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工程建設理論與實踐
- 羅輝 傅題善 陳瑛 王有志等編著
- 494字
- 2021-10-22 16:15:56
3.2 工程規模的確定
南水北調東線規劃分三期實施。一期過黃河流量50m3/s,二期過黃河流量100m3/s,三期過黃河流量200m3/s。一、二期工程設計水平年為2010年,三期工程設計水平年為2030年。
穿黃工程作為東線的一項樞紐工程,由于其特定的工程建設條件,該工程必須與已建的東平湖玉斑堤、黃河南大堤(子路堤)、黃河北大堤、位山引黃渠、220國道等多次立體交叉,并穿越黃河主槽。如果工程建設分期不當,將造成工程總體布置與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增加施工的難度和投資的浪費,也不利于黃河的防洪安全。
出湖閘和灘地埋管進口段作為東平湖玉斑堤和黃河南大堤(子路堤)的穿堤建筑物,必須滿足堤防防洪的要求,防洪主管部門強調不宜過多分期建設;穿黃隧洞將穿越黃河主槽及北大堤,更是黃河防洪的關鍵,盡量一次建成;位山東、西引黃渠擔負著向沿渠地方灌溉和向河北省及向天津市應急供水的任務,穿引黃渠埋涵工程的建設期施工、導流等要求很高、建設難度大,有關地方主管單位希望工程建設不要影響引黃工程的運用。
考慮工程本身的復雜性和工期的連續性,以及東線第二期工程與第一期工程大體連續實施,故推薦穿黃工程第一期除出湖閘前的疏浚段按50m3/s流量進行建設外,其他建筑物均按100m3/s流量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