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壁莊水庫志
- 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
- 9088字
- 2021-10-29 20:16:54
第一篇 流域自然地理概況
第一章 河流水系
黃壁莊水庫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系的滹沱河干流上,地處太行山東部的丘陵區,上游群山環抱,下游是沖積平原。因黃壁莊水庫緊鄰古中山國,而又名 “中山湖”。
海河水系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 (自治區、直轄市),流域總面積26.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占54.1%,平原占45.9%,人口7000多萬人,耕地1.8億畝。海河干流是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同時兼有排澇、蓄水、供水、航運、旅游和環境保護等綜合功能。
子牙河又名沿河,是海河水系西南支,系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有南北兩源:北源為滹沱河,出山西省五臺山,沿途接納牧馬河、清水河、冶河等,至黃壁莊出太行山流入平原;南源為滏陽河,出太行東側,上源支流眾多,進入平原后,東行至艾辛莊附近,有老漳河挾小漳河匯入,形成滏陽河干流,流至獻縣臧家橋與滹沱河匯合后稱子牙河。子牙河干流河長175千米,于天津大紅橋與北運河匯流后入海河干流,地跨山西、河北、天津3省 (直轄市)8個地區71個縣 (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減輕水患,在獻縣以下辟子牙新河,經天津市北大港注入渤海。
第一節 干流——滹沱河
滹沱河是一條古老的天然河道,歷史久遠,名稱多異。滹沱河古又作虖池 (音同 “呼駝”)或滹池,《禮記》中稱其為 “惡池”或 “霍池”,《周禮》稱 “厚池”。《山海經》云:“泰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尺波寸浪,波濤洶涌,故謂滹沱河矣。”戰國時稱 “呼淪水”(呼池水)。秦稱 “厚池河”。《史記》稱 “滹沱”,也稱 “亞淪”。東漢稱 “滹沱河”。《水經注》稱 “滹沱”。曹魏稱 “呼沱河”。西晉稱 “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 “清寧河”。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省五臺山北麓的繁峙縣泰戲山孤山村一帶,孤山水庫以上稱孤山河,以下始稱滹沱河。滹沱河干流自孤山水庫向西南流經恒山與五臺山之間的代縣、原平及忻州市,在忻口受阻,急轉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在盂縣活川口下游進入河北省平山縣,經崗南、黃壁莊兩座大型水庫后流出山區,在石家莊市區穿京廣鐵路,經正定、藁城、無極、深澤入衡水市,途經安平、饒陽等地,在饒陽縣大齊村進入獻縣泛區,東流至獻縣樞紐與滏陽河及滏陽新河匯流入子牙新河。滹沱河干流河道全長605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內河長319千米,河北省境內河長286千米。
海河流域圖
一、河道狀況
滹沱河干流以泥沙多、善沖、善淤、善徙而聞名全省乃至于北方。它既是河北平原的締造者之一,長期哺育了沿河人民,又在中下游不斷決溢改道,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重的災難。
滹沱河流域位于東經112°15′~116°6′,北緯37°27′~39°25′。上游山高谷深,流域界限分明,北界大清河流域,西依云中山與汾河分水,南沿太行山與滏陽河諸支流相鄰。匯入滹沱河的支流有72條之多,其中流域面積在100~1000平方千米的有52條。干流左岸主要有峨河、峪口河、清水河、營里河、卸甲河、柳林河、文都河、郭蘇河、南甸河;干流右岸有陽武河、云中河、牧馬河、南坪河、龍華河、烏河、冶河。各支流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支流以冶河最大,清水河次之。各支流均以干流為主軸,從兩岸交互流入。支流分布在崗南水庫以上呈羽狀,黃壁莊水庫以上為扇形,進入平原則呈帶狀。由于各支流分布呈肋枝狀,故俗稱 “滹沱河有72肋枝河”。各支流除周漢河地處平原,其他支流都集中在山區和丘陵地帶。
子牙河流域圖
滹沱河水系示意圖
滹沱河所處區域圖
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最高山峰五臺山海拔高程3058米,最低處獻縣子牙新河進洪閘閘底高程7.0米。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布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面積約占全流域面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余米。山西省夏縣瑤池以上為上游,沿五臺山向西南流淌于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瑤池至河北省平山縣崗南水庫為中游,流經太行山區,河谷深切呈 V形谷,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東冶至王母屬山區地形,王母至黃壁莊屬丘陵地形;黃壁莊水庫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道寬闊(最寬可達6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筑有堤防。
流域上游山勢巍峨,山巒重疊,地形崎嶇復雜。自五臺縣神喜穿太行山峽谷東行,河道彎曲。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錯,在地形地貌上獨具特點。基巖山區,海拔高程在1500米左右,為構造運動長期隆起區,侵蝕和剝蝕作用劇烈,山勢陡峻,山體突出,山體巖性大部為花崗巖、片麻巖、灰巖、砂巖和少量石英巖、云母巖等,有豐富的巖溶裂隙水。娘子關與威州一帶,分布著大量泉群,20世紀60—70年代,娘子關泉群多年平均泉流量13.5立方米每秒,地下水豐富,與地表水的補排關系復雜。山前黃土丘陵區,為山地與平原間的過渡帶,近山坡處沖溝發育,但因河道滾動,河谷深切,往往形成高出河床數十米的古階地。現代地形亦受沖溝切割,形成許多傾向河谷中心平行的長梁狀丘陵地形。河谷沖積平原區,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帶,為寬闊平坦的漫灘,屬河谷沖積平原。沿河兩岸普遍有一級階地分布,高出河谷2~3米,面積廣闊。
滹沱河
出山以后,黃壁莊以下河道擺動在自石家莊至辛集一帶的大沖積扇上,地貌屬于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系滹沱河沉積而成,分為山麓平原、傾斜平原及低沖積平原三個較大的地貌單元。山麓平原位于西部、太行山東側,東至藁城與傾斜平原連接,海拔高程為90~45米,坡度平均為1/850,系山洪及第四紀洪積物堆積而成。傾斜平原西接山麓平原,東部以安平、深縣、辛集一線與低沖積平原相臨,傾斜平原實為現代沖積扇的交接洼地,沖積扇的主軸在藁城、晉縣、辛集舊城及深縣,基本上是東西向,海拔高程為45~30米,坡度為1/2000~1/4000,由黃土性洪積沖積物堆積而成。低沖積平原位于東部,系滹沱河近代沖積而成,曾與黃河交錯沉積,海拔高程多為30~18米,坡度為1/4000~1/6000。
滹沱河自黃壁莊以下,境內有堤防的河段長100余千米。兩岸堤防總長142.63千米,兩堤之間的堤距4~7千米,最寬達8千米。河床為復式河槽,河道面積為53.82萬畝。當滹沱河發生較大洪水時,由于寬闊槽儲蓄洪水,具有明顯的削減洪峰作用。但是,也因河槽寬淺平緩,處于堆積狀態,造成河床逐年抬高,部分灘面已高于地面。
流域內水利事業發展較早。據史料記載,遠在東漢時期就開滹沱河蒲吾渠,可通漕船。唐朝時建成太白渠、大唐渠,引河水灌田。北宋天圣年間,曾修筑曹馬口堤防。元、明時期,多次 “發丁夫灘治滹沱”。清朝時則大量興辦水利營田、修筑堤防,以障滹沱。民國時期,沿河建成興民、大同、靈正、源泉四處萬畝灌區。
1949年后,開始對滹沱河進行全面規劃和治理。20世紀50年代,河北省在山區先后修建了崗南、黃壁莊兩座大型水庫和一批中小型水庫,在平原疏浚河道,加固堤岸,鞏固河槽,在下游獻縣泛區開挖行洪道。1966年后,按照50年一遇防洪標準,修筑、加固北堤和南堤,干流黃壁莊以下規劃實施1600米寬治導線整治工程。通過開挖引河,修建丁壩、堵壩、柳壩、導流排、護坡等控導工程和險工防護工程,使河床大體上趨于穩定。20世紀80—90年代,經過對水庫、堤壩除險加固、險工治理、河道清障、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等,進一步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2002年編制完成的 《子牙河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對滹沱河流域部分防洪工程標準進行了重新規劃,其后逐年按規劃實施。截至2013年,建成崗南、黃壁莊2座大型水庫,下觀、石板、張河灣3座中型水庫,80座小型水庫,總庫容近30.9億立方米;興建萬畝灌區13處,灌溉面積12.8萬公頃;筑堤防242.63千米,修護村護岸壩380道,建橋、閘、涵62座;修水電站85座,總裝機7.85萬千瓦。
滹沱河河道變遷示意圖
二、河道變遷
滹沱河源于山西,歸于河北,水性湍悍,土疏善崩,壅決無常,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但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因囿于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頻繁。
商周時期,滹沱河河道在藁城以上同今河道,在藁城北納入西北來的滋水 (今磁河),往東至晉縣北納入西北來的沙水 (今沙河),又往東經西河莊南、南王莊南,于劉屯附近入黃河。有學者認為,黃河早期都是經河北平原入海。因此可知,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黃河,屬黃河水系。
自周末期至西漢中期,海河平原水系隨著黃河的遷徙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602年)的河徙,西漢元光三年 (公元前132年)的河徙等。每一次河徙都造成一定的后果,海河水系的下游及其入海之道隨之不斷南移,留下來的下游入海河道,就變為它的支流入海路線,海河平原水系也逐步由眾流歸一的局面變成分流入海的局面。
公元1—6世紀,隨著黃河逐漸向南改道,海河平原上的水系又逐漸由分流入海,向眾流歸一發展,滹沱河逐漸納入海河水系。東漢以后,唐代至宋初,滹沱河正干擾潴龍河及大清河,尚未與滏陽河發生關系。三國時漢獻帝建安九年 (204年),曹操用筑堰、開渠引洪的方式,使洪水脫離黃河水系,納入了海河水系的滹沱河系統。建安十一年 (206年),曹操又在下游組織開鑿平虜渠,與滹沱河會合后,稱清河。至此,溝通了海河平原上兩大水系,為海河水系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也為后來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奠定了地貌基礎。直至東西晉、北魏、隋、唐,滹沱河成為主流。宋初之后,滹沱河的中下游逐漸南移至深州、武強一線。因此,滹沱河在深州一帶為患最大。北宋后期,滹沱河基本沿正定至深州一線東行。
金代滹沱河的行徑大體行北宋道,自晉縣往東,過束鹿,行安平、饒陽南東去。
元時,滹沱河自藁城而東,經晉縣北、束鹿北、深澤南出境。元后期至明代,河道則南移到冀縣、衡水一線。自此,滹沱河與滏陽河的關系開始逐漸密切起來。
明清時期,滹沱河中下游汛前常呈干河,河槽淤積,以致常常改道。由于改道頻繁和瑣碎,其改道的精確路線亦很難劃分。又因滹沱河的沖積扇地形是西南高而東北低,由正定經藁城、晉縣、束鹿至冀縣、衡水一線,正向西南,沿著沖積扇之脊行走。因此,造成了改道頻繁的明顯特點。其中晉縣和束鹿境內變動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從1518—1794年的276年中,滹沱河在晉縣境內改道23次,平均12年一次。而清代順治到乾隆的百余年間,滹沱河在束鹿段變動25次,平均約4年一次。
清光緒七年 (1881年)迄今,滹沱河一直行現道而無大變。
三、河道特征
滹沱河流域內,崇山峻嶺,低谷盆地,山、丘、川各種自然地形分布其間,從西部海拔2281米的駝梁,至海拔高程約百米左右的黃壁莊出山口,基流充沛,河床切割明顯,縱坡陡,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非常適宜修建水力發電站。
滹沱河干流在今山西省定襄縣東冶鎮以上流經長達210千米的帶狀黃土盆地,河槽寬淺,坡度平緩,洪水時河槽無定,枯水時水流散亂,沙洲、淺灘羅列。自東冶鎮以下始轉入太行山峽谷,河道沿山尋道,蜿蜒曲行,東南流入平山縣境。自猴刎經大坪、楊家橋、店頭、小覺、十里坪、下西峪、唐家溝等8個鄉鎮入崗南水庫。又經東崗南、大吾、中石殿、兩河等鄉鎮入黃壁莊水庫。自黃壁莊水庫壩下入靈壽縣境,由忽凍村南,東南流至同下出境入正定界。經胡村、大孫村、南關、塔子口至大豐屯入藁城縣境。然后穿過藁城縣中部向東北,沿無極、晉縣邊界,經郝莊、辛莊、兩河、龍泉固,從堤北入深澤縣境。經耿莊、趙八、西河、城關、高廟,至棗營,入衡水市安平縣境。
滹沱河從猴刎東南流繞弓形大灣至講里,段長約20千米,河寬180~200米,縱坡1/220,河床為卵石及礫石構成。兩岸峭壁對峙,巖石多石灰巖、頁巖。右岸有蒿田河匯入。由講里曲行經小覺、郄家莊繞S形大彎至秘家會,段長18千米,河谷寬約200~400米,縱坡1/260,河床為卵石及礫石構成兼有少量粗砂,沿岸灘地、崗地較多。兩岸巖石多為片麻巖,左岸有營里河、卸甲河匯入。秘家會以下,山勢漸低,河谷開闊,至下槐入崗南水庫,段長約15千米,河寬350~400米,縱坡1/340,河床為卵石及礫石兼有泥沙組成。自崗南水庫壩下至黃壁莊水庫區間,河寬為200~1000米,兩岸為低山丘陵,河床為卵石、礫石兼有細砂層,且有淺灘沙洲,縱坡為1/460。其間溫塘河、南甸河、冶河分別由兩岸匯入。黃壁莊壩下至京廣鐵路橋,河床開寬,寬達6~7千米,河床為粗砂組成。松陽河、渭水河、太平河分別從左右岸匯入。鐵路橋以下至龍泉固,河床為細砂組成,河寬3千米左右,左岸有周漢河匯入。深澤境內河寬不足1千米,河床為細砂兼有淤泥。黃壁莊至北中山段河道縱坡1/1500~1/2310,北中山以下1/2810左右。
滹沱河流域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85%以上,植被較差,森林覆蓋率低。山區大部分巖石裸露,丘陵沖溝密布,調蓄能力很差。因此,部分支流洪水過程常呈陡漲陡落的尖瘦狀,只有森林較多的支流及滹沱河干流的洪水漲落比較平緩,并呈復峰狀。又因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奔流而下,黃壁莊站多年平均輸沙量1960萬噸,侵蝕模數為2000噸每平方千米每年,多年平均含沙量10.4千克每立方米,1956年含沙量142千克每立方米,是多年的最大值。據統計,1958—1964年,僅晉縣以上坍塌河岸耕地約9000畝,1963年洪水使靈壽縣東合村及藁城縣西四公村塌岸超過500米,深澤乘馬、無極牛辛莊均被洪水沖走一半。到20世紀80年代末,河岸線已超出1963年河岸線300米。
四、航運
滹沱河原本常年流水,既有河患之苦,亦有舟楫之利,航運事業發展較早。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十年 (公元67年),常山滹沱漲河,蒲吾渠通漕船”。“東漢建初三年 (公元78年),罷常山滹沱石臼河漕”。正定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 (586年),修寺所需木料,均砍伐于靈壽縣東崗原始森林,并由靈壽渭水河漂流至滹沱河,漕運至正定南關碼頭上岸。民國時期,據1930年河北實業公報刊載,當時滹沱河沿河船舶約有500余只,多系泊船及小槽船,往來于正定之高家營、深澤之乘馬、饒陽之呂漢、獻縣之新河口閘。平時泊船至南家營止,再上行則水淺不行。高家營距石家莊僅十余里,石家莊貨物多自此上下。上行船只多載雜貨,下行貨物以棉花、煤炭為大宗。由于河水稍大,沿河船舶營業尚屬發達,在1937年以前,滹沱河均能按季節通航。自正定鐵路橋至河口長167千米,由柳林鋪至呂漢138千米,每當汛后流量較大時,可通行15噸級民船,呂漢以下可通行100噸級民船。平水時藁城至呂漢102千米,仍可通行15噸級的民船,但藁城以上至高家營僅可通行6噸之排子船,一般枯水期僅呂漢以下河道整齊尚可通航較小船只。
自石德鐵路修筑之后,滹沱河航運日漸衰退;又加上游沿河中小型水利工程廣泛發展,水量減少。從1948年后,下游河道淤積日趨嚴重,河槽變化較多,航運更加困難。1953年河道勘察時,僅見少數載重六七噸之排子船來往于藁城至深澤、安平及饒陽一帶,輸送煤炭和雜貨,重船吃水約0.3~0.4米,船無桅桿,甚為輕便。當時滹沱河內尚有此等船共101只,總載重量450噸。自1958年在上游修建崗南、黃壁莊兩大水庫之后,河患減少,航運亦隨之衰落。1963年大水后,只有少量小漁船來往于藁城、深澤之間。至1965年大旱,河道斷流,航運、漁船相繼消失。
第二節 滹沱河主要支流
滹沱河流域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冶河、清水河、牧馬河、烏河及云中河等5條支流。流域面積在100~1000平方千米之間的河流有16條,其中山西省境內有13條,河北省境內有3條。
(1)蒿田河。發源于山西盂縣下響羅村,自西向東流,于店頭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88平方千米,河源高程1729米。
(2)營里河。發源于平山縣東沙嶺,自北南流,于清水口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50平方千米,河長36千米,流域平均寬6.9千米,河源高程1930米。
(3)灣子河。又叫扶峪溝,源于平山三貧陽坡,自南向北流,至小覺村西入滹沱河。流域面積49.1平方千米,河長13千米,河源高程1023米。
(4)卸甲河。源于平山后大地,自北南流,河道蜿蜒曲折,至郄家莊入滹沱河。流域面積336平方千米,河源高程2194米,河長60千米。
(5)柳林河。發源于平山駱駝峰,西南流,至建都口入滹沱河。流域面積186平方千米,河道彎曲,支流較少,河源高程1423米。
(6)險溢河。發源于山西石灰溝,東北流,于曹家莊入崗南水庫。流域面積425平方千米,有支流6條。河長62.4千米,河源高程1243米。
(7)文都河。發源于平山碾盤,于沙灣入崗南水庫。河道坡陡流急,有上沖下淤現象。
(8)古月河。發源于平山沿溝,于古月入崗南水庫。流域面積32.2平方千米,河長12.2千米,河源高程780米,河底平均縱坡5.16‰。
(9)甘秋河。發源于平山觀南莊,至小米峪入崗南水庫。流域面積43.8平方千米,河源高程765米,河長15.4千米。
(10)緱家莊溝。源于平山草房,于蘇家莊匯郭蘇河后入崗南水庫。流域面積20.3平方千米,河長10.2千米。
(11)郭蘇河。源于平山兩界峰,自北向南流,至蘇家莊入崗南水庫。流域面積167平方千米,有較大支溝7條。河源高程1040米,河長30千米。
(12)溫塘河。源于平山玉皇閣,于霍賓臺入崗南水庫調節池。流域面積39.7平方千米,河長18.5千米。
(13)南甸河。發源于平山王母觀山灣子村,自北南流,至郭村附近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74平方千米。上游支溝繁多,山勢平擔;下游河槽均系細砂組成,河槽寬淺,河流高程907米,河長30千米。
(14)冶河。古稱綿蔓水,為滹沱河最大支流。流域面積6400平方千米,位于滹沱河流域西南部。冶河在井陘縣北橫口以上分為兩支,一曰甘陶河,二曰綿河。上游均在山西境內。綿河在娘子關以上又分為兩支,各源于山西省壽陽縣及盂縣境內。綿河由山西平定縣娘子關向東北流,至地都入井陘縣境。經南峪、張家洼、乏驢嶺、蔡莊、教場、城關,至莊旺折東南流,經仇西河、北張村,至北橫口與西南來之甘陶河相匯。甘陶河源于昔陽縣窯上,蜿蜒峽谷之中,其上游稱松溪河,入河北井陘改名甘陶河,至北橫口與綿河相匯后稱冶河。甘陶河流域面積2564平方千米,河長128千米。其中昔陽境內84千米。冶河東北流,經長崗,至井陘接受金良河水,經巖峰、段莊、威州、東西元村、孫莊、南防口,至北防口納小作河。經七畝、楊西冶、東崗上,至南賈壁匯入滹沱河,河長187千米。冶河的各支流及其參數見表1 1。
冶河水系示意圖
表1 1冶河各支流河長、流域面積表

續表

(15)松陽河。源于靈壽縣東柳家莊,于胡莊西入滹沱河,河長23.4千米,流域面積142平方千米,河源高程238米。
(16)渭水河。源于靈壽縣馬家莊,于木佛入滹沱河,河長32千米,流域面積91平方千米。
(17)太平河。流域面積109平方千米,源于獲鹿縣水峪西北,至北新城入石家莊市郊區,經康莊,至田莊村北與古運河相匯,經石津總干趙陵鋪泄水閘入滹沱河。河源高程632米,河長21.2千米。
冶河上游景色
(18)周漢河。位居平原,源于正定西漢村,由西漢河與周河匯合而成,下流稱柏棠河,又叫清水河,東流入護城河,經西關,折南關木廠、順城關、朱河,至固營與支流許固排水相匯,至黃莊入藁城,名只照河,經九門,至只照入滹沱河。河道長39千米,流域面積275平方千米。
第三節 治理沿革
滹沱河流域在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沒有正規的防洪和供水工程。現狀的防洪和供水工程體系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3個階段的大規模治理逐步形成的。第一階段為1949—1963年,以水庫和灌區建設為主;第二階段為1963—1979年,以河道治理為主;第三階段為1980年至今,以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綜合整治為主。
一、第一階段 (1949—1963年)
1957年11月,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提出了 《海河流域規劃 (草案)》。該規劃涉及滹沱河流域主要是安排建設大型水庫和大型灌區。
20世紀50年代末,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開工興建,兩座大型水庫是防洪的骨干工程,承擔著保護下游石家莊市以及華北平原、京廣鐵路等的防洪安全任務,同時還兼顧著供水和灌溉任務。水庫建成后,石津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7年的33.3萬畝擴建至383萬畝。
1959年,獻縣泛區行洪道開挖,設計標準5年一遇,設計流量400立方米每秒。
從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陸續在山西境內滹沱河干支流上興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庫,其中濟勝橋以上中型水庫5座,總庫容7839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249平方千米;小型水庫54座,總庫容6633.8萬立方米。同時在干支流主要河段上修建了一些堤防。
二、第二階段 (1963—1979年)
“63·8”洪水后,1966年11月水利電力部海河勘測設計院提出了 《海河流域防洪規劃》。該規劃提出了 “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的防洪方針。規劃確定滹沱河黃壁莊水庫以下河段按1963年型洪水安排治理,開挖、擴大中、下游行洪河道,整治蓄滯洪區。
自1967年開始對滹沱河黃壁莊水庫以下河道進行了整治,加固了北大堤,其后又實施了外展南堤、險工防護工程等。
三、第三階段 (1980年至今)
1980年,海河水利委員會會同流域內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開始編制 《海河流域綜合規劃》,規劃工作于1986年基本完成,國務院以國函 〔1993〕156號批復。
1.供水工程
1992—1994年,峨河無調節調水工程建設。1995—1997年,對界河鋪閘壩工程進行了改造,增加調蓄庫容500萬立方米。2009年,坪上應急引水工程建成,自滹沱河的支流清水河引水,向定襄縣、忻府區和原平市的供水,近期年設計引水3500萬立方米。
1993—1998年,崗黃水庫向石家莊市供水工程和向西柏坡電廠供水工程相繼建成,年供水量1.93億立方米。
2008年,橫跨滹沱河流域的南水北調中線石家莊段建成,中線石家莊段全長123千米。控制面積6718平方千米,覆蓋石家莊市整個平原區,供水目標包括市區、開發區、竇嫗工業區和辛集、藁城、晉州、正定、趙縣等13個縣級城鎮。
2009年,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建成,2008年、2010年兩次從崗南、黃壁莊水庫引水3.6億立方米向北京供水。
2.灌溉工程
截至2010年,滹沱河流域內山西省有26處大、中型灌區,設計總灌溉面積150.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0.56萬畝;河北省有8處大中型灌區,設計總灌溉面積149.3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7.16萬畝。
3.防洪工程
石家莊市區滹沱河段整治風光
“96·8”洪水后,山西省對滹沱河干流下茹越水庫—濟勝橋下游劉家莊一帶,長約160千米河道內重點河段按20年一遇標準進行了整治,修筑堤防162.3千米,堤岸防護工程98處,控導工程104處,穿堤建筑物184座,護岸護堤林帶長150.6千米。河北省對黃壁莊以下河段的重點工程實施了治理,滹沱河南北大堤復堤83千米、堤防灌漿及防滲處理61.6千米、治理險工27.6千米、修復丁壩43條、護灘4千米、泛區行洪道左右埝復堤66.4千米。
1999—2006年對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除險加固后崗南水庫的防洪庫容為9.17億立方米,總庫容為17.04億立方米;黃壁莊水庫的防洪庫容為7.37億立方米,總庫容為12.1億立方米,兩水庫已滿足500年一遇設計和10000年一遇校核標準。
截至2010年,對流域內的全部大中型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
4.生態綜合整治工程
2000年以來,流域內部分城鎮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結合防洪工程建設,對河道生態環境與景觀進行開發治理與保護。山西省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對城區附近的滹沱河進行了河道綜合治理、忻州市、昔陽縣、陽泉市分別對南云中河、松溪河、桃河進行了整合治理;河北省井陘縣、平山縣分別對金良河、冶河進行了整合治理;石家莊市對城區段滹沱河進行了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