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壁莊水庫志
- 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
- 939字
- 2021-10-29 20:16:57
第三章 庫區工程地質地貌
黃壁莊水庫是滹沱河山區河流的最后一個梯級。滹沱河自西而東貫穿本區,在兩岸形成寬廣的堆積地形,除河漫灘外尚有兩級階地、洪積扇及垅崗。河漫灘高出河床1~3米,寬數十米至數百米,主要分布在右岸,左岸分布較少;一級階地高出河水面5米左右,寬數百米至數千米,上部為全新統的黏性土,下部為上更新統的砂卵石層;二級階地高出河水面15~25米,頂部平坦而寬廣,寬度由數十米至7千米,地層結構各處不一,一般為上部上更新統土層、砂卵礫石層,下部中更新統棕紅色黏土或礫巖,局部下部為下更新統紅土卵石或古老的基巖;紅土卵石垅崗頂面高出河水面30~40米,呈NW SE向排列;洪積扇分布在本區西南的馬山、牛山一帶,頂部接山腳為上更新統土層,底部為中更新統紅黏土和殘積紅黏土碎石,前緣與二級階地相接,以2°~3°坡角自西向東傾斜。
滹沱河古代河床擺動于故城與馬山之間。在上新世時期,大約位于靈正渠北邊,至中更新統時,由于河床被大量紅土卵石堵塞,再加上地殼升降作用,河道移向馬鞍山以南,并深切第三系巖層 (即現在副壩樁號2+800~3+800底部),后來地殼下降,堆積了礫巖及紅色土,厚度在20米以上。上更新統初期地殼上升后又復下降,堆積了類黃土類碎石與砂卵石、砂礫石、砂、類黃土等層次,厚度50余米,形成目前副壩壩基覆蓋層。全新統時期,地殼不斷上升,河道改行馬鞍山北,逐步形成現代河床。
一、主壩地質概況
主壩樁號0+000~0+300為一級階地,地面高程約105米;0+300~1+000為河床,河床高程100米左右;1+000以北為二級階地,地面高程約122米,其中1+200~1+800系一埋藏的第三紀老河谷,切割深度比現代河床還深,高程低達70米左右。靈正渠進水塔以北有一沖溝,距壩腳90~130米,底寬30~40米,高程約107~115米,自壩前向牛城延伸。
二、副壩地質概況
副壩修建于古河道之上,兼跨三個地貌單元,即馬鞍山侵蝕殘丘、二級階地及洪積扇。馬鞍山殘丘南坡與副壩相接,坡度較緩,地表高程由135米逐漸降至115米,在樁號0+347附近與二級階地相連;副壩軸線樁號0+347~5+805段處于二級階地,地形較為平緩,兩端高中間低,自上游至下游略有下降,地面高程110~120米;樁號5+805以西為洪積扇,其前緣在鮑莊、馬山村、田都一帶與二級階地相連,地面高程120~135米,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地表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僅在河床及少數沖溝邊緣有基巖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