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覲見母后
- 我用奇招救大明
- 風起松巖
- 2309字
- 2021-10-07 08:11:44
崇禎對范復粹的意見表示贊許:“范愛卿此言,甚合朕意。”
朱慈烺一聽急了,連忙跪下:“父皇,兒臣請求親自領兵,前去救援錦州。”
這下不光是崇禎,連大臣們也都愣住了:太子這是唱的哪一出啊?
范復粹感到不解:“解錦州之圍是薊遼總督分內之事,殿下急國家之所急,提出如此精妙的方略,已是有功于朝廷,又何必親冒矢石呢?”
“正因為方略是我提出的,因此理應由我來實施,如此才不會走樣。”朱慈烺態度異常堅定:“洪督師并不了解海戰,未必能最大限度發揮出此方略的威力。各位大人想必都知道,清軍戰斗力極強,要是此方略在實施過程中打了折扣,結果仍將難以預料。”
范復粹搖搖頭:“殿下還年輕,又從沒有打過仗,再怎么說,洪督師作戰經驗豐富,肯定比殿下更有把握一些。再者,殿下如果親自前往遼西,萬一有難,那可是會動搖國本的。”
崇禎帝聽了也擔心起來:“皇兒就不要再堅持了,此事你不宜插手。”
朱慈烺有些無奈。他承認,在正常情況下,范復粹說的有道理,戰事的確應該由薊遼總督來負責比較合適,但是這滿朝文武,有誰知道如果由洪承疇領兵,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呢?
無論如何,朱慈烺必須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過朝堂之上不便多說,只能等退朝之后,再找機會說服父皇了。
出了大殿,朱慈烺在紫禁城里漫無目的地游蕩。
前世里,朱慈烺曾經來過故宮,不過那時是十一黃金周,人潮如織,熙熙攘攘,哪像今天這樣,偌大的地方卻根本看不到幾個人,顯得十分冷清。
這時,一直跟隨著朱慈烺的貼身小太監阮祿悄聲提醒道:“殿下已經有幾日沒去給皇后娘娘請安了。”
朱慈烺猛醒:這幾天一直想著朝堂論辯,把覲見母后的事情都耽擱了,今天必須得去一趟。
~~~~~~~~
坤寧宮內,周皇后正跟皇嫂張嫣閑聊,宮女來報:太子求見。
周皇后嘆道:“這孩子,這幾天也不知道在忙些啥,連個人影都沒見到,快讓他進來吧。”
宮女答應一聲,將朱慈烺領了進來。
朱慈烺走進殿內,見母親周皇后身旁端坐著一位珠圍翠繞的美貌婦人,憑著軀體前身的記憶,他知道,這就是天啟帝的遺孀、自己的伯母張嫣了。
朱慈烺給伯母、母后施禮畢,周皇后問道:“聽奴婢們說,皇兒今天上殿了?”
“回母后,今天確實有件大事,要跟父皇及眾位大臣們商議。”朱慈烺將今天朝堂上的議論大致講了一下。
周皇后聽罷皺起了眉頭:“你作為太子,還是不要去摻和這些國家大事為好。”
朱慈烺明白母后的意思:太子應該安分守己,好好讀書就夠了。如果過早干預國事,容易引起當今皇上的猜疑。
要知道,跟皇位相比,親情其實算不了什么。歷史上,為了皇位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
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但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時如果不設法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過不了幾年,大明朝就要玩完,到那時,他的這個太子身份,反而會成為一道催命符。
但是這種話他可不敢對母后說:哪有咒自家江山完蛋的?
正當朱慈烺躊躇之時,張嫣解了圍:“哀家聽說,如今內憂外患,國事艱難。昨天哀家見到皇上,比以前更加清瘦了。在這個時候,誰如果有利國利民的良策,都可以向皇上進言。只要真的能幫皇上分憂,又何必顧慮那么多呢?”
朱慈烺感激地看了這位伯母一言。在他的印象中,張嫣是個深明大義的女人,關鍵時刻為大明做出過極大的貢獻。
據說天啟帝病危后,魏忠賢想讓自己侄子的孩子繼承皇位,逼迫張嫣承認那孩子是皇子,如果不答應就得去死。然而張嫣全無懼色,回答道:反正答不答應都得死,不答應至少還有臉去見祖宗。魏忠賢聽了也是無可奈何。
后來天啟帝決定傳位給信王,也就是后來的崇禎帝朱由檢。但信王怕招來殺身之禍,不敢入宮,這時張嫣站了出來,對信王講了很多道理,終于說服了信王。
張嫣長居深宮,自然很清楚宮中的險惡,她特地告誡信王:入宮后連一口水都不要喝。正因為張嫣的謹慎,信王才得以順利即位。
后來張嫣還幫崇禎選定了皇后,即周后。因此,崇禎帝和周皇后都很感激這位皇嫂,一直禮遇有加,十分敬重。
朱慈烺知道,要是沒有這位皇伯母的安排,這世上就不會有他這個人了,現在見皇伯母出面維護自己,更是感激不盡。
皇嫂發話,周皇后不好再去責備朱慈烺,便解釋道:“我是怕皇兒身犯險境,遭遇不測。他可是太子,大明不能沒有他。”
朱慈烺笑道:“母后不必擔心,就算我戰死沙場,馬革裹尸,不還有慈炯、慈煥兩位弟弟嘛,大明江山不會后繼無人的。”
周皇后白了兒子一眼,心中頗為氣惱。這不僅是因為她擔心兒子的安危,而且還因為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煥都是田貴妃所生,如果將來真的由他們中的一個即位,她的地位肯定會受到影響,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張嫣自然清楚朱慈烺是在開玩笑,板起臉斥道:“這孩子就是貧嘴,何苦要讓你母后擔心呢?”
朱慈烺見兩位長輩都有點慍怒,連忙致歉:“皇伯母、母后,剛才是我瞎說的,你們別當真。這次朝廷準備派13萬大軍出征,我身處中軍,能有什么危險呢?再說了,就算戰事不利,還可以從海上撤退嘛,這就更加萬無一失了。”
周皇后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這才放下心來,不過還是有些困惑:“就算沒有生命危險,你也沒必要親自跑這一趟吧?不是有洪承疇嗎?”
“洪督師并不了解海戰,只有我才能打好這關鍵一仗。”這時朱慈烺意識到,皇伯母、母后對于行軍打仗的事情并不了解,從軍事方面解釋再多也沒有什么作用,于是換了個角度:“當然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張嫣好奇地問道:“烺兒還有別的想法?說來聽聽吧。”
“皇伯母和母后,想必都希望我將來能成為有所作為的大明天子,而不是一個平庸的帝王吧?”
張嫣點點頭:“那是當然。天下的父母,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哀家作為你的長輩,也很想看到你能振興大明。”
“皇伯母的期望,孩兒銘記在心。其實孩兒一直期望著能像太祖爺、成祖爺那樣,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有志氣!”張嫣向這個侄兒投去嘉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