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問路——論傳世文章的通途》(202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
作者:張世偉
學者以“專”“轉”“傳”三字為文章分級,并斷言從“專”到“傳”必先經“轉”之橋梁。然而,專業文章真必先化為通俗才能通向傳世不朽嗎?傳世之文,從來不是流水線上批量產出的罐頭。
專業文章如高天寒星,字字珠璣卻冰冷如霜,隔膜重重。科學論文中的精微術語,哲學典籍內的玄奧邏輯,常使尋常人望之如隔云端,徒見其光卻難解其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起初不啻為天書,若無后來咖啡館里通俗的講解與“追趕光速”的生動比喻,這驚世思想的光芒可能永遠被封鎖于少數精英的象牙塔內。專業深潭之水,若只固守一隅,終將凝滯為無生氣的死水,縱然價值連城也難免蒙塵于高閣。
然而若將“轉”奉為通途圭臬,則易使文章流于浮光掠影,喪失其最初純粹的靈魂。為博取“轉發”的喧囂,文章或被削去思想的棱角,或被裹上嘩眾取寵的糖衣——看似春水漫過心田,實則如清泉被俗物沾染。當知識的深度被輕薄的浪花淹沒,當思考的銳利被媚俗的泥沙磨平,我們又該憑何物去叩響永恒殿堂之門?梵高生前畫作無人問津,其藝術價值何曾經過“通俗”的包裝與“轉發”的熱潮?他筆下向日葵的火焰與星夜的漩渦,以最本真也最“專”的姿態,直抵人類靈魂深處最原始的震顫,超越了所有媚俗的喧囂,才終在時光盡頭燃燒成不朽的太陽。
可見傳世之作的密碼,非在必由之路的“轉”,而在于思想本身能否直接鑿開靈魂幽深之處。古往今來,多少傳世巨著皆以精專之貌直抵人心:司馬遷的《史記》以其史家絕唱的莊嚴筆觸,魯迅雜文以匕首投槍般的冷峻鋒芒——它們何嘗為迎合世俗而屈膝?其力量如星辰穿越光年直抵我們眼底,又似驚雷破空震撼沉睡的心靈。它們以思想本身的光芒驅散迷霧,以真理的銳利穿透浮塵,方在歷史長河中點亮永恒航標。
當“星光不問趕路人”,傳世之作亦不必屈尊于“轉”的驛站。它們以思想的厚度與靈魂的溫度,直接穿透塵俗迷霧,終如不滅星光撫過人間每一道淚痕,照亮每一顆迷惘的心。
真正傳世之作,恰如深谷幽蘭,其芬芳不需市井叫賣;亦如遠古星辰,其光輝何須俗世燈火引路?專業之深與人心之近,本可一脈直通,直抵永恒。這束穿透時空的光,不正是我們這個喧囂時代最渴求的精神坐標嗎?
張世偉原創于2025年6月7日中午創作完成。
禁止任何媒體、網站、短視頻等平臺使用,違者必究。轉載或使用必須得到張世偉的授權(原創作者張世偉可以無限制在其他平臺使用,其中包括之前的和以后的作品),正版在QQ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