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鄭齊魯鐵三角聯盟瓦解
- 春秋齊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873字
- 2021-09-30 08:06:48
齊僖公對齊國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便是主動與鄭國同盟,并加強與魯國的關系。
對鄭國這個當時中原諸侯最強大的諸侯,齊僖公表現出了絕對的服從和跟從,這是一個合格的第二把手對第一把手的政治成熟的表現。
對魯國這個號稱春秋列國諸侯中第一講究禮義的諸侯,齊國的態度表現出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恭敬。
在齊僖公時代,齊國的努力使魯國終于又回歸到了“大周王朝地方代理人”的地位。
所謂周王朝地方代理人,那是魯國的傳統。一直以來,一些列國諸侯要與周天子發生一些關系,往往會通過魯國來實施的。
如諸侯國與天子通婚,魯國往往是媒人。天子有困難需要列國諸侯幫忙了,諸侯是不能直接主動去送錢送物給天子的,往往要通過魯國。
魯國象征性地出錢“購買”,再統一送至天子那里,這是照顧天子顏面。
但這個時候的天子,已經不再是以前大周王朝天子該有的樣子了,許多諸侯對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
連天子都無所謂了,那還在乎你一個天子的地方代理人嗎?
所以,有一段時間,列國諸侯基本沒把魯國當一回事。
齊僖公時期的齊國,緊緊跟著當時最強大的鄭國的步伐。但與鄭國明顯不同的是,鄭國會直接向周天子叫板,而齊國絕對不那樣干!
齊國就是在齊僖公時代,重新把“尊王”的口號給提了起來,既尊王,那當然也要尊魯了。
齊魯關系,到了一個親密的歷史時期。
隨著齊國在鄭國等國的幫助下抗擊北戎取得大勝,又為齊國博得了一個“攘夷”的名聲。
就這樣,所謂的后來齊桓公稱霸憑的是“尊王攘夷”理念,其實就是齊僖公時代開始的探索與實踐。
而這種探索與實踐是被證明取得了成功的,并為后來的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尊王攘夷,到后來便成了當時春秋霸主的標配之一!
另一個標配,據說是會盟諸侯,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列國諸侯的支持。
所以當人們一直在爭論所謂的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霸時,我們中學的教科書告訴我們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還有一種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當然,有人認為,這兩種都值得探討,春秋五霸,必須既尊王又攘夷,然后是會盟諸侯成就霸業。
如宋襄公是攘了夷,他攘的是被視為南蠻的楚國,其實楚國本就是受大周王朝分封的諸侯,怎么能算蠻夷呢?
而且,宋國攘楚,結果還攘敗了,這樣也算攘了夷么?
秦穆公談不上半丁點的尊王,他只是有過機會去勤王,結果卻被晉文公給忽悠了而未去。
秦穆公只攘了戎,西戎。史料記載是“遂霸西戎”,沒有在中原諸侯露過什么臉。
至于吳王越王什么的,只是一時間實現了國家強勢崛起,擊敗了當時幾個強國而已。但這只是軍事實力上的強大,但未見尊過王,未見攘過什么夷。
筆者心中的春秋霸主,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專指諸侯國,那便是齊國、晉國和楚國,就這三國。
如果真要說春秋五霸,那也可以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襄公、晉悼公!晉國直接占了三位。這里我們不探討了。
公元前717年,齊魯兩國正式結盟后,齊僖公于第二年派遣同母兄弟夷仲年出使魯國,向魯國進一步釋放善意,鞏固了兩國的盟友關系。
齊僖公為表示自己對魯國的尊重,早在于公元前715年成功調停了鄭、衛、宋三國矛盾,第一時間派遣使者出使魯國,向魯隱公詳細報告事件的來龍去脈。
在齊僖公看來,雖然魯國此時不能全權代表周天子,但魯國與周王室的關系是所有諸侯都沒有的,要尊王必先尊魯。
為進一步加強與魯國的聯系,齊僖公最喜歡的女兒文姜嫁鄭國世子忽不成后,立即許配給了魯國國君魯桓公。
文姜也不負父望,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齊魯之間進一步加強同盟的紐帶。
齊僖公之所以積極加強與魯國的聯系,是基于其經營膠東半島的長遠考慮。
西邊的中原地帶,齊國與鄭國結盟,從而為齊國今后吞并紀、萊等諸侯國、安定西大門奠定外交基礎。
南邊最主要的是魯國,與魯國結盟,安定南大門。
在齊僖公的眼里,向東是不只是大海,還有膠東半島。齊國必須拿下整個膠東半島。而那里,還有許多東夷小國存在。
只是,春秋江湖是多變的,許多情況的發生,是出乎人們的意料的。
齊僖公努力維持著齊國與鄭國、魯國的同盟關系。但偏偏一個意外,導致了春秋初期的最強大聯盟出現了裂痕。
公元前706年,齊國在鄭國、魯國、衛國等諸侯的幫助下,反擊北戎侵略者取得大勝,全殲來犯之敵,斬殺兩名首領。
這樣的大事,在那么講究禮儀的春秋時代,當然得有一種特殊的儀式來慶賀。
齊僖公決定組織由鄭、魯、衛、齊參加的犒賞大會,而主持這次儀式的,是應齊國所求的魯國國君魯桓公。
犒賞大會的儀式非常隆重,首先是獻俘。
我們前面講了,這次抗戎之戰,齊國共向鄭國、衛國、魯國等三個諸侯求了援。但等衛國和魯國軍隊到達之前,戰事已經結束了。
所以,也只有在戰役中表現突出的鄭國,是抓了一些俘虜的,那獻俘這一儀式,其實就是鄭國向齊國獻俘。
代表鄭國向齊國獻俘的鄭國世子忽共獻了三百戎族俘虜,和戎兵兩名首領的腦袋,以及相關的兵器甲衣。
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隆重的犒賞大會上,鄭國是出盡了風頭的。
但接下來的事,卻讓鄭國感到了恥辱。
因為,在犒賞大會上,齊國作為東道主,要向參會的鄭、衛、魯、齊等列國大夫們賞賜食物。
賞賜食物貌似很簡單,只需將好吃好喝的分配下去就行,但這里涉及到了一個先賞賜給誰的問題。
魯桓公是司儀,也是最講周禮的。這一次,魯桓公是嚴格按周禮來辦這件事,那論禮的先后次序馬上就出來了:按各諸侯爵位高低來定次序!
于是,先是齊國人得到犒賞,再是魯國人,再是衛國人,而勞苦功高的鄭國人則排在了最后。
魯桓公沒有錯,他是嚴格按周禮來的。按爵位,鄭國只是伯爵,而其他三國都是侯爵。伯爵比侯爵當然要低一級了。
但魯桓公太機械主義了!
要知道,當時鄭國才是真正的中原第一強國,而且又是居功甚偉,你魯國人幾個意思?
鄭國人不高興了,可以說是極端不高興。
鄭國世子忽當時便怒了:你魯國、衛國根本就沒在這次戰役中打過一個敵人,卻優先得到了犒賞,這擺明了是不給我鄭國面子。
齊僖公也沒想到魯桓公那么呆板,當時也感到很尷尬。他甚至隱隱感覺到,鄭、齊、魯三國同盟開始出現問題了,怎么辦?
在齊僖公的外交方針中,鄭國是排第一位的,魯國是第二位的。
如果給齊僖公一道選擇題,現在鄭國與魯國如果交惡,那你齊國來個選邊站隊,你會選誰?
當然是鄭國!
齊僖公雖然很無奈,但堅定地跟著鄭國走,最符合齊國此時的利益。
所以,第二年,即公元前705年,鄭國繼續打壓周天子,舉兵攻打盟邑與向邑兩地。
這兩地都是京畿地盤,齊僖公仍舊依鄭莊公要求,出兵助鄭,迫使周天子盡遷兩地百姓至洛邑。
這是鄭國于公元前707年與周天子交惡,并與周天子所率的王師以及陳、蔡、衛、虢等諸侯聯軍發生繻葛之戰得勝后的再一次軍事行動。
這個時候的鄭國,已經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既然不把周天子放眼里了,那周天子的地方代理人魯國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正如齊僖公所擔心的那樣,鄭國以當初在犒賞大會上,對鄭國不公正待遇為理由,于公元前702年出兵討伐魯國。
同樣,這次出兵,鄭國繼續請求齊國參加。
齊僖公也不用多加考慮,立即派兵參加鄭國組成的鄭、齊、衛聯軍,討伐魯國,史稱朗地之戰。
史料并未記載朗地之戰有多激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戰意味著春秋初期世界第一大軍事聯盟,即鄭齊魯聯盟已經徹底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