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監測實訓指導書
- 鄒渝 王怡主編
- 11字
- 2021-11-05 19:51:53
項目二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任務一 學習GB 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學習目標】
熟悉GB 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學習監測術語及監測方法,并能結合國家標準對監測結果進行評價。
【課時】
2學時。
【學習內容】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標準分級、污染物項目、平均時間及濃度限值、監測方法、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及實施與監督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環境空氣質量評價與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8971 空氣質量 飄塵中苯并[a]芘的測定 乙酰化濾紙層析熒光分光光度法
GB 9801 空氣質量 一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法
GB/T 15264 環境空氣 鉛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環境空氣 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 重量法
GB/T 15439 環境空氣 苯并[a]芘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HJ 479 環境空氣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測定 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 環境空氣 二氧化硫的測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3 環境空氣 二氧化硫的測定 四氯汞鹽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504 環境空氣 臭氧的測定 靛藍二磺酸鈉分光光度法
HJ 539 環境空氣 鉛的測定 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暫行)
HJ 590 環境空氣 臭氧的測定 紫外光度法
HJ 618 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 重量法
HJ 630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
HJ/T 193 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
HJ/T 194 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告2007年第4號)
《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33號)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1)環境空氣(ambient air)。指人群、植物、動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氣。
(2)總懸浮顆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0μm的顆粒物。
(3)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10μm)(particulate matter)(PM10)。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μm的顆粒物,也稱可吸入顆粒物。
(4)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2.5μm)(particulate matter)(PM2.5)。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
(5)鉛(lead)。指存在于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
(6)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指存在于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10μm)中的苯并[a]芘。
(7)氟化物(fluoride)。指以氣態和顆粒態形式存在的無機氟化物。
(8)1小時平均(1-hour average)。指任何1小時污染物濃度的算術平均值。
(9)8小時平均(8-hour average)。指連續8小時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也稱8小時滑動平均。
(10)24小時平均(24-hour average)。指一個自然日24小時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也稱為日平均。
(11)月平均(monthly average)。指一個日歷月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
(12)季平均(quarterly average)。指一個日歷季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
(13)年平均(annual mean)。指一個日歷年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
(14)標準狀態(standard state)。指溫度為273K,壓力為101.325kPa時的狀態。本標準中的污染物濃度均為標準狀態下的濃度。
4.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和質量要求
(1)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環境空氣功能區分為二類: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二類區為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
(2)環境空氣功能區質量要求。一類區適用一級濃度限值,二類區適用二級濃度限值。一、二類環境空氣功能區質量要求見表2-1和表2-2。
(3)本標準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基本項目(表2-1)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其他項目(表2-2)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實施方式。
(4)在全國實施本標準之前,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指定部分地區提前實施本標準,具體實施方案(包括地域范圍、時間等)另行公告;各省級人民政府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當地環境保護的需要提前實施本標準。
表2-1 環境空氣污染物基本項目濃度限值

表2-2 環境空氣污染物其他項目濃度限值

5.監測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的要求進行。
(1)監測點位布設。表2-1和表2-2中環境空氣污染物監測點位的設置,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中的要求執行。
(2)樣品采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中的采樣環境、采樣高度及采樣頻率等要求,按HJ/T 193或HJ/T 194的要求執行。
(3)分析方法。應按表2-3的要求,采用相應的方法分析各項污染物的濃度。
表2-3 各項污染物分析方法

6.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
(1)應采取措施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連續性和完整性,確保全面、客觀地反映監測結果。所有有效數據均應參加統計和評價,不得選擇性地舍棄不利數據以及人為干預監測和評價結果。
(2)采用自動監測設備監測時,監測儀器應全年365天(閏年366天)連續運行。在監測儀器校準、停電和設備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不能獲得連續監測數據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恢復。
(3)異常值的判斷和處理應符合HJ 630的規定。對于監測過程中缺失和刪除的數據均應說明原因,并保留詳細的原始數據記錄,以備數據審核。
(4)任何情況下,有效的污染物濃度數據均應符合表2-4中的最低要求,否則應視為無效數據。
表2-4 污染物濃度數據有效性的最低要求

7.實施與監督
(1)本標準由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
(2)各類環境空氣功能區的范圍由縣級以上(含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劃分,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3)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規定,未達到本標準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應當按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期限,達到本標準。該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并可以根據國務院的授權或者規定,采取更嚴格的措施,按期實現達標規劃。
【實訓習題】
(1)環境空氣中的常見污染物有哪些?
(2)掌握各項污染物的檢測方法及檢出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