劃內進行,因為這是他們的生產資料而不僅僅是消耗品。這種總是在移動中的生產方式,也根本無法實現財富的長期累積。僅僅是冬天雪太大,就可能導致一個部落的滅亡。

所以,氣候惡劣了,游牧民族就要去農業地區劫掠生活物資。人口增長多了,草原上養不活那么多人了,也要去農業地區劫掠生活物資。因此,不是游牧民族天然地喜歡侵略,而是在自然經濟狀態下,靠戰爭掠奪生存資源,是他們認為性價比最高的生產生活方式。當農業地區處于弱勢王朝或王朝末年的統治下時,游牧民族比較容易得手,而當農業地區處于強盛王朝的統治下時,游牧民族會遭到重大反擊。

匈奴人的崇拜對象是龍,他們祭天的地方就叫龍城。這也是司馬遷認為匈奴人和華夏同源的一個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清河县| 永德县| 广安市| 车险| 江源县| 温泉县| 云和县| 呈贡县| 嘉善县| 上栗县| 平顶山市| 乌兰察布市| 文登市| 武隆县| 祁阳县| 桂林市| 涟水县| 新余市| 思茅市| 得荣县| 高陵县| 南漳县| 民权县| 德格县| 张家川| 榆树市| 德保县| 塔河县| 沙雅县| 涞水县| 土默特左旗| 来宾市| 太保市| 合江县| 通渭县| 军事| 婺源县| 渭源县| 托克逊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