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水利工程管理技術
  • 李宗堯 胡昱玲主編
  • 1292字
  • 2021-11-05 19:18:50

任務2 土石壩運行特點

一、土石壩的特性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庫,這些水利工程大都采用了施工難度較低的土石壩。在我國,土石壩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

土石壩是指由當地土料、石料或土石混合料,經過拋填、碾壓等方法堆筑成的擋水建筑物。當壩體材料以土和砂礫為主時,稱土壩;以石渣、卵石、爆破材料為主時,稱堆石壩;當兩類當地材料均占一定比例時,稱土石混合壩。三者在工作條件、結構型式和施工方法上均有相同之處,所以統稱為土石壩。土石壩被廣泛采用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就地取材,與混凝土相比,土石壩節省大量水泥、鋼材和木材,減少筑壩材料遠距離運輸費用;二是對地質、地形條件要求低,任何不良地基經處理后都可修筑土石壩;三是施工方法靈活、技術簡單、易于管理和加高擴建。

土石壩也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填筑壩體的土石料為散粒體,抗剪強度低,顆粒間孔隙較大,因此易受到滲流、沖刷、沉陷、冰凍、地震等方面的影響。在運用過程中常常會因滲流使水庫損失水量,還易引起管涌、流土等滲透變形,并使浸潤線以下的土料承受著滲透動水壓力,使土的內磨擦角和黏結力減小,對壩坡穩定不利;因抗剪能力小、邊坡不夠平緩、滲流等而產生滑坡;因土粒間聯結力小,抗沖能力很低,在風浪、降雨等作用下而造成壩坡的沖蝕、侵蝕和護坡的破壞,所以不允許壩頂過水;因沉降導致壩頂高程不夠和產生裂縫;因氣溫的劇烈變化而引起壩體土料凍脹和干裂等。故要求土石壩有穩定的壩坡、合理的防滲排水設施、堅固的護坡及適當的壩頂構造,并應在水庫的運用過程中加強監測和維護。

二、土石壩的失事

國際大壩委員會多次對土石壩潰壩事故或遭受破壞的原因進行調研,1995年發布的第三次專題報告顯示,129座潰壩土石壩中,洪水漫頂始終是土石壩的主要潰壩原因,占33%;其次是壩體滲透破壞,占17%;再次是壩基滲透破壞,占14%;附屬結構物引起潰壩的事例中,溢洪道容量不足是最主要原因。

我國先后進行過3次潰壩失事的統計,根據水利部水利管理司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潰壩土石壩有以下幾個特征。

(1)按水庫類型統計,小型水庫潰壩數占潰壩總數96.2%。

(2)按壩高統計,潰壩數量最多的壩其壩高為20m左右。

(3)按年代統計,潰壩高峰是1959—1961年和1973—1975年,80年代以后明顯減少,90年代以后更少。

(4)按發生階段統計,76%潰壩發生在運行期,大型水庫無施工期潰壩記錄,小型水庫均在運行期潰壩。

(5)按省份分布統計,潰壩數量多的省份都在北方,潰壩率低的省份都在南方。

(6)按潰壩原因統計,主要有五方面因素:①洪水漫頂。大多因為水文資料短缺、洪水設計不當、標準偏低和泄洪能力不足造成。②設計、施工質量差,造成壩體和壩基防滲和穩定性不足,引起管涌、滑坡、開裂而破壞。③運行管理不善。包括防汛準備不足,缺少安全監測,水庫操作不當和泄洪閘門事故等。④其他。包括泄洪設施失效,人為干預等。⑤原因不詳。從中可看出,土石壩的缺陷或病害主要是滲漏、漫頂、滑坡、裂縫、結構破壞等。多年來,我國加強了土石壩的安全監測,對于有缺陷和發生病害的大壩,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了大量的維護和加固工作,使一些病險壩轉危為安,發揮了應有的工程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铁岭市| 彰武县| 阜阳市| 铜鼓县| 绥滨县| 正蓝旗| 金昌市| 怀化市| 大悟县| 莱西市| 隆尧县| 冕宁县| 唐河县| 平乐县| 侯马市| 贡嘎县| 通州市| 西平县| 普洱| 竹溪县| 隆昌县| 宁夏| 望奎县| 溆浦县| 射洪县| 靖远县| 克什克腾旗| 桓台县| 吉木乃县| 绍兴县| 闽侯县| 钦州市| 永春县| 灌云县| 通州市| 镇巴县| 福贡县| 曲靖市| 洱源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