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何必遭天下人唾罵?
- 三國:董卓是我叔
- 卿是佳人
- 2066字
- 2022-11-14 04:33:21
第159章 何必遭天下人唾罵?
商議諸多細節之后,劉備送劉循踏上返程。
贈與不少錢財,劉備方才語重心長道:
“賢侄,此番賢侄身處敵營,莫要忘卻牧公如何慘死,牧公之仇,全靠賢侄方才得報!”
劉循自然明白,以劉備與董凡的關系,以及兩人實力相差之懸殊。
想要劉備舉兵攻打董凡,無異于螳臂當車。
此番,唯有他假意投誠董凡,方可成大事!
“劉皇叔不必擔憂,吾必定將此事銘記于心!”
“好!”
重重在劉循的肩膀上拍了拍,劉備親自送其上路。
返程之時。
劉循每到一處,便心中駭然。
交州各處,百姓安居樂業,商鋪生意火紅。
完全瞧不出,眼下大漢疆域被多人割據,其他處百姓溫飽尚且成問題。
路遇百姓,劉循便出口問詢。
“汝等為何如此開懷?”
百姓聞言,用一種看怪物的眼神,看向劉循。
“汝從何處來?”
劉循謊稱其從涯州至此,看此情此景尤為好奇,方才出口詢問。
“怪不得,交州、荊州、益州以及雍州,眼下在董公治下,百姓無不安居樂業!”
“吾等何不開懷?”
四州?
隨即,董凡便瞧見了來自中南州的瓜果等物,更覺好奇。
“這又是何物?”
“此乃中南州運來的瓜果等物,中南州為中南王趙子龍平定,董公愿出車馬錢糧等物,助百姓前往中南州落葉生根!”
“更有不少商人,來往于中南州與其余各州,販賣中南州特殊瓜果!”
各州之間,竟可通商?
此乃之前劉循從未想過之事。
若可通商,便可令各州之物得以交換。
百姓可用手中閑置糧食等物,交換生活所需必需品,對于百姓而言,實乃天大的一樁幸事!
聽聞劉循這般形容,百姓連連點頭。
“正是,若非如此,吾等何以過上此等富裕生活?”
“而且,眼下聽聞董公正率領百姓前往雍州,兌換棉花等御寒之物,此番北地百姓,便再也不用懼怕冬日之寒冷!”
百姓所言之事,令劉循心中駭然。
這些事情,除了董凡,換作旁人定然無法想到!
既如此,董凡當真會如同劉備所言,為一己之私,逼得父親悲憤而死嗎?
第一次,劉循對為父報仇之事,產生了動搖!
行至漢中,劉循便更是驚訝。
漢中街上,百姓絡繹不絕,儼然一副盛世之景!
可稍作打聽之后,劉循便知,百姓所言不假,董凡此時當真不在漢中。
而是率領百姓,前往雍州,兌換過冬所需御寒之物。
董凡不在,他又當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劉循也未曾想出個所以然來!
然而,他卻不知。
自從他進入漢中之時,便已然被人盯上。
盯上他的人,便是曾經奉劉備為主,卻慘遭劉備拋棄的諸葛亮。
早在劉循入城之時,便有守軍看穿了劉循的身份,將此事匯報給了坐鎮漢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聽聞此事,便覺此事頗為蹊蹺!
劉循行刺董凡之事,早已人盡皆知。
董凡也已下令將劉循驅逐出治下,此番劉循為何行至漢中,甚至于暗中打探董凡行蹤?
難不成,劉循意欲再度刺殺董凡不成?
雖說諸葛亮覺此事并無可能,卻也不愿放過劉循。
命將士盯緊劉循,尋找何時機會,他欲于劉循相談一番。
以他的身份,劉循未必會十分忌憚!
果不其然,當劉循得知,諸葛亮欲見他一面之時,劉循并未過于驚恐。
“汝原為劉皇叔麾下謀士,為何心甘情愿追隨董凡?”
諸葛亮輕笑。
若放在以往,他也定然如同劉循一般,絕不相信董凡乃賢能之輩。
可他親眼所見,董凡并未將自己于百姓分割開來,反而事事以百姓為先,此等賢主,足以令他拋棄舊主!
“劉循公子,曾出任巴郡太守,又何為行刺董公?”
兩人對各自的做法,都極為不解。
諸葛亮起初于董凡站在對立面上,他不相信董凡,還算勉強可以理解。
但劉循便不一樣了,劉循一早便已為董凡麾下巴郡太守。
為何會在此事刺殺董凡,其心令人難以捉摸。
劉循也未曾瞞著諸葛亮,畢竟在劉備口中,諸葛亮此番離開,便是欲尋劉備妻兒回去復命。
眼下益州、交州皆在董凡之手,他若留在董凡身邊,便有很大幾率,可以找到劉備妻兒!
隨即,劉循便將劉備所言之事,向諸葛亮和盤托出!
“諸葛先生乃深謀遠慮之人,可否告知劉某,劉皇叔所言,可否成功?”
聞言,諸葛連連擺手。
“劉循公子,董公并非劉備口中奸佞之輩!”
“于交州之時,吾親耳所聞,董公于感染疫癥百姓同吃同住,不辭辛勞!”
“劉循公子可曾見過何人,為百姓做此犧牲?”
聽聞諸葛亮所言,劉循不語。
除去其父之死,劉循并未記恨董凡其他作為。
反而,巴郡如何發展至此,身為巴郡太守的他,乃是親身經歷。
見劉循糾結,諸葛亮又道:
“劉循公子,聽愿聽吾一言?”
“諸葛先生只管明說便是!”
“董公意為天下百姓謀福祉,卻無霸占大漢天下之意,此等賢主,吾等為何不從?”
縱觀大漢四百年,能真真正正為百姓謀福祉之人寥寥。
更何況是如同董凡一般大權在握,民心所向之人。
此人竟未曾想過自立為帝,其心何等良善?
聽聞此言,劉循更加堅信,其父之死必定有所隱情。
趕忙拱手道:
“多謝諸葛先生提點!”
“劉循公子無需多謝,吾也是幡然醒悟,若吾等與民心所向之人為敵,必遭千古唾罵,此番何必?”
二人相談甚歡,隨后行至巴郡。
巴郡太守本是劉循,雖說劉循已被革職,但巴郡并無新任太守上任。
可巴郡百姓生活卻一如往常。
見此情形,劉循心中頗為無奈。
若想重歸董凡身邊,談何容易?
看出劉循擔憂,諸葛亮便提議道:
“雖劉循公子有錯在先,但董公有言在先,若立下功勛,得到百姓認可,便可封王!”
“若劉循公子可為百姓做些實事,想必董公也絕非心胸狹隘之人,必定重新重用劉循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