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田水利學(西藏地區適用)
- 李玉慶 王康主編
- 3574字
- 2021-10-25 20:38:55
第1章 緒論
1.1 西藏地區的農業特點
1.1.1 西藏地區的農業水資源特性
西藏自治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南與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國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北與新疆、青海交界,東與四川,云南相連,面積為122.84萬km2。地勢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平均海拔4000m以上。境內高山聳立,綿亙雄偉,南有喜馬拉雅山,中有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有唐古拉山和昆侖山,山體平均海拔5500m以上。
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流出西藏自治區之外的外流江河:南部有雅魯藏布江從西至東流經全區,流域面積約4萬km2;東部有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西部有象泉河、獅泉河等。內流江河主要分布在怒江上游分水嶺以西的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的藏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上游分水嶺及喜馬拉雅山以北地帶,年總流量少,約有300億m3,僅占江河徑流量的8%左右,而流域面積占西藏自治區面積的51%。西藏的外流水量較多。內流區的主要水資源是由雨水、冰雪融化水和地下水組成,這三種水季節分配不均,上半年徑流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20%~30%,下半年約占全年的70%~80%,其中7—9月占全年的55%~65%。在耕地比較集中的河谷地區,如拉薩河、年楚河等流域的耕地,在春季和夏初時期,農田灌溉用水嚴重不足[1]。
西藏由于地高水低,缺乏電力及提水設施,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流失,致使農業灌溉用水嚴重不足。境內雖然湖泊星羅棋布,大小湖泊約有1500多個,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1/3,但是這些湖泊分布在高山峻嶺之間,與河谷農區距離遙遠,欲以此解決種植業用水困難很大。在巍峨聳立的高山之間,有廣袤的草原,有因江河切割而成的谷地。這些谷地寬窄不一,深淺不同,所處位置的海拔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西藏各地農牧業狀況也就主要為海拔高低所決定:地表高度在海拔4500m以上的面積約占西藏地表面積的77.7%,為西藏的主要牧區,海拔4500~4000m之間的面積占8.4%,為半農半牧區,海拔4000~3500m的面積占6.0%,海拔3500~3000m的面積占2.4%,海拔3000~2500m的面積占1.2%,2500m以下的面積占4.3%。其中海拔3000~4100m之間的耕地面積,約占全西藏可耕地面積的70%左右,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2]。
西藏區內現有農田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河谷發育的兩岸地帶,其中最典型的是拉薩河、年楚河、雅魯藏布江南岸的農區。這些河流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流域面積的大小不同,因而其徑流的豐枯程度和水文特性也不相同,提供水源的能力也有著各自的差異性。
雅魯藏布江干流水源極其豐富,與我國其他河流相比,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天然水能蘊藏量僅次于長江流域,居全國第二位。據雅魯藏布江干流奴下水文站資料顯示,多年平均流量為547m3/s,多年最枯月月平均流量為161m3/s。歷年最枯流量為107m3/s。目前干流兩側約有耕地70余萬畝,大約有10余萬畝農田直接引用雅魯藏布江水進行灌溉,其余均引用支流、支溝水灌溉。
拉薩河、年楚河屬于西藏區內的中等河源,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兩者總流域面積為4.36萬km2,天然水能蘊藏量極其豐富。據拉薩水文站實測資料顯示,拉薩河多年平均流量為290m3/s。歷年最大洪峰流量為2830m3/s。歷年最小流量為20.0m3/s。年楚河流域面積11130km2,年楚河干流江孜水文站實測資料顯示,年楚河匯入雅魯藏布江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5億m3,多年平均流量為46m3/s,最大月平均流量為63.8m3/s,最小月平均流量為5.17m3/s。拉薩河就目前而言不存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但其枯水流量較小,流域內農田很多,隨著今后西藏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進一步擴大,在大量農田及綜合用水要求增加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斷流或水源不足的現象。
“一江兩河”地區小型河流流域面積在0.1萬~0.5萬km2之間,主要是一些直接匯入大江大河的小支流或大江大河的二級支流,稱為小型河流。支溝流域面積則小于1000km2,在這些流域內農田分布往往較多,灌溉期水量不足,甚至出現水源嚴重缺乏、斷流的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1.1.2 西藏地區的農業分布特性
西藏的地理位置偏南,處于北緯26°50′~36°58′之間,與我國長江流域中下游處于同一緯度區間,但地勢高,氣溫條件差別很大。長江中下游屬亞熱帶氣候,熱量多、雨量充沛,而西藏大部分地區熱量和降水都少很多,長江中下游可生長水稻、棉花等多種喜溫農作物,而西藏主要農作物為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喜涼農作物;長江中下游一年可種兩季,而西藏主要農區一年僅種一季,如青稞主要為春青稞和冬青稞,均為一年一熟。西藏氣候不僅受地勢的影響,還受高原面上的山脈走向、山體大小、河流切割程度及湖泊分布的影響。如以東西向橫貫西藏中部的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來分,可將西藏分為以牧業為主的藏北高原牧區和以種植業為主的藏南農區;若以米拉山為界來分,則分成米拉山以東和以西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環境,以東多雨、濕潤,森林密布,以西則少雨、干燥、山上無森林覆蓋。西藏的耕地多數土層薄,砂礫成分多,保水、保肥性能差。
西藏的地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對農牧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溫度和降水則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西藏全境最高點是西部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m),最低點是東南部雅魯藏布江的出境處(海拔約100m),高差達8700m;希夏邦瑪峰與其南側樟木友誼橋相比,高低差6200m;南迦巴瓦峰與其東側的雅魯藏布江河谷相比,高差6600m;喜馬拉雅山的西段和中段平均海拔6000m,其南段一些河谷可降至3000m上下,相差3000m;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與南側雅魯藏布江干流河谷平均高差為1500~2000m;藏東橫斷山脈與其兩側干流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m。如此巨大的高差導致了溫度、降水的顯著變化,從而改變了農業生產的環境條件。由于山體走向、大小及地形不同,河流切割程度不一以及江河湖泊的影響,形成特殊的氣候、土壤條件,改變了地勢高低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但主導方面是地勢的影響作用最大。農業的梯度變化,在西藏高原上有的在一個縣、一個鄉的范圍內也能反映出來。藏南的察隅縣有耕地2.3萬畝[1],分布在海拔1400~3000m之間,高低差1600m。在海拔1800m以下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等,實行一年兩熟復種制;海拔1800~2300m之間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為水稻旱地復種制,海拔2300~2700m之間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實行小麥、玉米復種;海拔2700~3000m之間主要農作物是喜涼的冬小麥、冬春青稞、油菜、豌豆、蕎麥、圓根等,實行一年一熟或秋播作物與短秋作物復種。又如位于拉薩河畔的堆龍德慶縣,有耕地9.6萬畝,分布在海拔3620~4100m之間。海拔3620~3700m之間的耕地3.94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1%,這里地勢較平坦,土層深,水利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65mm,無霜期140d,主要農作物是喜涼的春青稞、冬春小麥、豌豆、油菜、蠶豆等,一年一熟;海拔3700~3900m之間有耕地1.3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4.27%,年降水量450mm,無霜期115d;主要農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麥、豌豆、油菜;海拔3900~4100m之間有耕地3.3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5.1%,此區風沙大,土層薄,土質多砂礫,水資源貧乏,地塊小而分散,50%以上的土地靠天降水播種,無霜期100d左右,有的年份只有60~90d,早霜危害嚴重,有的年份8月底就下霜,晚霜到6月份才結束,這里只能種早熟青稞。在堆龍德慶縣境內,種植業除分上述三個梯度之外,另有0.95萬畝耕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9%,情況較特殊。這部分耕地所處位置海拔不高,約3600m左右,無霜期也較長,約130d左右,但土質砂石多,高低不平,歷來春播缺水灌溉,耕作粗放,產量低而不穩。這說明農業梯度變化是對西藏高原的一般概括,特殊情況也是有的,不能忽視。例如,在東南部的察隅縣境內,海拔1800m以下的耕地本應稻麥復種,但常因干旱缺水灌溉,不得不休閑。即使在一個鄉的范圍內,也會有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實行的耕作制不同。如藏東南的芒康縣覺龍鄉耕地分布在海拔1000~4000m的范圍內,從河谷低處海拔1000m,高處海拔3000m,山腰山脊耕地海拔可達4000m,依次出現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一年一熟制[3]。
西藏的耕地沿江河呈條狀或片狀分布,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沿岸的耕地約占全自治區耕地面積的65%;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的耕地約占23%;其余12%的耕地散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坡及西藏各地湖濱、河流兩岸。就行政區域而言,海拔較低的林芝地區的耕地占8.0%;海拔中等的昌都地區占21.5%,山南地區占13.8%,拉薩市占18.2%,日喀則地基占34.8%;海拔較高的那曲東部地區占2.5%,阿里地區占1.1%。
西藏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個大斜面,江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溫度、降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所以,從東南向西北形成了明顯的梯度農業。在海拔2300m以下的地區,農作物種類有水稻、玉米、大豆、黍、稷、雞爪谷等喜溫作物,并有冬小麥、冬春青稞、油菜、豌豆等喜涼的作物,實行一年兩熟制;海拔2300~3000m地區,主要作物有冬春小麥、冬春青稞、油菜、豌豆,實行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制;海拔3000~3800m的地區,主要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麥 (以冬小麥為主)、豌豆、油菜,實行一年一熟制;海拔3800~4100m的地區,主要農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麥 (以春小麥為主)、豌豆、油菜,實行一年一熟制;海拔4100~4300m的地區,有春青稞、春小麥、豌豆、油菜,要求早熟品種,實行一年一熟制;海拔4300m以上的絕大部分地區是純牧區。