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
- 姚華彥 劉建軍編著
- 2609字
- 2021-11-05 17:23:05
第4章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體系
4.1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程序
國內很多城市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編制已經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漢、成都、昆明等都已經編制了城市地下空間(總體及概念性)規劃,對城市未來地下空間開發的規模、布局、功能、開發深度、開發時序等做了規劃,明確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思想、重點開發區等,為下一階段城市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奠定了基礎。此外,很多城市在舊城改造或者新城建設時,結合地面規劃,編制了區域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例如,北京朝陽CBD、杭州錢江新城核心區、武漢王家墩商務區等,通過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對該區域地下空間開發深度、強度、規模進行了明確,提出了地下空間布局結構和形態,并對應提出了符合該區域地下空間開發的策略和投資模式。
地下空間的規劃編制,一般需要經歷“資料調研、分析借鑒、論證預測、專家咨詢、總結提煉”等多項基礎環節準備工作,明確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基礎條件與發展趨勢,分析總結地下空間規劃目標與發展策略,并在此指導下確定地下空間規劃方案,保證規劃編制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傮w采用基礎性調研階段和規劃編制階段兩大工作階段。
4.1.1 地下空間規劃的推進方法
(1)“調查—分析—規劃”的技術路線?,F狀調查是規劃的第一步,需聽取多方意見,研究相關規劃,分析其他類似項目的經驗和教訓,把各項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為規劃提供充分的依據。
(2)“需求—供給—開發”的研究思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需要綜合平衡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均基于全面的調研,要進行地下空間資源的評估以及現狀地下空間設施調查分析,研究地下空間資源的適度供給與技術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二者的結合點是地下空間的開發需求與有效供給在空間形態和發展時序上科學布局與資源配置。規劃需要尋求最佳的結合點,為規劃方案的優化奠定科學基礎。
(3)“比較—借鑒—應用”的案例研究。積極借鑒國內外,類似地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從使用功能、開發規模、交通組織等方面借鑒成功的經驗,應用到本項目中。
(4)“宏觀—中觀—微觀”的規劃順序。規劃首先在調研的基礎上,從宏觀層次上研究確定規劃研究范圍地下空間開發規模預測,近中期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總體布局,重要片區選定;在中觀層次上,主要分析研究和編制地下交通、市政、防災、公共服務等分項地下空間功能設施的規劃與整合;在微觀層次上,主要結合近期啟動建設片區,結合重點項目進行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并開展地下空間規劃實施與管理政府規章的相關內容研究。
4.1.2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基礎調研
地下空間規劃的前期基礎調研準備階段,首先應梳理上位規劃及已經審批通過的相關專項規劃,分析以上規劃對城市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發展要求,并借鑒國內外類似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經驗,對城市發展現狀及地下空間利用現狀進行深入調研,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潛力、發展條件、限制條件及發展需求,確定地下空間的發展模式及發展重點,明確各類地下空間設施的規劃布局及系統整合關系,為地下空間的編制提供基礎依據。
地下空間規劃的基礎調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相關內容:
(1)規劃背景及規劃基本目的。明確規劃區發展性質、發展目標定位,預測規劃區發展的新需求及新動向,分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對規劃區快速發展的積極作用。
(2)上位規劃及相關規劃對規劃區建設及地下空間利用的要求解讀。分析上位規劃對規劃區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發展要求,梳理地下空間發展需求及重點,使地下空間規劃與城市規劃及相關規劃緊密銜接,提高規劃可操作性。
(3)國內外地下空間開發成功經驗借鑒。分析、借鑒國內外同類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成功規劃、建設、運營及管理經驗,對比規劃區建設實際,提出符合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合理化模式。
(4)城區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礎條件評價。結合規劃區建設現狀以及分析相關規劃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要求,綜合評價地下空間后續開發建設的基礎發展條件,包括現狀建設基礎、自然條件基礎、經濟基礎、社會需求基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等)的帶動效益等,綜合評價規劃區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的發展潛力。
(5)城市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需求預測分析。通過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礎條件及發展潛力分析,進一步預測規劃區建設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主導需求,預測地下空間發展功能與發展規模需求。
(6)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重點片區及設施的規劃發展目標與策略分析。通過對上述環節的基礎調研與分析評價,綜合制定規劃近期、中期、遠期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目標及發展策略,明確各重點片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
4.1.3 地下空間規劃編制
根據基礎性調研階段形成的基本結論,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布局,豎向分層、地下空間分項系統布局,重點片區規劃及近期建設規劃,同時編制地下空間規劃保障措施。具體開展以下相關內容的規劃編制。
(1)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總體發展布局及空間管制。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總體布局結構、強度分布、功能布局及總體豎向分層。
確定地下空間開發的分區管制,并制定分區管制措施。包括對關鍵性公共用地下空間資源的管制與預留、對各地下空間專項設施的地下化建設要求、對未來軌道沿線及區域、重大市政管廊走廊下的地下空間資源的管控與預留,形成規劃管制導則。對重點區域內,除編制管制導則外,還需編制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法定圖則進行管控,法定圖則繪制在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完成。
(2)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分項系統規劃及系統整合規劃。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分項系統設施布局,包括地下交通系統設施、地下公共服務系統設施、地下市政公用系統設施、地下防災系統設施、地下能源及倉儲系統設施以及各設施的系統整合規劃。
(3)重點片區范圍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布局。確定各片區內各地下空間專項設施的系統整合規劃布局,為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
(4)地下空間近期建設規劃。結合城市近期建設計劃,確定地下空間近期發展重點地區及近期重點建設設施。
(5)地下空間遠景發展規劃。對地下空間遠景發展進行展望。
(6)地下空間建設發展保障措施。對地下空間開發提出管理體制、機制、法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制定建議。
(7)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制定地下空間規劃控制技術體系,確定地下空間使用性質及開發容量控制,地下空間分項系統控制,地下空間建筑控制,地下空間豎向及連通控制,地下空間分期時序及銜接控制,公共性及非公共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布局,并繪制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